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兴趣教学有助于学生的“减负”
小学数学兴趣教学有助于学生的“减负”
重庆市万州区漳周中心小学张德祥
【摘要】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不断实践,随着时代进步,学生的书包却背着越来越重,他们除了平时在校学习,周末还要应付各种各样的补习。我感叹,我们那一代的童年大多数时间是玩耍,而今的孩子,太累了。过重的课业负担,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等方面的压力,使孩子们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减负”势在必行。
【关键词】小学数学;兴趣教学;势在必行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7-0035-01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么样教学,才能让孩子们轻轻松松的掌握知识呢?当然了,我们不能降低要求,课程标准一再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是的,兴趣是动力,如果有兴趣,学习将是学生爱做的事,怎么样才能让学生有学习兴趣呢?要让学生的书包“轻一点”,是我一直思索的问题。在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努力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在实践中,我觉得我们只能向课堂、向课后作业去要求“减负”。
一、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化难为易
《圆的面积》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一册的内容,课中要让学生理解圆的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比较复杂,学生年龄小,极限思想对小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尤其是对圆转化为一个长方形,学生容易走入长方形面积是圆的面积的近似值这一误区。针对这一点,我在教学本课时制作课件,把圆分别平均分成4 份、8 份、16 份、32 份、64 份,然后切割拼凑成近似的长方形。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变化过程。在学生看了4 份、8 份、16 份的演示后,我这样问学生:“同学们,再继续分下去会怎样呢?”学生根据经验,说出:“长方形越来越标准了。”师:“是这样吗?请看。”然后演示32 份、64 份的割拼过程,让学生直观验证,最后引导学生:“同学们,如果老师就这样无限分下去,最后拼成的长方形是怎么样的呢?他的边会怎么样?”学生说:“边越来越直了,最后是一个标准的长方形了。”师追问:“会是一个正方形吗?”让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得出结论:不会是正方形,因为长是圆周长的一半,即圆周率乘半径,而宽是半径,所以绝对不会是正方形了。就这样,通过形象直观的演示,学生兴趣浓厚,易于接受。
虽然教师在备课中下了功夫,但是课堂上带给学生的是直观的,变抽象为形象,在形象中理解抽象。我相信,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获得的知识是牢固的。这一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减负”是让学生轻松学习、高效率的学习,但绝不是降低要求,同时,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扎实备课,力求寻找学生更喜欢,更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
二、要减负,课后作业的布置上一定要精心挑选
例如,我在教学《比例尺》一课后,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作业:“请按一比一百的比例尺画出你自己房间的平面图,要求能看出房间的布局。”学生听后,特别高兴,觉得晚上只有一道题。其实,要完成这样的作业是不简单的,学生必须经历测量实际距离、通过比例尺计算出图上距离,然后画出图形这样复杂的过程,虽麻烦,学生却乐于去做。这样的作业改变了以往只是书写的模式,学生在生活中动手操作、绘画,综合能力得到了培养。第二天,让学生将自己的房间向大家做一展示,学生兴致勃勃。从他们灿烂的笑容里,我感受到学习已经不是负担,而是乐趣。
毫无新意的书面作业一成不变,学生肯定厌倦了,所以,当我们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既可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学生的作业经历了测量、计算、绘画,学生综合能力得以提高,各个学科之间也联系起来了。这样的作业,应该是学生喜欢的。当一个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他不会觉得累,反而是享受。如果我们让学生在享受中完成作业,我想,学生就不会觉得学习是负担了。
三、将数学融于生活,创设合理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北师大版数学第十一册《正负数(一)》一课的教学中,有关正负数减法的问题,是新添的内容,小学生不好理解。而减法法则又不能告诉孩子。这时,我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太空游戏”,体会两次进餐时间间隔,我这样问:“第一次进餐是在火箭发射前几小时呢?火箭发射后几小时再次进餐的?两次相隔几小时呢?怎么算出来的?”学生在老师的追问下,配合生动直观的课件,算法应该理解了,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没有给学生加重负担,为以后初中有理数运算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正负数的运算是以后初中要学习的内容,小学阶段要让学生初步感知算法,在教学中一定要掌握好“度”,明白怎样找到正负数之间的间隔,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本联系实际、适时诱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相信,有了兴趣,小学生将不再把学习当成负担,而是乐趣。 《小学数学兴趣教学有助于学生的“减负”》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04759.html
