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设计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练习
⑶请编一道圆柱底面直径与圆柱的高相等,求体积的应用题。
⑷把一个棱长10厘米的正方形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圆柱的体积是多少?
其中对后进生只要求完成第1、2题就可以了,对中等学生则要求在完成前2题的基础上完成第3小题,而对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就可以对第4题去进行思考。
2.3.3数学练习设计融入趣味性。
以往的习题是以单一的文字形式呈现,学生一看就觉得严肃有余活泼不足,使学生一看就产生沉重感。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在“寓练于乐”上下功夫,把数学知识编成故事、童话、谜语、游戏等形式,以图像、表格、情境、资料等丰富的形式加以新颖呈现,使孩子们感到题目既轻松又有趣,开发其情感资源,从而使学生更迫切地去探索、去研究。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教师设计如下练习:根据露出的一个角,猜测被纸覆盖的三角形是什么形状。学生们都被这个游戏深深地吸引,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们急切想知道“躲”在纸背后的图形,课堂气氛显得异常活跃,当学生猜错之后,教师立刻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三角形至少具有两个锐角,露出的角是钝角的三角形一定是钝角三角形,露出的角是直角的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露出的角是锐角的三角形不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这样通过趣味化的设计,同样的计算习题,在不同的情境下,效果也有所不同。学生在这样一个趣味性的氛围下做题,学习兴趣高,解题速度快,也避免了机械重复练习所引起的注意力分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变“要我练”为“我要练”,更增添了练习的乐趣。
2.3.4数学练习设计融入现实性。
数学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 “生活味浓”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练习题的一个重要特点。我们应把生活实践当做学生认识发展的活水,把数学习题与生活实践紧密“链接”起来,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在这些来自于实际的鲜活的数学事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是快乐的。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
如:学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时,可以设计这样一道习题:假如我们班36人去天鹅湖游览,门票每人15元,40人开始可以享受八折优惠,你认为怎样买票花钱最少,最少是多少钱?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生活经验不同,所以设计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第一种方案:全班36人不够40人,不能享受八折优惠,所以买36张共花15×36=540元。第二种方案:因为40张可以享受八折优惠,所以就40张,需要花15×40×80%=480元,比第一种少花60元。第三种方案是买40张花去480元,然后把剩下的4张卖给其他游客,可以得到60元,相当于买36张只花了420元。这一练习综合了“打折”等知识,切具有实际意义。通过这一练习,不仅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全面性,而且激励了学生智力和智慧的发展,让学生活用数学,培养了应用的意识、创新和实践能力。
2.3.5数学练习设计增强应用性。
决定学生数学修养的高低,最为重要的标志是看他能否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果一个人对数学有一种需要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很有用、很有价值,他就会喜欢数学,学习数学就是一种享受。数学有用,不是靠教师说教,而是需要教师创设生活的情景,有意识地捕捉数学信息,采撷生活实例,让学生把课堂上掌握的“真空的”数学知识融入到鲜活的生活世界中加以应用,从而真正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一种工具、一种本领。
例如在教学完“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知识点后,我针对教室内有些课桌椅会摇晃的现状向各数学小组布置任务:“请同学们根据‘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维修班级中破损的课桌椅!”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事与物,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学会“数学地思考”。
再如在师生共同揭示规律(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相差越小,面积越大;当长与宽相等时,面积最大)之后,我们课件出示:“养鸭专业户李大伯,家里养了几百只鸭子,想用24米长的纤维网围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鸭圈,要想围成的面积最大,不知怎么围才好?”请你们帮忙出出主意。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汇报。
生1:我们组设计的方案,是在院墙的中间围一个边长是6米的正方形鸭圈,面积是36平方米。
生2:我们组借用一面院墙,围成一个边长是8米的正方形鸭圈,面积是64平方米。
生3:我们组也是借用一面院墙,纤维网靠院墙的两边各长7米,与院墙平行的边长10米,所围成的长方形面积是70平方米,比64 平方米大。
生4:70平方米还不是最大的。如果靠院墙的两边各长6米,与院墙平行的边长12米,围成的长方形面积就是72平方米。
生5:我们组根据李大伯家的实际,借用两面院墙的一角,设计了一个边长是12米的正方形鸭圈,面积是144平方米。
……
当数学与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能联系实际,灵活应用数学知识,有创新地解决了问题。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释、解决数学问题和生活中的问题,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亲近数学之情油然而生。
2.3.6练习设计注重开放性。
有效地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因此练习的设计要减少指令性成分,增强练习的开放性。开放性是相对封闭性练习来讲的,一般是指条件不完备、问题不完备、答案不唯一、解题方法不统一的练习,具有发散性、探究性、发展性和创新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活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内部的智力活动,能从不同方向去寻求最佳解题策略。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运用开放性的练习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学会筛选、学会思考、学会整合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
在教学《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文字题》时,请学生任意报出四个数字,如32.8、4.2、0.5、18.75,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编文字题,看哪组编得最多(不考虑除尽除不尽)。一改以往由教师出题、学生解题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互相出题、解题。可谓条件、问题、方式全部开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再如,在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给学生创设了一道开放题:“计算装修自己家的房子要用多少钱?看谁家的装修既漂亮又省钱?”学生要测量长度、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开放化和个性化,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有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巩固。
2.3.7数学练习设计增强综合性。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仅指的是让学生对学科内各知识点之间的综合运用,还包括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知识综合运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体现数学的价值。综合性是指练习的内容能涉及多门学科,包含多种知识,以利于学科之间的整合。
如:学校举行50米短跑比赛,小红用了12秒,小风用了15秒,小强用了9秒,小立用了11秒,谁跑得快?谁跑得慢?最快的比最慢的快多少秒?学生解答这道题必须知道跑步时用的时间少,说明他跑得快,只有知道了这一点,才能正确地解答这道题。再如:对一年级的小学生,可以布置“用数字介绍我们的学校(或者我们的班级)” 学习了比例尺后,可以布置 “给自己的房间设计平面图”等综合性作业。
2.4要处理好题量多与少而精的关系。
有效练习设计不仅要有习题数量的保证,更要有练习质量的保证。努力做到练习少而精,确保练习到位。要想精练,就要抓住有代表性,有典型性的习题来练。练一题,管一类,重在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力求以数量相对较少的练习获得较多的知识,从而达到练习的优化,以少胜多的目的。如果练习的份量多,势必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影响学生的学习情趣和身心健康,学生为完成作业量而草率从事,降低练习效率。如练习份量少而精,完些成作业的时间就充裕,学生作业才能认真仔细,才能保证练习的质量。
总之,将课改精神更多地溶入练习之中,使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更充分体现新课标要求,才能使数学变得有情有趣、可亲可爱,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可持续能力的培养。只要我们坚持这样做,我们的课堂练习一定会象缤纷的奇花异果一样,在新课程理念的春风的吹拂下,进入学生心扉,使数学百花园的空气带着丝丝清香滋润学生的心肺,让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综合能力,让学生乐学、爱学数学。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 车晓梅
[2]《对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再思考》 王美琴 朱爱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设计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