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浅议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作者/赵景必
摘 要:新课程作业设计要在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实现“在创造”上下功夫。作业不应只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应该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因此,教师设计作业时要注意结合教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形式、层次上进行优化设计。做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满足各种需求。
关键词:新课改;数学;作业设计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教学实践中,作业的目的与内容越来越注重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注重重复与模仿,而学生的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则被冷落了。这样的作业无益于学生的真正成长,失去了作业应有的教育意义。新课程作业设计要在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实现“在创造”上下功夫。下面是我在数学教学中对作业设计的一些做法。
一、设计趣味性的作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热情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的天赋资源,主要体现在本能与兴趣之中。兴趣性作业旨在探寻一种符合学生的本性、深受儿童喜爱的、并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充满生机活力的有趣的作业形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或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作业设计,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儿童趣味性和亲近性的数学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例如,在学习了“10以内各数的认识”后,我布置了一道“在教室里、操场上、上学路上或自己的家里找数字”的题。学生的作业中出现了:学校花坛里新载了“5”棵小树苗;教室里的“10”张课桌搬走了“4”张……这样,在孩子们的眼中一草一木、一桌一椅,甚至是老师和同学也被披上了“数”的外衣。这样的作业设计让学生从实践中认识数,体验数的乐趣。
二、学生自主设计作业,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的智能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课程标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必须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自主设计作业,就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依据教科书和学习内容,主动参与、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就是学生把自己在超前自学或课堂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感悟、质疑等内容,或根据自己对社会、对生活、对家庭的认识、感受,以给自己、同学或老师出题的形式设计作业,学生自己决定每次作业的题目、数量和时间。这种形式的作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三年级第五册的复习课中,我向学生提供了《鸡妈妈和坏狐狸》这个故事情境后,许多学生将这个这个故事融入数学知识进行了改编,提出了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其中,有个学生是这样设计的:“鸡妈妈有六只小鸡宝宝,一只小鸡宝宝有40克,那么6只小鸡宝宝一共有多少千克?鸡妈妈为了防备坏狐狸来偷吃鸡宝宝,找来了许多木板和木棍准备搭一间长方形的小木房。1车木棍重5千克,1车木板的是1车木棍的5倍,一车木板重多少千克?一车木棍需要30元钱,搭一间平顶的小木屋要4车木棍,一共需要多少元钱?这种设计方式发挥了以往作业评价未曾发挥的作业。学生在编题过程中学会了知识的归纳与整理,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知识的运用过程。编题后的互测,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健康的竞争意识,愉悦身心。学生通过担当评价者的角色,参与了对作业设计和完成结果的评价,提高了他们的自我价值意识。
三、设计操作表演性作业,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往往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还不具备完全依靠推理的纯抽象的方法获得知识的能力。对于学习一些抽象的规律性数学知识,教师应借助必要的操作活动。操作除了起到丰富学生感知的作用外,它更是探究、发现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再者,动手操作能够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和灵感,能调动各种感官配合工作,有效地刺激大脑皮层,使大脑处于一种高度的兴奋状态,有利于学生学活知识。在教学中我经常布置操作性作业,让学生动动手,动动脑,进行剪一剪、画一画、走一走、折一折、拼一拼、量一量等操作活动。这样的作业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圆柱体积”后,设计的作业是:切一块长4厘米、宽3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体的萝卜或土豆,把它削成圆柱(尽可能大),并算出圆柱的体积。通过操作、观察、学生发现了有三种削法,并明白了圆柱的底面直径、高各是多少,体积的计算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设计社会实践性作业,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行动和思考的人。”独立性是创造者的必备品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社会实践性作业就是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或乡镇等教育资源,沟通课堂内外,展开综合性学习活动,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学习实践的机会,同时验证和实践课堂、教科书学习所得。
如,学习《年、月、日》课后,可以请学生根据课上学到的知识,做一个年历。在学习了比例尺知识后,结合学校校园建设的实际,让学生利用几天时间,分小组测量、计算,用合适的比例尺画出学校的平面图。学生在这样的经历活动中,要观察、测量、绘图、检查,此时,他们所学的知识得到了运用,丰富的情感得到了体验,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社会性的发展。
五、设计分层次性的作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在设计作业的时候,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和成功的机会,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层次性的作业,为任何一个学生创设练习、提高、发展的环境,使每个学生成为实践的成功者。可将作业难易程度分为A、B、C三个层次。思维能力、理解能力都比较强的学生可选择C,中等可选B,稍差可选A。
例如,在教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后,可以设计如下的作业:
A.一个长方体纸盒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3厘米,做这个纸盒多少平方厘米的纸?它的体积是多少?
B.一个长方体纸盒的棱长总和是52厘米,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C.一个长方体纸盒的底面积是24平方厘米,底面周长是24厘米,它的表面积是108平方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此种设计可以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避免作业的单调、枯燥,同时也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要点、积极思考,提高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数学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在作业的改革上,也应立足于这一出发点,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设计与实施适合孩子天性的作业,将使作业变得更生活、更有应用性、更令人兴奋!让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孩子都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愉悦。面对这样“多彩的”作业,孩子会自愿做建筑师,他们会乐意设计出一张张生动有趣的数学图画、一份份充满童趣和个性的数学作业,数学学习也就会洋溢生命的气息!
参考文献:
[1]熊生贵,刘正芬,童敏。作业和命题的研究与实施。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04.
[2]王巍。小学教学评价:教学。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04.
