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通业的改革、开放与发展
为了保障市场自由竞争原则的实现,这些发达经济国家都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管理商品市场流通领域的秩序。如美国的商务部、联邦贸易委员会,日本的通产省、公正交易委员会。在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分工上,实行制定流通产业政策机关与实施行政司法机关的分离,如美国的商务部和日本的通产省都是负责制定产业政策,推动产业革新,促进贸易发展的政府机构,而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和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则是负责保障市场公平交易的准司法机关。
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目前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时期,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体制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我上面讲的十大变化,但同时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
流通缺乏权威管理,部门分割、行业垄断、地区封锁依然存在,特别是内外贸分割,完全违背了市场经济运行规律。
缺乏流通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也没有流通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流通秩序依然比较混乱。
流通法制体系建设不力,市场主体不成熟,市场中介组织发展滞后,还没有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国家对商品市场的宏观调控体系还不完善,不稳定,有的干预过多,有的干预过少。
所以,对中国的商品流通市场化程度综合加以评价,只完成了60%左右。要实现真正的市场化还差很远。
(2)批发业的比较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专业分工日益细化和经济区域化、全球化,批发业集营销、管理和科技为一体。现代批发业与传统批发业相比,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特征,主要包括:
批发业成为市场营销活动中的主角;流通企业批销和生产企业自销占领批发领域,目前发达国家流通企业批销和生产企业自销的比例3∶2左右;专职批发商的功能多角化;批发企业趋向大型化、集团化、国际化,20世纪80年代与60年代相比,批发企业的平均规模扩大了一倍。在现代批发业中,系统分析、模型技术、线性规划、价值工程、决策技术、网络分析、库存技术等现代管理方法得到广泛使用。
从美国批发商业的发展模式来看,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专业批发公司,不依附于任何生产企业,拥有对经营商品的所有权,专门从生产者那里批购商品,再分别销售给零售企业。这类批发商占批发商业群体的2/3以上,居于主导地位。二是制造商的批发机构,专门批发本公司生产的商品。一般在制造商无法找到为其有效推销商品的批发商时,生产部门才建立自己的批发分支机构。三是批发代理商和经纪商,无经营商品的所有权,主要职能是沟通买卖双方,促成买卖双方达到交易,实现商品所有权从买方向卖方的转移,并获得买卖双方为其提供的佣金。
一些跨国公司无论是以生产为主的、服务贸易的、资本投资的,大多涉足批发与零售业。全世界5.3万个跨国公司,其公司内部与相互贸易已占世界贸易的2/3以上。他们利用资金优势、网络优势、服务优势在全世界建立了分销体系,基本可以垄断国际批发市场。
中国的批发业在改革开放以后,先是商业的一级与二级批发体系,后是生产资料的一级与二级批发体系先后被打垮,工商之间的传统供销关系被打乱,从此一厥不振,连续全行业亏损。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存的大大小小生产企业改革开放以后开始自销。在卖方市场下,产业资本拿出一部分进入商业资本,取得相对较高的商业利润,而在买方市场下,市场约束加大,出现“卖难”,工商双方都在思考与反思中国还要不要批发体系,要不要培育大的批发商。结论只有一个,即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要重塑批发体系,培育一级批发商。但到目前为止,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在中国的所有专业批发企业中,国有批发企业经营亏损,历史包袱重,竞争力减弱;非公有批发商实力小,还形不成气候。
第二,工业企业集团自设的批发企业后劲不足,成本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