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舆论竞相评说中国电子商务
如果你的网站没有出口到中国,你将失去一个世界性的机会
在浏览今年2月7日的《华尔街日报》的时候,我被一则广告深深地吸引住了。美国公司Accenture(原Anderson Consulting)(www.accentrue.com) 推出了一个以中国山水和人物为背景的整版跨页广告(见右图),广告标题简洁明了——“到2007年中文将成为第一网络语言”,广告的最下角是Accentrure公司的经营范围:“咨询、科技、外部协作、联营、风险投资”。 一般来说,这样的广告费用怎么也在25~30万美元之间。但是,让我震惊的不单单是这家公司在广告方面的大手笔,更重要的是他以未来中国网络发展为诉求点的鲜明主题。
墙里开花墙外香,国内的读者也许还没意识到,中国的电子商务正在成为美国乃至全球关注的话题和焦点,这版广告就是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例子。
在美国,舆论左右着人们的视听,看一看过去一二年里,美国主流媒体对国内电子商务的报道,就可以了解美国人对中国电子商务的关注程度。
据全美最大的新闻数据网Proquestwww.proquest.com)不完全统计,1998年至2000年的时间里,全美媒体关于中国网络发展和电子商务现状的报道和文章有将近90篇,而且集中在2000年。而美国新兴的在线杂志“电子商务时代”(E-CommerceTimeswww.ecommercetimes.com),近年来关于中国电子商务的专题报道就有2600篇之多。
除了文章的篇幅之外,越来越多的美国主流媒体开始关注中国IT产业、网络发展和电子商务的现状和未来,其中包括《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商业周刊》等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媒体。另外,在美国拥有大量读者、颇具权威性的英国《经济学家》杂志以及总部设在香港的《远东经济评论》也加入到对中国电子商务报道的行列。这些媒体以不同的新闻体裁,如人物专访、研究分析、综述、 报道评论、实地采访等手法,系统地把中国电子商务的状况介绍给美国的读者。总结这些报道和分析,可以看出美国舆论对中国电子商务的现状和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
西方行之有效的模式不一定适合中国
美国媒体普遍关注的中国电子商务的三大问题是:产业结构、信用体系和配送体系。2000年5月号的《工业周刊》在评论中国电子商务现状时认为:虽然中国电子商务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然受到以下两个方面的制约:
1) 信用体系。中国人传统的购买行为和付款习惯多以现金交易为主,“信用卡”在中国目前还只能算是银行“现金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而信用体系是电子商务最核心的部分之一,所以,中国迈向真正电子商务的道路任重道远。
2) 电子商务的配套设施不健全。其中,配送体系的落后阻碍了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该媒体还大胆地论证:“在西方行之有效的模式(Dotcom模式)不一定适合中国”。美国的市场调查咨询机构Gartner Group对此也有同样的看法。这家机构对亚洲包括中国的Dotcom公司发出了类似的警告。该公司亚洲研究总监JoeSweeney先生表示:到2004年,由于增长缓慢的在线广告和日益恶化的财务状况,亚洲网络公司将有85%倒闭或被更大的公司吞并。他强调说:“像Amazon.com或是eBay那样的美国模式的网站并不是为亚洲市场而设计的”,照搬美国的模式并非一定行得通。
3) 除了信用体系和配送体系两大障碍之外,这篇文章还分析说,中国电子商务目前仅仅是区域性地集中在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和广州,它所形成的是一个区域性的市场,而地区的差异性是中国电子商务的另一大障碍。比如中国大部分的人口分散在偏远的农村,基础设施亟待改善。地区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均衡会对整个系统产生影响。这些地方差异性因素在整个的投资过程中是不能忽略不计的问题。文章提醒华尔街的投资家们:既不能忽视中国这个未来贸易潜力高达7000亿美金的市场,又不能够简单地认为通向中国电子商务的道路是一条轻松的“坦途”。去年 7月28日《华尔街日报》以“Internet 吸引众多人数,花钱人数寥寥 ”为题,分析了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发布的“中国网络用户的研究报告”的部分研究结果。文章对中国网络用户的数量、收入、消费能力、对网上广告的态度等问题都有如实的转述和报道。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事实是,美国的9000万网民(截至2000年7月)中,30%的网民平均每年消费在1000美元以上。而中国1700万网民(到2000年7月)中,2/3的网民收入少于240美元。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国内B2C的规模和消费能力目前还与美国相去甚远。
“鼠标+水泥”:一条中国电子商务的可行之路
