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归法在小学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的运用
化归法在小学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的运用
浙江永康●陈妙根
在小学数学中,所有的知识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一个新的知识总可以在学生已有的认知中演变、推理、深化或者总结归纳得出。因此,“化归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较为普遍,尤其在新的知识形成过程中,教师往往不是对问题进行直接的阐述,而是首先进行变形,使之转化,直到最终把它化归成某个(或某些)已经解决的问题或者学生已有的知识。的确,很多数学概念的形成,往往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演变过程;而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的过程又常常是由抽象变回具体的过程。
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学生对知识的形成过程缺乏认识和了解,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有限,在自学和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可能还无法发现一些知识的形成过程,而是浮于表面的接受书上已有的结论;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估计过高,以为学生能自主探究出结果,但忽视了结果产生的过程。
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有一个感知、领悟、掌握应用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潜移默化的、长期的、逐步积累的过程,那么,如何使学生在短短的45 分钟课堂内完成相对“复杂”的过程呢?笔者认为“化归法”思想能够很好地帮助这一个过程形成。
下面,笔者就小学数学《角的认识》一课作为案例谈谈“化归法”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运用。
《角的认识》一课教学可以分为两大环节完成:第一环节新知学习———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1. 材料感知———抽象概念具体化“角”对于二年级小朋友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的特征,教学中我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并巩固知识。
“角”是实际存在的,但是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附着在物体上的,也就是说,角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人们为了研究的方便从实物上抽象出来的。
“角”的概念在学生脑子里是没有的,他们往往以为牛角、嘴角、眼角就是“角”。当然,这不是我们所期待的角。我们可借助学生脑子里或现实中一些带“角”的实物,来给学生一个感性的认识。
首先设计一个任务:找出身边的角。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会找出身边的很多角,如课桌的一个被切下的“角”,三角板中的“角”,但这时他们眼中真正的角往往是一个三角形。
2. 观察比较———共性问题归类
(1)复习旧知———以旧知推新知。
教师以课件、比画和语言描述相结合的方式复习已学知识,使学生在给“角”描述特性时有了基础,从而能顺利地引导学生把“角”从它的附着体上分离出来,也就是将实物表面存在的角抽象出来。
(2)观察感知———在不同实物中找出相同的“角”。
教师电脑显示长方形、正方形、圆、六角形等图形。然后发问:你能从这些图形中找到角吗?数一数每种图形各有几个角?也可出示闹钟、剪刀、扇面等物体,请学生找出这些日常生活物品的角。教师把几个角从物体上搬下来看看(课件演示角的抽象过程,屏幕上留三个大小不同的角),请学生在这些图形上找角。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利用课件非常形象地抽象出了角的图形。这样,从实物出发、从生活出发的认识过程,让学生感受到了丰富的角的例子,从而逐步形成了有关角的清晰的表象。
(3)比较归类———给“角”找共性。
以上这些“角”有什么的特性?大多数学生认为每个角有一个尖的角和两条直直的边。和刚开始时的牛角、眼角相比,它们要么没尖尖的角,要么没有直直的边。这样,学生就找到了角的共性,会更好地得出“角”的构成:角的顶点是尖尖的,边是直直的。
3. 抽象命名———用数学语言描述特性
什么是“角”?一个顶点,两条直边。
第二环节强化对“角“的认识———是一个由抽象回归具体的过程
在《角的认识》这一课里,学生通过以下四个学生活动来巩固学生对“角”的认识和理解。
1.“摸一摸”活动———学生找找角的感觉
痛觉是摸到了角尖,舒服是摸到了角的两边。
2.“折一折”活动———抽象的角变回具体实物请同学们用一张圆形的纸折出一个角,结果会折出多种所谓的“角”。最后,同学们进一步认识了顶点和两边。
3. 比一比角的大小———通过具体的活动的角
比如让学生在音乐中观察欣赏缓缓打开和慢慢合拢的扇面,在这扇面打开、合拢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角大小的变化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这样,既使学生认识到角的两边是能动的,可变大变小,也使学生看到了一个面变成活动角的过程,看到了由两条边决定角的大小。
4. 画一画角———使抽象的角符号化
从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就能画成一个角。
当然,化归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是仅靠一节课的渗透就能解决的。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曾经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如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了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就犹如有了一位隐形的老师,从而转变了原有的学习方式,提高了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浙江省永康市解放小学) 《化归法在小学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的运用》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03541.html