重庆市万州区漳周中心小学张德祥
【摘要】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不断实践,随着时代进步,学生的书包却背着越来越重,他们除了平时在校学习,周末还要应付各种各样的补习。我感叹,我们那一代的童年大多数时间是玩耍,而今的孩子,太累了。过重的课业负担,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等方面的压力,使孩子们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减负”势在必行。
【关键词】小学数学;兴趣教学;势在必行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7-0035-01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么样教学,才能让孩子们轻轻松松的掌握知识呢?当然了,我们不能降低要求,课程标准一再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是的,兴趣是动力,如果有兴趣,学习将是学生爱做的事,怎么样才能让学生有学习兴趣呢?要让学生的书包“轻一点”,是我一直思索的问题。在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努力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在实践中,我觉得我们只能向课堂、向课后作业去要求“减负”。
一、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化难为易
《圆的面积》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一册的内容,课中要让学生理解圆的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比较复杂,学生年龄小,极限思想对小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尤其是对圆转化为一个长方形,学生容易走入长方形面积是圆的面积的近似值这一误区。针对这一点,我在教学本课时制作课件,把圆分别平均分成4 份、8 份、16 份、32 份、64 份,然后切割拼凑成近似的长方形。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变化过程。在学生看了4 份、8 份、16 份的演示后,我这样问学生:“同学们,再继续分下去会怎样呢?”学生根据经验,说出:“长方形越来越标准了。”师:“是这样吗?请看。”然后演示32 份、64 份的割拼过程,让学生直观验证,最后引导学生:“同学们,如果老师就这样无限分下去,最后拼成的长方形是怎么样的呢?他的边会怎么样?”学生说:“边越来越直了,最后是一个标准的长方形了。”师追问:“会是一个正方形吗?”让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得出结论:不会是正方形,因为长是圆周长的一半,即圆周率乘半径,而宽是半径,所以绝对不会是正方形了。就这样,通过形象直观的演示,学生兴趣浓厚,易于接受。
虽然教师在备课中下了功夫,但是课堂上带给学生的是直观的,变抽象为形象,在形象中理解抽象。我相信,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获得的知识是牢固的。这一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减负”是让学生轻松学习、高效率的学习,但绝不是降低要求,同时,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扎实备课,力求寻找学生更喜欢,更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
二、要减负,课后作业的布置上一定要精心挑选
例如,我在教学《比例尺》一课后,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作业:“请按一比一百的比例尺画出你自己房间的平面图,要求能看出房间的布局。”学生听后,特别高兴,觉得晚上只有一道题。其实,要完成这样的作业是不简单的,学生必须经历测量实际距离、通过比例尺计算出图上距离,然后画出图形这样复杂的过程,虽麻烦,学生却乐于去做。这样的作业改变了以往只是书写的模式,学生在生活中动手操作、绘画,综合能力得到了培养。第二天,让学生将自己的房间向大家做一展示,学生兴致勃勃。从他们灿烂的笑容里,我感受到学习已经不是负担,而是乐趣。
毫无新意的书面作业一成不变,学生肯定厌倦了,所以,当我们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既可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学生的作业经历了测量、计算、绘画,学生综合能力得以提高,各个学科之间也联系起来了。这样的作业,应该是学生喜欢的。当一个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他不会觉得累,反而是享受。如果我们让学生在享受中完成作业,我想,学生就不会觉得学习是负担了。
三、将数学融于生活,创设合理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北师大版数学第十一册《正负数(一)》一课的教学中,有关正负数减法的问题,是新添的内容,小学生不好理解。而减法法则又不能告诉孩子。这时,我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太空游戏”,体会两次进餐时间间隔,我这样问:“第一次进餐是在火箭发射前几小时呢?火箭发射后几小时再次进餐的?两次相隔几小时呢?怎么算出来的?”学生在老师的追问下,配合生动直观的课件,算法应该理解了,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没有给学生加重负担,为以后初中有理数运算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正负数的运算是以后初中要学习的内容,小学阶段要让学生初步感知算法,在教学中一定要掌握好“度”,明白怎样找到正负数之间的间隔,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本联系实际、适时诱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相信,有了兴趣,小学生将不再把学习当成负担,而是乐趣。 《小学数学兴趣教学有助于学生的“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