以《华尔街日报》为代表的一种观点认为:由于中国在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包括信用体系、配送体系)的建设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因此,就现阶段而言,“鼠标+水泥”的策略不失为一种明智而可行的电子商务策略。
最近,美国出现了一个时髦的新名词“整合零售”(Integrated Retailing) ,即纯粹的网上企业(Click)与传统企业(Brick) 形成的策略联盟,网上企业通过市场行销的手段吸引大量的网络用户,而这些网络用户需要购买商品时可以有选择地在网上或者零售店里购买。这样,网上企业把大量的客户转化成了零售店里潜在的用户,从而增加了销售额。同国内一样,非常多的美国人担心网络安全问题而不愿意网上购物,因此传统的零售业并没有因为网络零售业的兴起而衰退,相反,网上企业还给他们带来了不少潜在的客户。 在美国,已经有不少成功的“整合零售”案例,比如:美国最大的网上宠物店Petopia和美国最大的宠物零售商Petco相互融资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就是一个成功的“鼠标+水泥”的典型。AOL与时代华纳的合并是另一个好例子。 以零售鲜花起家的1-800 Flowers为了适应网络用户日益增长的网上消费的需求,把鲜花零售店同时搬到了网上,并将公司的名称改为1-800-Flowers.com 。
难怪《华尔街日报》的记者说:“无论中国的电子商务市场的时机是否成熟,你必须使你的生意满足市场的需求”。言外之意,中国市场出现了电子商务的需求,无论它现在多小,你都必须满足它。
中国概念股下跌的背后
提到“美国人眼中的中国电子商务”,不能不提到以新浪、搜狐、网易,中华网、亚信所代表的中国网络科技概念股。他们是美国Nasdaq的一支新军,也是国内众多人士关注的焦点。然而,美国Nasdaq在2000年一年之内跌幅高达 39.3%,从而使整个中国概念股也随之全面下挫。仔细探究中国概念股下挫的原因,实际上是美国投资人开始对整个“网络经济”的规模特别是“网络股是否可以盈利”这一问题产生了极大的怀疑和担忧,因而波及Nasdaq所有网
其实,投资市场上资金不足的状况在去年的中后期已经出现了。据纽约一家叫VentureWire 的金融投资公司统计:去年3月份有77个BtoB模式的交易市场(E-marketplace),共获得了8亿美元的风险投资资金。到8月份仅有35个B2B平台得到了5亿美元的风险投资资金。投资者们的投资速度和力度显然是放慢了。以前从不考虑网络公司盈利的投资家们现在更注重对可行性、经营模式、盈利的实现性的分析和研究了。这一现象还表明:电子商务单靠一个好的点子、一份好的市场策划报告或者跑马圈地式的行为已经没有太多的可能得到投资家们的青睐了。中国电子商务的暂时低潮只不过是全球电子商务低潮的一个协奏曲而已。难怪“中国人网站”(已并入搜狐 《美国舆论竞相评说中国电子商务》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09151.html
在浏览今年2月7日的《华尔街日报》的时候,我被一则广告深深地吸引住了。美国公司Accenture(原Anderson Consulting)(www.accentrue.com) 推出了一个以中国山水和人物为背景的整版跨页广告(见右图),广告标题简洁明了——“到2007年中文将成为第一网络语言”,广告的最下角是Accentrure公司的经营范围:“咨询、科技、外部协作、联营、风险投资”。 一般来说,这样的广告费用怎么也在25~30万美元之间。但是,让我震惊的不单单是这家公司在广告方面的大手笔,更重要的是他以未来中国网络发展为诉求点的鲜明主题。
墙里开花墙外香,国内的读者也许还没意识到,中国的电子商务正在成为美国乃至全球关注的话题和焦点,这版广告就是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例子。
在美国,舆论左右着人们的视听,看一看过去一二年里,美国主流媒体对国内电子商务的报道,就可以了解美国人对中国电子商务的关注程度。
据全美最大的新闻数据网Proquestwww.proquest.com)不完全统计,1998年至2000年的时间里,全美媒体关于中国网络发展和电子商务现状的报道和文章有将近90篇,而且集中在2000年。而美国新兴的在线杂志“电子商务时代”(E-CommerceTimeswww.ecommercetimes.com),近年来关于中国电子商务的专题报道就有2600篇之多。
除了文章的篇幅之外,越来越多的美国主流媒体开始关注中国IT产业、网络发展和电子商务的现状和未来,其中包括《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商业周刊》等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媒体。另外,在美国拥有大量读者、颇具权威性的英国《经济学家》杂志以及总部设在香港的《远东经济评论》也加入到对中国电子商务报道的行列。这些媒体以不同的新闻体裁,如人物专访、研究分析、综述、 报道评论、实地采访等手法,系统地把中国电子商务的状况介绍给美国的读者。总结这些报道和分析,可以看出美国舆论对中国电子商务的现状和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
西方行之有效的模式不一定适合中国
美国媒体普遍关注的中国电子商务的三大问题是:产业结构、信用体系和配送体系。2000年5月号的《工业周刊》在评论中国电子商务现状时认为:虽然中国电子商务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然受到以下两个方面的制约:
1) 信用体系。中国人传统的购买行为和付款习惯多以现金交易为主,“信用卡”在中国目前还只能算是银行“现金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而信用体系是电子商务最核心的部分之一,所以,中国迈向真正电子商务的道路任重道远。
