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政局2007年工作计划
2007年全市民政工作计划
2007年全市民政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与时俱进、依法行政,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整合资源、统筹发展的原则,拓宽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手段,进一步提升全市民政事业发展整体水平。
一、以整合救助资源为重点,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一)努力夯实基层救助平台。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通知》(苏政发[2007]30号文件)精神,建立完善社会困难群众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民政部门以此平台发挥好调查研究、综合协调、督促检查的职能,没有建立的县要加快建立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按照“大社保”的思路,做好民政政策与劳动保障政策的衔接,健全帮扶困难群众的长效机制,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尽可能避免政策上的“单兵突进”。积极协调,整合资源,在乡镇(街道)建立社会保障与救助管理中心、在社区和有条件的行政村建立社会保障救助室,全市乡镇、社区(村)全面设立“一口上下”社会救助机构。
(二)积极探索敬老院长效管理机制。按计划推行城乡“三无”人员、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工作,确保集中供养率和供养标准双达标。积极推进农村敬老院改造建设,确保2007年基本完成敬老院改造任务,基本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2007年已完成改造任务的乡镇全面实行集中供养;在省里经费支持的同时,积极筹措资金,确保五保集中供养各项资金有固定的来源,鼓励和发动社会各界资助敬老院建设,加强督查力度,继续实行每月一报制度,探索多种形式管理敬老院,确保敬老院建成一个,入住一个,管好一个。加强敬老院内部管理人员的培训,逐步建立起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三)不断完善规范低保工作机制。加大低保工作监管力度,以社会化发放、信息化管理为基础,统筹城乡,加快低保工作信息网络建设,建立电子档案,全面掌握社会困难群体底数。继续按照“分类分档定额补助”要求,争取县级财政按照上年未数足额预算今年低保金,确保低保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统一规范现有帮扶办法,做好廉租房申报、低保子女免费入学审批、发证、建档等各项工作,确保各项优惠扶持政策落到实处。坚持社会救助与就业救助相结合,加大低保户等贫困对象劳务输出培训力度,鼓励低保对象积极就业。同时,提高城乡低保对象参加公益性义务劳动组织水平。
(四)不断完善规范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医疗救助主要是解决城乡“三无”人员、五保户、低保户、重点优抚对象、特困残疾人和其他符合条件的城乡困难群体患病有所医问题。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的地区,要求同步建立医疗救助制度的试点,双管齐下,使困难群众医疗难问题得到缓解。
(五)不断提高灾害救助应急能力。积极探索新时期救灾工作新思路,建立健全以紧急救援为核心的救灾工作体制,建立相关部门紧急救援联动工作机制和各级救灾资金投入机制,建立灾情信息快速收集、报告制度,认真实施《徐州市重特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的救灾责任和投入,提高灾害救助的快速反应能力。
二、以培育发展行业协会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
坚持民间组织培育与管理并重,立足徐州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着重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社区民间组织和公益性民间组织,特别要培育发展一批以中小企业为主体、“一品一会”、“一业一会”的特色行业协会和农业产业协会。争取市政府出台《徐州市行业协会管理办法》,积极引导行业协会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创品牌,闯市场,担风险、享利益,条件成熟的同业工会商会由工商联作为业务主管单位负责组建。完成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登记管理工作,不断加强民间组织自身能力建设,规范档案管理并实行信息化管理,推进民间组织党建工作,开展民间组织管理人员培训。加大对非营业性组织的行政执法力度。
三、以新型社区和村民自治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一)推进新型社区建设。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为契机,继续抓好市委、市政府有关社区政策措施的落实,创新社区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理顺社区与政府、驻社区单位、社区居民、物业公司等关系,推进“费随事转、权随事转、人随事转”的社区运行机制,确保社区依法自治。加强民政部门社区工作综合协调职能,争取市、县政府落实协调办公室专职工作人员和经费,加强社区工作者专业化队伍建设,建立社区工作者上岗资格证书和岗位培训制度,大力推进社区共驻共建共享,积极鼓励社区居民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积极开展民政工作“六进社区”活动,以“万家社区读书活动”为载体,开展“学习型社区”创建活动,以城市社区为平台,社区组织为依托,信息技术为手段,开展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区服务、民间组织管理、社会事务和双拥优抚等工作,打造城市民政工作新平台。推进“数字社区”建设,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信息网络,逐 《市民政局2007年工作计划》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07145.html
