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目前以产权改革、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等为主要内容的流通现代化进程已经全面启动。流通现代化的普遍实施,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凭借流通创新来全面提升国民经济运行速度、质量、效率和综合竞争力的新阶段。针对这一最新动向,有关流通现代化的研究活动也已经全面展开,但大都局限于一般化的定性分析。由于流通现代化是一个高度复杂化的动态系统,对驾驭它的方法和思路必须实现从传统定性分析到精确定量分析的重大转变。
自2001年启动有关中国流通创新科研项目以来,流通现代化的程度如何评价、如何量化的问题就一直困扰着我们。本报告研究和尝试建立流通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目的,就是按照一定的分析框架、评价标准和方法论,为定量化分析和测定中国流通现代化发展进程或实现程度,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
研究设置流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和运用这一指标体系测评流通现代化的程度,是既有紧密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的两项不同的任务。由于多年来中国相关统计数据缺失严重以及条块分割等体制原因,使得研究和建立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的分析框架、指标体系和跟踪监测体系都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因此,本报告还只能将重点放在如何设置这一指标体系,如何选取各项指标等问题上,并就一些基础性、方向性的框架设计思路问题作些初步的探索,还不可能将重点直接放在流通现代化实现程度的全面测评之上。因为,即使有了较为成熟的指标体系,也需要积累、占有足够多的、可供中外比较的数据资源才可能全面测评。这个基础性条件,目前还不具备,故需要得到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国家统计局等主管机构和专业协会的广泛介入和参与。但尽管如此,本报告中仍将运用某些指标或尺度,对中外流通现代化的程度进行适当的比较研究,并得出一些基本的判断。
一、流通现代化的基本含义
英文“现代化”(modernization)一词大约出现在18世纪70年代,是从英语单词modernize和modern衍生出来的。1现代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分层次、分阶段的历史过程,是经济、科技、政治、文化等诸方面综合平衡的动态发展过程。换句话说,现代化表达着一种向前和进步的发展趋势,并将这种趋势动态地展示为一个历史过程和不同阶段的发展状态。 就当代来看,现代化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流通现代化是这一总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1、流通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
要了解流通现代化的基本含义,首先应界定流通的涵义。在本报告中,所谓流通,是指在实体经济范畴内,由商品流通直接引起或与商品流通直接有关、直接由其派生并直接为其服务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总和或总称。主要包括:农产品流通、工业消费品流通和工业投资品流通。其中,“商流”是指在实体经济中,由商品所有权转移引起的所有商务、交易活动,包括商务接触、咨询、洽谈、签约、结算等等;“物流”是指在实体经济中,由商品实体完成空间转移所引起的所有经济活动,包括商品的仓储、运输、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等;“资金流”是指在实体经济中,由商流和物流所引起的资金运动的全过程,包括资金的支付、预付、借贷、偿还、结算等等;“信息流”是指在实体经济中,由商流、物流和资金流引起相关信息的交互运动,包括信息发布、信息筛选、信息搜寻、信息反馈等全过程。
这种界定是为了避免将流通理解得过于宽泛,甚至将全社会的资本周转和资金运动,乃至虚拟经济领域全数纳入商品流通范畴所导致的混乱。
流通现代化则是指伴随着工业化社会和信息化社会而在商品流通领域产生的变革、创新过程。其中,伴随着工业化社会出现的流通领域的变革、创新过程,可以称为前期流通现代化或第一次流通现代化;伴随着信息化社会出现的流通领域的变革、创新过程,可以称为后期流通现代化或第二次流通现代化。中国的国情特点在于,由于经济二元结构和发展极不平衡,流通领域的两次现代化没能依次发生,而是以并存的方式同时到来,融合进行。这就势必增加流通现代化的复杂性和难度。
根据流通现代化的内涵,可以界定流通现代化的外延。主要包括流通制度现代化,流通组织现代化,流通方式现代化,流通技术现代化,流通观念现代化和流通人才现代化等六个方面。
2、流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进程中,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要“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现代流通方式”;要“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流动”。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亟待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流通现代化的步伐。
最新动向显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进程中,由于诸多背景纵横交织,已经将发展、壮大中国现代流通业的问题推向了经济工作的最前沿。在这种场合,流通业状况同各项宏观调控目标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流通产业政策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根据这一新变化、新特点,宏观调控不仅需要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而且需要流通产业政策;在现代化总进程中,迫切需要加快流通产业的现代化进程。
这些背景可大体归结为十个方面。即:如何加快内外贸一体化进程;如何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如何建立买方市场常态下的商品畅销体系;如何借助电子商务改造传统流通业;如何大面积增加就业机会;如何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节奏、提高运行质量;如何扩大内需、增进消费、促进出口;如何开拓新型工业化道路;如何进一步解决“三农”和城镇化难题;如何加快西部开发;等等。这些问题都同流通现代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都在呼唤着中国传统流通业尽快实现向现代流通业的历史性跨越。
为此,着眼于宏观经济目标,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现代流通业在新时期、在多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流通业的贡献率已成当务之急;而建立精确、可靠、实用的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和流通状况跟踪监测体系,更是其中的重要基础。
二、中国建立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和原则
1、在总体上,现代化建设需要“评价指标”。
目前国内外为此选取、设置的评价指标体系已经有详略各异的许多“版本”。
一是中国科技界版本。认为需要设置8类指标,即工业化水平、信息化水平、竞争力水平、集约化水平、全球化水平、生态化水平、城市化水平和公平化水平。
二是国外学者提出的更为量化的10条标准。即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农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降至12-15%;第三产业在GDP中占45%以上;非农就业人口占就业总人口70%以上;适龄青年受高等教育人数占10-15%以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50%以上;平均平均每个医生服务的人口在1000人以下;平均预期寿命在70岁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在千分之一以下;识字人口占80%以上。
三是中国科学院等支持的《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提出的10条标准,与国外学者的上述标准几乎相同(故从略)。
四是中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设置的现代化进程中许多阶段性指标或目标。
这些评价指标研究和设置具有重要意义,并已初见成效。例如,《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凭借此项指标,作出了有价值的基本判断。认为,如果目前的发展进程保持不变,则中国有望在2015年实现以工业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一次现代化”,从而缩小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差距。这一点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流通现代化是整体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评价指标”来测定。
流通现代化指标体系是整体现代化指
《中国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