2) 电子商务的配套设施不健全。其中,配送体系的落后阻碍了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该媒体还大胆地论证:“在西方行之有效的模式(Dotcom模式)不一定适合中国”。美国的市场调查咨询机构Gartner Group对此也有同样的看法。这家机构对亚洲包括中国的Dotcom公司发出了类似的警告。该公司亚洲研究总监JoeSweeney先生表示:到2004年,由于增长缓慢的在线广告和日益恶化的财务状况,亚洲网络公司将有85%倒闭或被更大的公司吞并。他强调说:“像Amazon.com或是eBay那样的美国模式的网站并不是为亚洲市场而设计的”,照搬美国的模式并非一定行得通。
3) 除了信用体系和配送体系两大障碍之外,这篇文章还分析说,中国电子商务目前仅仅是区域性地集中在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和广州,它所形成的是一个区域性的市场,而地区的差异性是中国电子商务的另一大障碍。比如中国大部分的人口分散在偏远的农村,基础设施亟待改善。地区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均衡会对整个系统产生影响。这些地方差异性因素在整个的投资过程中是不能忽略不计的问题。文章提醒华尔街的投资家们:既不能忽视中国这个未来贸易潜力高达7000亿美金的市场,又不能够简单地认为通向中国电子商务的道路是一条轻松的“坦途”。去年 7月28日《华尔街日报》以“Internet 吸引众多人数,花钱人数寥寥 ”为题,分析了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发布的“中国网络用户的研究报告”的部分研究结果。文章对中国网络用户的数量、收入、消费能力、对网上广告的态度等问题都有如实的转述和报道。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事实是,美国的9000万网民(截至2000年7月)中,30%的网民平均每年消费在1000美元以上。而中国1700万网民(到2000年7月)中,2/3的网民收入少于240美元。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国内B2C的规模和消费能力目前还与美国相去甚远。
“鼠标+水泥”:一条中国电子商务的可行之路
以《华尔街日报》为代表的一种观点认为:由于中国在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包括信用体系、配送体系)的建设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因此,就现阶段而言,“鼠标+水泥”的策略不失为一种明智而可行的电子商务策略。
最近,美国出现了一个时髦的新名词“整合零售”(Integrated Retailing) ,即纯粹的网上企业(Click)与传统企业(Brick) 形成的策略联盟,网上企业通过市场行销的手段吸引大量的网络用户,而这些网络用户需要购买商品时可以有选择地在网上或者零售店里购买。这样,网上企业把大量的客户转化成了零售店里潜在的用户,从而增加了销售额。同国内一样,非常多的美国人担心网络安全问题而不愿意网上购物,因此传统的零售业并没有因为网络零售业的兴起而衰退,相反,网上企业还给他们带来了不少潜在的客户。 在美国,已经有不少成功的“整合零售”案例,比如:美国最大的网上宠物店Petopia和美国最大的宠物零售商Petco相互融资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就是一个成功的“鼠标+水泥”的典型。AOL与时代华纳的合并是另一个好例子。 以零售鲜花起家的1-800 Flowers为了适应网络用户日益增长的网上消费的需求,把鲜花零售店同时搬到了网上,并将公司的名称改为1-800-Flowers.com 。
难怪《华尔街日报》的记者说:“无论中国的电子商务市场的时机是否成熟,你必须使你的生意满足市场的需求”。言外之意,中国市场出现了电子商务的需求,无论它现在多小,你都必须满足它。
中国概念股下跌的背后
提到“美国人眼中的中国电子商务”,不能不提到以新浪、搜狐、网易,中华网、亚信所代表的中国网络科技概念股。他们是美国Nasdaq的一支新军,也是国内众多人士关注的焦点。然而,美国Nasdaq在2000年一年之内跌幅高达 39.3%,从而使整个中国概念股也随之全面下挫。仔细探究中国概念股下挫的原因,实际上是美国投资人开始对整个“网络经济”的规模特别是“网络股是否可以盈利”这一问题产生了极大的怀疑和担忧,因而波及Nasdaq所有网
络类型的股票,而不仅仅是中国概念股。投资人对中国网络企业的盈利未来所持有的担心,导致中国网络股随大盘整体滑坡。
其实,投资市场上资金不足的状况在去年的中后期已经出现了。据纽约一家叫VentureWire 的金融投资公司统计:去年3月份有77个BtoB模式的交易市场(E-marketplace),共获得了8亿美元的风险投资资金。到8月份仅有35个B2B平台得到了5亿美元的风险投资资金。投资者们的投资速度和力度显然是放慢了。以前从不考虑网络公司盈利的投资家们现在更注重对可行性、经营模式、盈利的实现性的分析和研究了。这一现象还表明:电子商务单靠一个好的点子、一份好的市场策划报告或者跑马圈地式的行为已经没有太多的可能得到投资家们的青睐了。中国电子商务的暂时低潮只不过是全球电子商务低潮的一个协奏曲而已。难怪“中国人网站”(已并入搜狐 《美国舆论竞相评说中国电子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