2007年全市民政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与时俱进、依法行政,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整合资源、统筹发展的原则,拓宽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手段,进一步提升全市民政事业发展整体水平。
一、以整合救助资源为重点,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一)努力夯实基层救助平台。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通知》(苏政发[2007]30号文件)精神,建立完善社会困难群众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民政部门以此平台发挥好调查研究、综合协调、督促检查的职能,没有建立的县要加快建立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按照“大社保”的思路,做好民政政策与劳动保障政策的衔接,健全帮扶困难群众的长效机制,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尽可能避免政策上的“单兵突进”。积极协调,整合资源,在乡镇(街道)建立社会保障与救助管理中心、在社区和有条件的行政村建立社会保障救助室,全市乡镇、社区(村)全面设立“一口上下”社会救助机构。
(二)积极探索敬老院长效管理机制。按计划推行城乡“三无”人员、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工作,确保集中供养率和供养标准双达标。积极推进农村敬老院改造建设,确保2007年基本完成敬老院改造任务,基本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2007年已完成改造任务的乡镇全面实行集中供养;在省里经费支持的同时,积极筹措资金,确保五保集中供养各项资金有固定的来源,鼓励和发动社会各界资助敬老院建设,加强督查力度,继续实行每月一报制度,探索多种形式管理敬老院,确保敬老院建成一个,入住一个,管好一个。加强敬老院内部管理人员的培训,逐步建立起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三)不断完善规范低保工作机制。加大低保工作监管力度,以社会化发放、信息化管理为基础,统筹城乡,加快低保工作信息网络建设,建立电子档案,全面掌握社会困难群体底数。继续按照“分类分档定额补助”要求,争取县级财政按照上年未数足额预算今年低保金,确保低保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统一规范现有帮扶办法,做好廉租房申报、低保子女免费入学审批、发证、建档等各项工作,确保各项优惠扶持政策落到实处。坚持社会救助与就业救助相结合,加大低保户等贫困对象劳务输出培训力度,鼓励低保对象积极就业。同时,提高城乡低保对象参加公益性义务劳动组织水平。
(四)不断完善规范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医疗救助主要是解决城乡“三无”人员、五保户、低保户、重点优抚对象、特困残疾人和其他符合条件的城乡困难群体患病有所医问题。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的地区,要求同步建立医疗救助制度的试点,双管齐下,使困难群众医疗难问题得到缓解。
(五)不断提高灾害救助应急能力。积极探索新时期救灾工作新思路,建立健全以紧急救援为核心的救灾工作体制,建立相关部门紧急救援联动工作机制和各级救灾资金投入机制,建立灾情信息快速收集、报告制度,认真实施《徐州市重特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的救灾责任和投入,提高灾害救助的快速反应能力。
二、以培育发展行业协会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民间组织培育管理
坚持民间组织培育与管理并重,立足徐州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着重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社区民间组织和公益性民间组织,特别要培育发展一批以中小企业为主体、“一品一会”、“一业一会”的特色行业协会和农业产业协会。争取市政府出台《徐州市行业协会管理办法》,积极引导行业协会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创品牌,闯市场,担风险、享利益,条件成熟的同业工会商会由工商联作为业务主管单位负责组建。完成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登记管理工作,不断加强民间组织自身能力建设,规范档案管理并实行信息化管理,推进民间组织党建工作,开展民间组织管理人员培训。加大对非营业性组织的行政执法力度。
三、以新型社区和村民自治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一)推进新型社区建设。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为契机,继续抓好市委、市政府有关社区政策措施的落实,创新社区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理顺社区与政府、驻社区单位、社区居民、物业公司等关系,推进“费随事转、权随事转、人随事转”的社区运行机制,确保社区依法自治。加强民政部门社区工作综合协调职能,争取市、县政府落实协调办公室专职工作人员和经费,加强社区工作者专业化队伍建设,建立社区工作者上岗资格证书和岗位培训制度,大力推进社区共驻共建共享,积极鼓励社区居民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积极开展民政工作“六进社区”活动,以“万家社区读书活动”为载体,开展“学习型社区”创建活动,以城市社区为平台,社区组织为依托,信息技术为手段,开展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区服务、民间组织管理、社会事务和双拥优抚等工作,打造城市民政工作新平台。推进“数字社区”建设,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信息网络,逐 《市民政局2007年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