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 新 认 识 流 通
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误了。”(《列宁全集》第42卷,1987年版第176页)列宁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1.改变清一色国有化的做法,允许一定的私人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存在。
2.采用市场的分权经济体制,一是重视商品货币关系,二是用收粮食税的办法取代强制收购余粮的作法,三是国家不直接干预企业经济活动,企业在生产、销售、投资等经济活动中有广泛的权力。
3.实行有条件的计划经济。他说:“现在对我们来说,完整的、无所不包的、真正的计划等于官僚主义的空想。”
4.提出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与利用外资。提出“向资产阶级学习。”
这一新经济政策使苏维埃政权渡过了难关。但列宁于1924年过早逝世,斯大林从列宁的思想倒退回去。
1.他突出所有制的作用,把所有制变成可以脱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自在之物,一味追求公有化。
2.否定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只承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互换劳动。当时人人都怕谈商品,反对交换,主张统购统配。认为商品货币关系会导致资本主义复辟,社会主义劳动是直接的社会劳动,根本不需要商品交换,也不存在商品流通。直到他逝世前写的“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才认识到不能完全否定商品经济,不能否定价值规律,提出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但他仍然否定交换,否定社会主义商品的流通过程,否定价值规律在社会生产中具有调节作用。许多苏联经济学家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中,生产与消费之间只有有意识的、系统的、有组织的分配,而不需要交换和流通;到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就会变得像原始社会那样自觉、直接和一目了然,反映多种利益关系的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根本没有立足之地。所以苏联模式是典型的“重生产,轻流通”或典型的“无流通论”。
苏联是中国的“老大哥”,中国从苏联移植了这一套模式,后来毛泽东同志虽然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十大关系”,但始终没有摆脱“重生产,轻流通”的格局。
回想这段历史,除了理论上的错误以外,从实际出发,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当时都处于短缺经济,供不应求,“重生产,轻流通”也在所难免。
改革开放以来,小平同志拨乱反正,充分重视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小平同志的流通观给死水一潭的中国流通业以前所未有的活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从改革开放以来,“车马论”还是“马车论”一直争论不休。即如把流通看作马,生产看作车的话,是马在前,还是车在前。“生产者主权论”者认为在中国生产决定一切。而“消费者主权论”者认为在中国同样是消费,是流通决定着生产。我于1995年在《人民时报》理论版上发表文章,明确提出了“流通三论”即“流通决定论”、“流通调节论”与“流通一体论”。同样引起了不少反对声。
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生产、分配、交换(流通)、消费应当如何摆正它们的位置,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如何摆正生产体制改革与分配体制、流通体制与消费体制的关系一直存在着偏差。“重生产、轻流通”仍然是一个客观存在,可以在许多方面表现出来。但一些人就是死不承认。江泽民同志给这场争议作了一个结论,当前“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烙印很深,这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认识流通的重要性,在买方市场即供大于求是一种常态的条件下,一味再强调生产决定一切,一切从生产出发,整个经济运行就会出现混乱,就会出现低效率。目前中国的流通业有六个不适应:
第一,在中国并未形成大流通、大市场格局。部门分割、条块分割、地区封锁仍很严重。特别是中国仍然是内外贸分割的体制,与市场经济背道而驰。流通体制不顺,许多流通环节都不顺。
第二,流通的主体不成熟、不到位。改革开放以来,流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公有制经济从1978年的97.9%下降到1999年的33.8%,但大中型流通企业仍然主要是公有制经济。可是,我们要注意到一个情况,就是中国流通业的集中度很低,大型企业很少。零售业的集中度中国为10%,而美国为69%。连锁经营销售额在全社会销售总额中中国只占到6%,而美国为60%。2001年中国最大的进出口企业是中石化,为870亿人民币,最大的零售企业是联华,为140亿人民币,最大的生产资料批发企业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与上海物产集团,也只有200
第三,还没有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流通模式,流通秩序还比较混乱,在交易过程中,信用危机严重,使流通对生产与消费的带动作用严重削弱。
第四,流通的科技含量低,还未形成强大的流通生产力。特别是现代物流,作为一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与新的流通方式很不发达,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达20%左右,比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高出一倍。反映中国经济运行的粗放与企业商业运作“大而全”、“小而全”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第五,还未形成完善的、成熟的市场体系。这个市场体系应当包括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总和,目前两种市场并没有协调发展。也包括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市场载体、市场中介组织和总和,许多方面并没有到位,不是缺位就是错位,使市场不成熟,也使流通不畅通,形成流通低效化。
第六,还缺乏全民的流通意识。中国流通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实现流通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法制化与国际化,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以满足生产建设与人民生活的需求,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但这些观点并没有在大多数领导干部的头脑中树立起来,还没有在人民群众的头脑中树立起来,在小学、中学,以至大学的教学中流通经济学也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流通理论研究的深度、广度也不够,流通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往往被“通货紧缩”与“买方市场”所掩盖。
&nb 《重 新 认 识 流 通(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08403.html