[3]李志宏。新课程学生发展性评价之三:数学学科发展性评价。开明出版社,2003-08.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上思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浅议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04730.html
作者/赵景必
摘 要:新课程作业设计要在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实现“在创造”上下功夫。作业不应只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应该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因此,教师设计作业时要注意结合教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形式、层次上进行优化设计。做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满足各种需求。
关键词:新课改;数学;作业设计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教学实践中,作业的目的与内容越来越注重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注重重复与模仿,而学生的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则被冷落了。这样的作业无益于学生的真正成长,失去了作业应有的教育意义。新课程作业设计要在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实现“在创造”上下功夫。下面是我在数学教学中对作业设计的一些做法。
一、设计趣味性的作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热情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的天赋资源,主要体现在本能与兴趣之中。兴趣性作业旨在探寻一种符合学生的本性、深受儿童喜爱的、并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充满生机活力的有趣的作业形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或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作业设计,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儿童趣味性和亲近性的数学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例如,在学习了“10以内各数的认识”后,我布置了一道“在教室里、操场上、上学路上或自己的家里找数字”的题。学生的作业中出现了:学校花坛里新载了“5”棵小树苗;教室里的“10”张课桌搬走了“4”张……这样,在孩子们的眼中一草一木、一桌一椅,甚至是老师和同学也被披上了“数”的外衣。这样的作业设计让学生从实践中认识数,体验数的乐趣。
二、学生自主设计作业,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的智能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课程标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必须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自主设计作业,就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依据教科书和学习内容,主动参与、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就是学生把自己在超前自学或课堂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感悟、质疑等内容,或根据自己对社会、对生活、对家庭的认识、感受,以给自己、同学或老师出题的形式设计作业,学生自己决定每次作业的题目、数量和时间。这种形式的作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三年级第五册的复习课中,我向学生提供了《鸡妈妈和坏狐狸》这个故事情境后,许多学生将这个这个故事融入数学知识进行了改编,提出了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其中,有个学生是这样设计的:“鸡妈妈有六只小鸡宝宝,一只小鸡宝宝有40克,那么6只小鸡宝宝一共有多少千克?鸡妈妈为了防备坏狐狸来偷吃鸡宝宝,找来了许多木板和木棍准备搭一间长方形的小木房。1车木棍重5千克,1车木板的是1车木棍的5倍,一车木板重多少千克?一车木棍需要30元钱,搭一间平顶的小木屋要4车木棍,一共需要多少元钱?这种设计方式发挥了以往作业评价未曾发挥的作业。学生在编题过程中学会了知识的归纳与整理,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知识的运用过程。编题后的互测,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健康的竞争意识,愉悦身心。学生通过担当评价者的角色,参与了对作业设计和完成结果的评价,提高了他们的自我价值意识。
三、设计操作表演性作业,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往往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还不具备完全依靠推理的纯抽象的方法获得知识的能力。对于学习一些抽象的规律性数学知识,教师应借助必要的操作活动。操作除了起到丰富学生感知的作用外,它更是探究、发现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再者,动手操作能够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和灵感,能调动各种感官配合工作,有效地刺激大脑皮层,使大脑处于一种高度的兴奋状态,有利于学生学活知识。在教学中我经常布置操作性作业,让学生动动手,动动脑,进行剪一剪、画一画、走一走、折一折、拼一拼、量一量等操作活动。这样的作业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圆柱体积”后,设计的作业是:切一块长4厘米、宽3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体的萝卜或土豆,把它削成圆柱(尽可能大),并算出圆柱的体积。通过操作、观察、学生发现了有三种削法,并明白了圆柱的底面直径、高各是多少,体积的计算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设计社会实践性作业,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行动和思考的人。”独立性是创造者的必备品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社会实践性作业就是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或乡镇等教育资源,沟通课堂内外,展开综合性学习活动,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学习实践的机会,同时验证和实践课堂、教科书学习所得。
如,学习《年、月、日》课后,可以请学生根据课上学到的知识,做一个年历。在学习了比例尺知识后,结合学校校园建设的实际,让学生利用几天时间,分小组测量、计算,用合适的比例尺画出学校的平面图。学生在这样的经历活动中,要观察、测量、绘图、检查,此时,他们所学的知识得到了运用,丰富的情感得到了体验,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社会性的发展。
五、设计分层次性的作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在设计作业的时候,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和成功的机会,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层次性的作业,为任何一个学生创设练习、提高、发展的环境,使每个学生成为实践的成功者。可将作业难易程度分为A、B、C三个层次。思维能力、理解能力都比较强的学生可选择C,中等可选B,稍差可选A。
例如,在教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后,可以设计如下的作业:
A.一个长方体纸盒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3厘米,做这个纸盒多少平方厘米的纸?它的体积是多少?
B.一个长方体纸盒的棱长总和是52厘米,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C.一个长方体纸盒的底面积是24平方厘米,底面周长是24厘米,它的表面积是108平方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此种设计可以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避免作业的单调、枯燥,同时也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要点、积极思考,提高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数学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在作业的改革上,也应立足于这一出发点,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设计与实施适合孩子天性的作业,将使作业变得更生活、更有应用性、更令人兴奋!让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孩子都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愉悦。面对这样“多彩的”作业,孩子会自愿做建筑师,他们会乐意设计出一张张生动有趣的数学图画、一份份充满童趣和个性的数学作业,数学学习也就会洋溢生命的气息!
参考文献:
[1]熊生贵,刘正芬,童敏。作业和命题的研究与实施。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04.
[2]王巍。小学教学评价:教学。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04.
[3]李志宏。新课程学生发展性评价之三:数学学科发展性评价。开明出版社,2003-08.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上思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浅议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