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国民经济贡献指标。由于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已由原来的末端产业上升为先导行业,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设置流通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类指标,主要包括国民经济贡献率、就业贡献率和税收贡献率。其中,就国民经济贡献率作一简要的中外比较。
国民经济贡献率是指流通业增加值的增长量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量的比率。该指标是评价流通业对国民经济发展所作贡献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一国流通业发展和实力的重要指标。从流通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美、日、英、法四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已分别达到21.62%、13.89%、14.21%、14.18%,而我国只有6.71%。
具体来讲,美国1988年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制造业为9486亿元,批发和零售商业为7808亿美元,分别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9.4%和16%。批发和零售业在国民经济中对GDP的贡献仅次于制造业,居第二位。
法国1988年国民生产总值为54443.9亿法郎,其中商业销售净值为6206.6亿法郎,占11.4%。
意大利1987年其国内生产总值为7558.8亿美元,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4.1%、51.9%和44%,其中制造业和商业分别占23.2%和18.9%。
印度1988年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占39.5%,商业和饮食业增加值为35533百万卢比,商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占34.7%。
2001年美国和日本的流通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分别达到了21.7%和13.9%,而中国只有8.2%。中国流通业历年来对国民经济贡献的基本状况见表2。
表2 中国流通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 第三产业增加值 流通业增加值 流通业所占 第三产业所占
(亿元) (亿元) (亿元) 比重(%) 比重(%)
1952 679.0 194.3 80.3 11.8 41.3
1957 1068.0 321.0 133.0 12.5 41.4
1978 3588.1 824.5 265.5 7.4 32.2
1980 4470.0 918.6 213.6 4.8 23.3
1985 8527.4 2119.2 577.0 6.8 27.2
1990 17681.3 4946.9 837.0 4.7 16.9
1992 24020.2 6701.0 1411.6 5.9 21.1
1993 31380.0 8485.0 1782.4 5.7 21.0
1996 67559.7 20427.5 5560.3 8.2 27.2
1997 74462.6 23028.7 6159.9 8.27 26.7
1998 78345.2 25173.5 6579.1 8.4 26.1
1999 82067.5 27037.7 6910.3 8.4 25.6
2000 89403.6 29703.8 7306.9 8.2 24.6
2001 95933.3 32254.3 7823.5 8.2 24.3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版。注:本表中的商业指的是批发零售贸易和饮食业。
3、流通效率指标。如前所述,从经济发达国家流通业的发展来看,流通业的作用已不单单体现在增加了多少就业机会,提供了多少利税,在GDP当中的比重有多大,为经济增长指数“贡献”了多少个百分点,更重要的是从整体上促进了经济循环,优化了资源配置,加快资本周转和经济运行节奏。因此,流通效率的提高应作为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中国流通现代化进程的终极目的和轴心。为此,需要选取、设置流通效率类指标。主要包括库存率、流通速度、流通费用率和物流成本在GDP中所占比重4个一级目标和12个二级目标。
库存率: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全社会库存总额占全社会商品销售总额的比重,或全社会库存总额占GDP的比重。可分为制造业库存率和流通业库存率。
据有关资料显示,1990—1998年,美国、德国和日本制造业库存总额平均只占销售总额的1.3%—1.5%;非制造业(含批发和零售业)库存总额平均只占销售总额的1.14%—1.29%1。
中国批发零售业商品库存总额占其销售总额的比重如下表3和图1所示:
表3 1996—2001年中国批发零售业商品库存总额、销售总额及两者的比重
年份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库存总额 7227.3 7544.8 3789.7 3629.7 3327.2 4156.9
(亿元)
销售总额 42546.9 5
5168.7 56437.7 58780.1 66359.5 70052.8
(亿元)
库存总额/销售总额 16.99 13.68 6.67 6.18 5.01 5.93
(%)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摘要2002》第141页有关数据计算所得。
注:1998年及以后批发零售业商品库存总额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数据。
资料来源:根据表3的数据。
国际公认的库存商品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经验比例,正常发达国家一般不超过1%,发展中国家不应超过5%。而中国1994年不算存量,仅当年新增库存就已占GDP的5.1%,1995年为6%,1996年为6.8%。如果加上历年累积的存量,可统计到远远超过3-4万亿元的工业库存,已占到2000年GDP的37.5%。2说明由于流通现代化水平较低,中国经济多年来一直在库存积压的重负之下艰难而缓慢地运行,经济节奏放慢,经济运行质量较差,流通效率不高。
流通速度:是指流通资本实现一定数额商品的频率,反映的是要完成一定的商品价值额所必须的流通资本循环次数。因此,流通速度问题也可以看作是流通资本的周转率问题。而流通(周转)速度同前述的库存率是可以互相印证的反比关系,共同表达着流通效率的高低。
根据1993—200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有关数据,可以测算出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998年以后统计口径改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流动资产周转率。如表4所示。
《中国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