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十年话“计算”论文
师:谁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生2:我是把一捆小棒拆开,和6根单根的放在一起,然后从这里面拿走8 根。
师:噢,你是从这16 根里面拿走8根,还剩8 根,再和2 捆合在一起,就是28。老师把你的方法记录下来。(板书:16-8=8 8+20=28)
生3:6 减8 不够,我是拿一捆拆开,从10 根里减去8 根,剩2 根。再和另外的26 根合起来,就是28 根。(板书:10-8=2,2+26=28)
……
通过小棒操作,学生经历了解决了“个位上不够减”问题的过程,借助直观,数形结合,将口算与学具操作对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退位减法的算理。
三、落实思维的外化———重视算法的表述
算法是计算的程序和方法,是数学中人为规定的操作方法,主要解决“怎样计算”的问题。算理是计算的依据,是算法的基础,而算法则是依据算理提炼出来的计算方法和规则,它是算理的具体体现。
如教学口算“23+31”时,学生往往会借助笔算的基础,用“2+3=5 ,3+1=4,合起来是54”来表述,听听这位老师是如何引导的:
师:哪里的“2”?哪里的“3”?我不太明白……(作疑惑状)
生:是“23”十位上的2,“31”十位上的3。
师:那怎么表示才能看出是十位的“2”和“3”呢?
生:嗯……应该是20+30=50,3+1=4,50+4=54。
寥寥数语,就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述算法,将思维的过程清晰而明朗地展现出来。
四、加强沟通与建模———超越算法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理念,是计算教学的一个亮点。它要求学生在研究数的基本运算方法的同时,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从而达到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的目的。但叶澜教授认为:“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聚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由此可见,“算法多样化”离不开“算法优化”。在计算教学中,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既要重视算法的“多样化”,也要重视算法的“优化”。算法多样化不是“终极目的”。把多种多样的算法呈现出来后,教师一定要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反思和感悟各种算法,或同意或反驳,在交流中甄别并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如何统一?笔者认为,关键在于算法的交流和计算方法的体验上。“算法多样化”是由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看事物的着眼点、思考方式等不同所必然会产生的,而算法交流和算法体验是理解、优化算法的重要基础,学生在交流和体验中逐步学会“多中选优、择优而用”的思想,学生才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我们的教学质量才会提高。
例如《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一课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学生利用小棒操作后,交流了3 种不同的想法,师相机板书:
①36-6=30 10-2=8 20+8=28
②16-8=8 20+8=28
③10-8=2 2+26=28
师: 虽然3 位同学的想法不太一样,但在操作中有一个共同的地方,谁发现了?(生思考中)
师用红笔把算式中的“10、16”圈出来。
师:6 减8 不够减,不管是从10 里减,还是从16 里减,都需要从3 个十里拿出一个十,变成10 个一,再来减去8。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退一当十”。
教师不是一味地让学生交流“你喜欢哪种算法”,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沟通,发现共性,完成建模———“退一当十”。
五、沟通口算、估算与笔算的联系———关注计算的策略
课标实验教材非常重视计算策略的选择。面对一个实际问题,是选择精确计算还是估算?要根据具体要求而定。
课改十年来,我们认识到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有利于人们事先把握运算结果的范围,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方面。它为判断计算器、口算和笔算结果是否合理提供了依据。
比如,面对不同的算式,学生有时用计算器计算,有时用精确笔算,结果对不对,特别是积的位数、商的位数,准确不准确,可以先用估算的方法,来确定一下它大致的取值范围,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来验证计算的结果。同时,在具体情境中估算,有利于学生提高判断、选择的能力,所以估算对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有重要作用。
运算能力是数学教学中老生常谈的话题,随着《2011 版课标》的推进使用,我们数学教师也要全面、与时俱进地理解、把握计算教学的内涵与作用,不断地在教学中落实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汉区小学教研室 《课改十年话“计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