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要确立五个新的流通观
作为一个企业家,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不管是工业界的、商业界的、金融界的、服务界的都离不开市场,在市场里游泳,就必须树立一些新的流通观。
一、消费通过流通决定生产
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先是生产者主权阶段,或叫生产主导阶段,即生产决定一切,生产什么就流通什么、消费什么,生产多少就流通多少、消费多少。商品经济高度发展,逐步进入消费者主权阶段,或叫消费主导阶段,即消费通过流通决定生产,市场的需求决定一切。
中国长期以来是计划经济体制,在短缺经济中不能自拔,一直按重生产、轻流通、低消费的模式运行,对生产部门来讲,不讲究成本,不追究质量,不崇尚服务,因为“皇帝女儿不愁嫁”。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从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市场竞争加剧,中国逐步从生产者主权迈入消费者主权,消费通过流通决定生产。但我们的政府主管部门,我们的经济主导理论,我们企业的领导人却并没有完全从“重生产轻流通”的烙印中摆脱出来,我们的政策,我们的实践,同消费通过流通来决定生产经常背道而驰。
消费通过流通决定生产这一趋势,要求我们做到四点:第一,要在改革消费体制、调整消费政策、改变消费观念、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促进消费升级上大做文章,加大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的拉动力。第二,要研究国内外的市场需求,按供求关系组织与调整生产,提高产销率。第三,要充分发挥流通带动消费、引导生产的巨大作用,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的流通方式,用信息化带动流通的现代化。 第四,要高度重视市场体系(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建设与法律信用体系建设,净化市场环境。可以这样说,没有流通的现代化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只有现代化流通才能适应现代化生产,只有大流通才能带动大生产。发展现代流通业,才能增加就业,满足人民小康的要求。
在中国,已进入消费通过流通来决定生产的新阶段,这是从总体上讲的,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由于居民的最终消费率相对较低,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生产的发展仍主宰着一切,我们一定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不要有片面性。
二、降低物流成本是利润的第三源泉
作为一个生产企业,其产品成本主要是三个部分构成的。
第一是劳动力成本。通过科技进步、加强管理,可以减少劳动力支出,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劳动力成本。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发达国家,这一空间在缩小,而人本身再生产的成本在上升,所以通过降低劳动力成本来提高利润率已十分困难。中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大国,就业压力十分突出,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但也在稳步上升。我们现在要做好做足劳动力丰富这一文章,把中国变成世界制造业中心,但早晚有一天,通过降低劳动力成本作为利润源泉这一优势会逐步减弱。
第二是设备与原材料成本。生产力的要素中,加工工具与被加工物资是产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机械制造业、新材料工业的发展,先进设备与新材料的广泛应用,使这一领域的成本节约空间也在缩小,提高利润率变得十分困难。
第三是物流成本。这一成本中包括采购成本、运输成本、库存成本、管理成本、回收成本等等,占到产品总成本的20%——30%,有的更多。利润的空间在这一领域最大,所以,发达国家都把降低物流成本在GDP中的比重,跨国公司都把降低物流成本,作为一个国家与一个企业的发展战略。为了降低物流成本,物流作为一个单独的经济门类从生产与流通企业中分离出来,实现了新一轮的产业分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重新洗牌。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是一种社会进步。现代物流产业作为一种复合型产业,是在整合与提升传统物流业的基础上由信息网络技术作支撑发展起来的,从而产生了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目的都是追求合理的物流成本,从而使利润最大化。
三、供应链的竞争将逐步取代企业之间的竞争
体育运动的竞争起源于个人赛,后来更重视团体赛;科学的研究,一开始是个人行为,现在更重视集体的结晶;产品的竞争,按照传统的概念,依托企业;但从长远看,是依托供应链。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里斯多夫曾经讲过这样的话:“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真正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对于这一点中国的许多企业家并不理解。
什么是供应链,《物流术语》国家标准是这样定义的:“供应链,即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供应链管理,即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美国物流协会1998年对物流的最新定义指出:“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要求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及储存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美国经济学家史蒂文斯(Stevens)认为:“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流就是供应链,他开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美国另一位经济学家伊文思(Evens)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模式。”
由于经济的全球化,以及跨国集团的兴起,企业生产产品的“纵向一体化”运作模式,逐渐被“横向一体化”模式所代替,围绕一个核心企业的一种或多种产品,形成上游与下游企业的战略联盟,即经济链。上游与下游企业涉及到供应商、生产商与销售商,这些供应商,生产商与销售商可能在国内,也可能在国外。在这些企业之间,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一体化运作。这就是我们讲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但中国许多企业还满足于孤军奋战与一时利益,而不去研究供应链战略与长远利益,这就是中国许多企业与国外成功企业的差距。
四、服务理念是企业文化的最高境界
讲到企业管理,人本管理是核心,因为一切都是人去操作的,这完全正确。但把人管理好了去干什么?是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也完全正确。但如何能实现这一目标,按传统的观念,就是靠品牌、靠质量、创价格,这对不对呢?也没有错。但我们应当转换一个角度去考虑问题,即把最终消费者放在第一位,生产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消费,一个产品是名牌、质量好、价格合理,要得到消费者的认同才行。所以,一切的一切,都含在服务理念中间。服务理念无止境,是一个大学堂。中国长期以来是清一色的国有与集体经济,讲为人民服务,但服务理念很差,根本谈不上个性化、人性化服务。我希望企业家们更多的研究消费者需求,消费者心
五、把商业信用看得高于一切
信用,我认为有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作为个人行为的诚实守信,属于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二是作为市场主体交易关系中的信用规则;三是一个国家运行的信用体系。信用既是社会发展中的问题,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更是商品交易过程中生 《企业家要确立五个新的流通观》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09427.html