浙江永康●陈妙根
在小学数学中,所有的知识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一个新的知识总可以在学生已有的认知中演变、推理、深化或者总结归纳得出。因此,“化归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较为普遍,尤其在新的知识形成过程中,教师往往不是对问题进行直接的阐述,而是首先进行变形,使之转化,直到最终把它化归成某个(或某些)已经解决的问题或者学生已有的知识。的确,很多数学概念的形成,往往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演变过程;而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的过程又常常是由抽象变回具体的过程。
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学生对知识的形成过程缺乏认识和了解,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有限,在自学和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可能还无法发现一些知识的形成过程,而是浮于表面的接受书上已有的结论;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估计过高,以为学生能自主探究出结果,但忽视了结果产生的过程。
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有一个感知、领悟、掌握应用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潜移默化的、长期的、逐步积累的过程,那么,如何使学生在短短的45 分钟课堂内完成相对“复杂”的过程呢?笔者认为“化归法”思想能够很好地帮助这一个过程形成。
下面,笔者就小学数学《角的认识》一课作为案例谈谈“化归法”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运用。
《角的认识》一课教学可以分为两大环节完成:第一环节新知学习———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1. 材料感知———抽象概念具体化“角”对于二年级小朋友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的特征,教学中我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并巩固知识。
“角”是实际存在的,但是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附着在物体上的,也就是说,角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人们为了研究的方便从实物上抽象出来的。
“角”的概念在学生脑子里是没有的,他们往往以为牛角、嘴角、眼角就是“角”。当然,这不是我们所期待的角。我们可借助学生脑子里或现实中一些带“角”的实物,来给学生一个感性的认识。
首先设计一个任务:找出身边的角。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会找出身边的很多角,如课桌的一个被切下的“角”,三角板中的“角”,但这时他们眼中真正的角往往是一个三角形。
2. 观察比较———共性问题归类
(1)复习旧知———以旧知推新知。
教师以课件、比画和语言描述相结合的方式复习已学知识,使学生在给“角”描述特性时有了基础,从而能顺利地引导学生把“角”从它的附着体上分离出来,也就是将实物表面存在的角抽象出来。
(2)观察感知———在不同实物中找出相同的“角”。
教师电脑显示长方形、正方形、圆、六角形等图形。然后发问:你能从这些图形中找到角吗?数一数每种图形各有几个角?也可出示闹钟、剪刀、扇面等物体,请学生找出这些日常生活物品的角。教师把几个角从物体上搬下来看看(课件演示角的抽象过程,屏幕上留三个大小不同的角),请学生在这些图形上找角。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利用课件非常形象地抽象出了角的图形。这样,从实物出发、从生活出发的认识过程,让学生感受到了丰富的角的例子,从而逐步形成了有关角的清晰的表象。
(3)比较归类———给“角”找共性。
以上这些“角”有什么的特性?大多数学生认为每个角有一个尖的角和两条直直的边。和刚开始时的牛角、眼角相比,它们要么没尖尖的角,要么没有直直的边。这样,学生就找到了角的共性,会更好地得出“角”的构成:角的顶点是尖尖的,边是直直的。
3. 抽象命名———用数学语言描述特性
什么是“角”?一个顶点,两条直边。
第二环节强化对“角“的认识———是一个由抽象回归具体的过程
在《角的认识》这一课里,学生通过以下四个学生活动来巩固学生对“角”的认识和理解。
1.“摸一摸”活动———学生找找角的感觉
痛觉是摸到了角尖,舒服是摸到了角的两边。
2.“折一折”活动———抽象的角变回具体实物请同学们用一张圆形的纸折出一个角,结果会折出多种所谓的“角”。最后,同学们进一步认识了顶点和两边。
3. 比一比角的大小———通过具体的活动的角
比如让学生在音乐中观察欣赏缓缓打开和慢慢合拢的扇面,在这扇面打开、合拢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角大小的变化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这样,既使学生认识到角的两边是能动的,可变大变小,也使学生看到了一个面变成活动角的过程,看到了由两条边决定角的大小。
4. 画一画角———使抽象的角符号化
从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就能画成一个角。
当然,化归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是仅靠一节课的渗透就能解决的。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曾经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如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了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就犹如有了一位隐形的老师,从而转变了原有的学习方式,提高了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浙江省永康市解放小学) 《化归法在小学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