1.改变清一色国有化的做法,允许一定的私人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存在。
2.采用市场的分权经济体制,一是重视商品货币关系,二是用收粮食税的办法取代强制收购余粮的作法,三是国家不直接干预企业经济活动,企业在生产、销售、投资等经济活动中有广泛的权力。
3.实行有条件的计划经济。他说:“现在对我们来说,完整的、无所不包的、真正的计划等于官僚主义的空想。”
4.提出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与利用外资。提出“向资产阶级学习。”
这一新经济政策使苏维埃政权渡过了难关。但列宁于1924年过早逝世,斯大林从列宁的思想倒退回去。
1.他突出所有制的作用,把所有制变成可以脱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自在之物,一味追求公有化。
2.否定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只承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互换劳动。当时人人都怕谈商品,反对交换,主张统购统配。认为商品货币关系会导致资本主义复辟,社会主义劳动是直接的社会劳动,根本不需要商品交换,也不存在商品流通。直到他逝世前写的“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才认识到不能完全否定商品经济,不能否定价值规律,提出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但他仍然否定交换,否定社会主义商品的流通过程,否定价值规律在社会生产中具有调节作用。许多苏联经济学家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中,生产与消费之间只有有意识的、系统的、有组织的分配,而不需要交换和流通;到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就会变得像原始社会那样自觉、直接和一目了然,反映多种利益关系的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根本没有立足之地。所以苏联模式是典型的“重生产,轻流通”或典型的“无流通论”。
苏联是中国的“老大哥”,中国从苏联移植了这一套模式,后来毛泽东同志虽然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十大关系”,但始终没有摆脱“重生产,轻流通”的格局。
回想这段历史,除了理论上的错误以外,从实际出发,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当时都处于短缺经济,供不应求,“重生产,轻流通”也在所难免。
改革开放以来,小平同志拨乱反正,充分重视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小平同志的流通观给死水一潭的中国流通业以前所未有的活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从改革开放以来,“车马论”还是“马车论”一直争论不休。即如把流通看作马,生产看作车的话,是马在前,还是车在前。“生产者主权论”者认为在中国生产决定一切。而“消费者主权论”者认为在中国同样是消费,是流通决定着生产。我于1995年在《人民时报》理论版上发表文章,明确提出了“流通三论”即“流通决定论”、“流通调节论”与“流通一体论”。同样引起了不少反对声。
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生产、分配、交换(流通)、消费应当如何摆正它们的位置,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如何摆正生产体制改革与分配体制、流通体制与消费体制的关系一直存在着偏差。“重生产、轻流通”仍然是一个客观存在,可以在许多方面表现出来。但一些人就是死不承认。江泽民同志给这场争议作了一个结论,当前“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烙印很深,这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认识流通的重要性,在买方市场即供大于求是一种常态的条件下,一味再强调生产决定一切,一切从生产出发,整个经济运行就会出现混乱,就会出现低效率。目前中国的流通业有六个不适应:
第一,在中国并未形成大流通、大市场格局。部门分割、条块分割、地区封锁仍很严重。特别是中国仍然是内外贸分割的体制,与市场经济背道而驰。流通体制不顺,许多流通环节都不顺。
第二,流通的主体不成熟、不到位。改革开放以来,流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公有制经济从1978年的97.9%下降到1999年的33.8%,但大中型流通企业仍然主要是公有制经济。可是,我们要注意到一个情况,就是中国流通业的集中度很低,大型企业很少。零售业的集中度中国为10%,而美国为69%。连锁经营销售额在全社会销售总额中中国只占到6%,而美国为60%。2001年中国最大的进出口企业是中石化,为870亿人民币,最大的零售企业是联华,为140亿人民币,最大的生产资料批发企业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与上海物产集团,也只有200
多亿人民币。而美国跨国流通集团沃尔玛2001年的销售额是2200亿美元。中国缺少跨国流通集团,没有领袖企业是一个致命的缺陷,不可能形成江泽民同志要求的“大规模的流通”与“现代流通方式”。也就无法去带动“大规模的生产”与“现代化的生产”。这是中国的一个现实,谁也不可能回避。
第三,还没有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流通模式,流通秩序还比较混乱,在交易过程中,信用危机严重,使流通对生产与消费的带动作用严重削弱。
第四,流通的科技含量低,还未形成强大的流通生产力。特别是现代物流,作为一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与新的流通方式很不发达,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达20%左右,比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高出一倍。反映中国经济运行的粗放与企业商业运作“大而全”、“小而全”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第五,还未形成完善的、成熟的市场体系。这个市场体系应当包括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总和,目前两种市场并没有协调发展。也包括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市场载体、市场中介组织和总和,许多方面并没有到位,不是缺位就是错位,使市场不成熟,也使流通不畅通,形成流通低效化。
第六,还缺乏全民的流通意识。中国流通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实现流通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法制化与国际化,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以满足生产建设与人民生活的需求,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但这些观点并没有在大多数领导干部的头脑中树立起来,还没有在人民群众的头脑中树立起来,在小学、中学,以至大学的教学中流通经济学也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流通理论研究的深度、广度也不够,流通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往往被“通货紧缩”与“买方市场”所掩盖。
&nb 《重 新 认 识 流 通(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