一、消费通过流通决定生产
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先是生产者主权阶段,或叫生产主导阶段,即生产决定一切,生产什么就流通什么、消费什么,生产多少就流通多少、消费多少。商品经济高度发展,逐步进入消费者主权阶段,或叫消费主导阶段,即消费通过流通决定生产,市场的需求决定一切。
中国长期以来是计划经济体制,在短缺经济中不能自拔,一直按重生产、轻流通、低消费的模式运行,对生产部门来讲,不讲究成本,不追究质量,不崇尚服务,因为“皇帝女儿不愁嫁”。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从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市场竞争加剧,中国逐步从生产者主权迈入消费者主权,消费通过流通决定生产。但我们的政府主管部门,我们的经济主导理论,我们企业的领导人却并没有完全从“重生产轻流通”的烙印中摆脱出来,我们的政策,我们的实践,同消费通过流通来决定生产经常背道而驰。
消费通过流通决定生产这一趋势,要求我们做到四点:第一,要在改革消费体制、调整消费政策、改变消费观念、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促进消费升级上大做文章,加大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的拉动力。第二,要研究国内外的市场需求,按供求关系组织与调整生产,提高产销率。第三,要充分发挥流通带动消费、引导生产的巨大作用,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的流通方式,用信息化带动流通的现代化。 第四,要高度重视市场体系(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建设与法律信用体系建设,净化市场环境。可以这样说,没有流通的现代化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只有现代化流通才能适应现代化生产,只有大流通才能带动大生产。发展现代流通业,才能增加就业,满足人民小康的要求。
在中国,已进入消费通过流通来决定生产的新阶段,这是从总体上讲的,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由于居民的最终消费率相对较低,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生产的发展仍主宰着一切,我们一定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不要有片面性。
二、降低物流成本是利润的第三源泉
作为一个生产企业,其产品成本主要是三个部分构成的。
第一是劳动力成本。通过科技进步、加强管理,可以减少劳动力支出,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劳动力成本。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发达国家,这一空间在缩小,而人本身再生产的成本在上升,所以通过降低劳动力成本来提高利润率已十分困难。中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大国,就业压力十分突出,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但也在稳步上升。我们现在要做好做足劳动力丰富这一文章,把中国变成世界制造业中心,但早晚有一天,通过降低劳动力成本作为利润源泉这一优势会逐步减弱。
第二是设备与原材料成本。生产力的要素中,加工工具与被加工物资是产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机械制造业、新材料工业的发展,先进设备与新材料的广泛应用,使这一领域的成本节约空间也在缩小,提高利润率变得十分困难。
第三是物流成本。这一成本中包括采购成本、运输成本、库存成本、管理成本、回收成本等等,占到产品总成本的20%——30%,有的更多。利润的空间在这一领域最大,所以,发达国家都把降低物流成本在GDP中的比重,跨国公司都把降低物流成本,作为一个国家与一个企业的发展战略。为了降低物流成本,物流作为一个单独的经济门类从生产与流通企业中分离出来,实现了新一轮的产业分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重新洗牌。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是一种社会进步。现代物流产业作为一种复合型产业,是在整合与提升传统物流业的基础上由信息网络技术作支撑发展起来的,从而产生了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目的都是追求合理的物流成本,从而使利润最大化。
三、供应链的竞争将逐步取代企业之间的竞争
体育运动的竞争起源于个人赛,后来更重视团体赛;科学的研究,一开始是个人行为,现在更重视集体的结晶;产品的竞争,按照传统的概念,依托企业;但从长远看,是依托供应链。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里斯多夫曾经讲过这样的话:“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真正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对于这一点中国的许多企业家并不理解。
什么是供应链,《物流术语》国家标准是这样定义的:“供应链,即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供应链管理,即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美国物流协会1998年对物流的最新定义指出:“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要求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及储存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美国经济学家史蒂文斯(Stevens)认为:“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流就是供应链,他开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美国另一位经济学家伊文思(Evens)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模式。”
由于经济的全球化,以及跨国集团的兴起,企业生产产品的“纵向一体化”运作模式,逐渐被“横向一体化”模式所代替,围绕一个核心企业的一种或多种产品,形成上游与下游企业的战略联盟,即经济链。上游与下游企业涉及到供应商、生产商与销售商,这些供应商,生产商与销售商可能在国内,也可能在国外。在这些企业之间,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一体化运作。这就是我们讲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但中国许多企业还满足于孤军奋战与一时利益,而不去研究供应链战略与长远利益,这就是中国许多企业与国外成功企业的差距。
四、服务理念是企业文化的最高境界
讲到企业管理,人本管理是核心,因为一切都是人去操作的,这完全正确。但把人管理好了去干什么?是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也完全正确。但如何能实现这一目标,按传统的观念,就是靠品牌、靠质量、创价格,这对不对呢?也没有错。但我们应当转换一个角度去考虑问题,即把最终消费者放在第一位,生产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消费,一个产品是名牌、质量好、价格合理,要得到消费者的认同才行。所以,一切的一切,都含在服务理念中间。服务理念无止境,是一个大学堂。中国长期以来是清一色的国有与集体经济,讲为人民服务,但服务理念很差,根本谈不上个性化、人性化服务。我希望企业家们更多的研究消费者需求,消费者心
理,而改进自己的产品,改进自己的运作模式,改进自己的服务,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五、把商业信用看得高于一切
信用,我认为有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作为个人行为的诚实守信,属于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二是作为市场主体交易关系中的信用规则;三是一个国家运行的信用体系。信用既是社会发展中的问题,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更是商品交易过程中生 《企业家要确立五个新的流通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