*县民政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民政工作由社会保障、基层政权建设和社会行政管理三大部份组成。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政工作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任务越来越重。做好民政工作,对完善社会组织结构、调整社会关系、缓解社会矛盾、实施社会服务、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回顾“十五”,展望“十一五”,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民政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富民强县作出民政部门积极的贡献。 一、“十五”期间我县民政事业发展情况 “十五”时期,我县民政工作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积极进取,关注民生,为民解困,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整体推进,完善制度,社会救助体系有了新的发展。 救灾工作,四年多来战胜了全县大大小小的洪涝、冰雹、干旱等各种自然灾害,抓好了灾区倒房户的重建工作,累计下拨救灾款609万元,下发棉被4315床、棉衣4600件、蚊帐3250床。2004年还下拨60万元支援农村无房户建房200栋,发放特困户救助证8502个,救助410户1653户,发放救助金70万元。 城市低保工作,低保工作稳步推进,坚持分类施保,属地管理和动态管理原则,2001—2004年累计保障X户、X人次,共发放低保金X万元。 五保供养工作,全县五保对象X人(集中供养841人,分散供养12804人,幼保640人),敬老院X所(乡镇敬老院X所,县光荣院X所)。费改税后,经争取上级支持,上级财政转移支付五保经费实行封闭运行,出台了一部五保供养规范性文件——《XX县五保供养暂行办法》,进一步基本解决了五保老人的生活问题。 优抚安置工作,我县各类优抚对象X人,常年参军约X人,需安置的退役军人、转业士官约X余人。县建立健全了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开展了创建双拥模范县活动,春节、“八一”期间拥军优属活动蓬勃开展。义务兵家属、在乡复员军人、伤残军人优待工作依规落实,全县各类固定补助优抚经费按国家政策足额及时发放到位,重点优抚对象生活难、住房难、医疗难问题都得到妥善解决。2001—2004年共接收退伍军人、转业士官2073人,应安置的526名对象已有522人得到了妥善安置。 (二)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加强。 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推进社区建设,是巩固基层政权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2002年,全县顺利完成了第五次村委会换届选举,目前,第三次村委会换届选举已全面铺开,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在基层落实,村级财务全面清理、审计和公开,村委会班子建设得到加强。社区建设有新的发展。2004年3月我县撤消原来的X个居委会,新成立X个社区居委会,并进行了首届选举,形成新一届社区居委会领导班子。 (三)社会行政事务管理进一步规范。 一是婚姻、收养登记依法依规。2001—2003年10月全县婚姻登记坚持了乡镇民政所长负责制的集中登记,共办理结婚登记23561对,离婚登记977对,收养登记11例,合格率99.98%;2003年10月1日起全县婚姻登记集中在县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办理,共办理婚姻登记17254对,合格率100%,2004年获省婚姻登记先进单位。 二是殡改力度加大。逐年一至两次全县范围大规模殡改宣传,摧毁了易俗河镇花果山10余处棺材生产销售点,查处20多处非法土葬,2001—2004年共火化遗体1110具,科学文明的殡葬习俗开始形成。 三是行政区划、地名管理卓见成效。于2003年初结束了历时五年的县界勘定;出版了XX县政区图,结束了有县无图的历史;县城区街道、广场命名方案已审定,经县人民政府批准,由县地名委员会公布。 (四)面临机遇,需求多样,民政事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 一是民政经费短缺。由于财政困难,民政经费没有按每年5%的比例递增,县“217”科目抗灾救灾备用金每年20万元没有列入财政预算,复员军人医疗补助费、退伍军人、转业士官待安置期间的生活费、城镇义务兵优待金等诸多按政策、法规应拨到位的资金未到位。财政累积欠拨民政经费多达600多万元,致使社会救助体系难以健全和完善,保障范围小、标准低。 二是五保供养标准偏低,分散供养的五保口粮难以到位。费改税以及取消农业税后,五保户口粮无税可抵,分散供养五保对象的口粮难以到位。 三是退伍安置更难,企业无安置载体,行政、事业单位人员饱和,年需安置人员有增无减,加上自谋职业观念淡薄,经济补偿安置缺资金,退伍安置工作面临很大压力。 四是低保工作任务艰巨。水泥厂、瓷厂、航运公司和粮食单位等一批企业单位改制滞后,据初步调查有近3000户1万余名贫困职工和居民急待给予低保保障,按国家政策应保尽保,所需资金数额巨大,无疑给县财政新增困难。 五是按国家政策设立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迫在眉睫,苦于无办公场所、办公经费而没有启动。 六是基层民政干部人员配备少,年龄大,文化低,兼职多,异动频繁,制约了民政事业的长足发展。 二、“十一五”期间我县民政事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
《*县民政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