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贸一体化与流通创新
国民经济的运行中,重生产轻流通的烙印很深,仍然阻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而在流通的运行中,是重零售轻批发,同样阻碍着中国市场的发展与大流通格局的形成。
当前,中国流通业要敢于面对“四低”的实际。2003年,我国的投资率上升到43%,而消费率不足57%,下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失衡达到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程度。中国的消费率长期以来在60%左右徘徊,比发达国家低10至20个百分点。消费率中,政府消费有增无减,而下降的是居民的最终消费,这与以人为本,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不相称的,流通部门要十分关注这一问题。
市场集中度低在中国十分突出,美国的商品市场集中度为69%,中国不到10%。连锁店销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美国为60%,中国只有6%。美国零售前100强的销售额占全社会销售额34%,中国前100强只占8.91%。
流通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2001年美国为21.7%,日本为13.9%,中国2002年为7.8%。流通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数的比例日本为22.95%,美国为20.66%,巴西为13.4%,中国只占6.73%。
中国流通效率低,流动资金的年周转次数只有3次左右,而发达国家达到20-30次。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2003年中国为21.4%,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只有10%左右。流通领域信息化水平不高,电子商务交易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例很低,流通交易成本居高不下。
所以,商务部要从“四低”的实际出发,着力促进“四高”。第一,提高流通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度。对流通有决定性影响的有四大因素,一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处于最后冲刺期,改革深化,结构性调整加快;二是进入全面建设小康时期,消费结构升级,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三是加入WTO,机遇与挑战同在;四是从片面追求GDP的高增长,向以人为本,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面发展,新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这些对中国的流通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提高适应度,既靠看得见的手,也靠看不见的手,双管齐下。
第二,提高流通引导生产、促进消费,调节国民经济运行的中间作用。目前中国已出现供大于求的常态,好像已进入消费者主权时期,其实并不然,由于中国政府的一些政策导向,加上政府的强制性行为,使经济轨迹出现扭曲,同时削弱了流通引导生产与促进消费的作用。在某些领域,某些地区实际上仍然是生产主宰着一切。商务部如何通过进出口贸易调节国内供需,如何通过市场调控确保供大于求的常态是首要任务。是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把内外贸融合在一起。
第三,提高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水平,也就是提高中国流通业的国际化水平。
中国的进出口贸易2003年已达到8512亿美元,居世界第四位,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依存度在提高,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增强了中国经济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
中国加入WTO,外资、外商大量进入中国市场,1979年到2003年,中国引进外资累计已接近5000亿美元。就流通业讲,世界零售业50强中三分之一已进入中国,世界物流前10强已全部进入中国。下一步是世界级批发商的进入。我不同意在5年之内,跨国零售集团将控制中国60%的市场的说法,因为不可能。但跨国流通企业集团的进入,的确有利有弊,我们不能小视。加入WTO的承诺,我们不可能把人家挡在外面,老喊狼来了没有用,而要做如何加快改革与发展这篇文章,要做健全与完善国内流通经济法这篇文章。而这两篇文章我们做得都不好。
第四,提高流通业的市场集中度与流通效率。也就是说要提高中国流通业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法制化水平。
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是流通现代化的重点,但不是流通现代化的全部。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不是同一层次的东西。连锁经营是讲的零售的一种主要业态,现代物流讲的是国民经济运行与企业经济运行的一种新的模式,而电子商务是指商品交易方式的革命性变革。抓好这三大任务,对中国流通业的发展关系极大。但中国流通业的现代化绝非这三件事,比如流通企业结构的现代化。流通业同样面临着一个非常大的结构性矛盾,如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地区结构、供需结构、形态结构等等。比如信用体系问题。中国如没有一个完备的信用体系,中国人如果没有起码的信用意识,中国的流通业将陷入深渊。又如批发业问题,一些人认为市场经济不要批发环节,但实际上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批发与零售营业额之比为4:1。没有批发体系就不可能有完备的市场经济。又如三农与流通业问题,农产品流通与农村网点建设仍是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再如,中国流通模式与商品市场建设问题以及中国流通法制问题等等,都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一些重大问题,大部分是深层次的问题。这里特别要提出流通业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问题,实现流通创新,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一篇更大的文章,建议列一个重大课题来做。
2004年4月5日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09688.html
当前,中国流通业要敢于面对“四低”的实际。2003年,我国的投资率上升到43%,而消费率不足57%,下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失衡达到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程度。中国的消费率长期以来在60%左右徘徊,比发达国家低10至20个百分点。消费率中,政府消费有增无减,而下降的是居民的最终消费,这与以人为本,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不相称的,流通部门要十分关注这一问题。
市场集中度低在中国十分突出,美国的商品市场集中度为69%,中国不到10%。连锁店销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美国为60%,中国只有6%。美国零售前100强的销售额占全社会销售额34%,中国前100强只占8.91%。
流通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2001年美国为21.7%,日本为13.9%,中国2002年为7.8%。流通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数的比例日本为22.95%,美国为20.66%,巴西为13.4%,中国只占6.73%。
中国流通效率低,流动资金的年周转次数只有3次左右,而发达国家达到20-30次。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2003年中国为21.4%,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只有10%左右。流通领域信息化水平不高,电子商务交易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例很低,流通交易成本居高不下。
所以,商务部要从“四低”的实际出发,着力促进“四高”。第一,提高流通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度。对流通有决定性影响的有四大因素,一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处于最后冲刺期,改革深化,结构性调整加快;二是进入全面建设小康时期,消费结构升级,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三是加入WTO,机遇与挑战同在;四是从片面追求GDP的高增长,向以人为本,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面发展,新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这些对中国的流通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提高适应度,既靠看得见的手,也靠看不见的手,双管齐下。
第二,提高流通引导生产、促进消费,调节国民经济运行的中间作用。目前中国已出现供大于求的常态,好像已进入消费者主权时期,其实并不然,由于中国政府的一些政策导向,加上政府的强制性行为,使经济轨迹出现扭曲,同时削弱了流通引导生产与促进消费的作用。在某些领域,某些地区实际上仍然是生产主宰着一切。商务部如何通过进出口贸易调节国内供需,如何通过市场调控确保供大于求的常态是首要任务。是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把内外贸融合在一起。
第三,提高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水平,也就是提高中国流通业的国际化水平。
中国的进出口贸易2003年已达到8512亿美元,居世界第四位,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依存度在提高,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增强了中国经济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
中国加入WTO,外资、外商大量进入中国市场,1979年到2003年,中国引进外资累计已接近5000亿美元。就流通业讲,世界零售业50强中三分之一已进入中国,世界物流前10强已全部进入中国。下一步是世界级批发商的进入。我不同意在5年之内,跨国零售集团将控制中国60%的市场的说法,因为不可能。但跨国流通企业集团的进入,的确有利有弊,我们不能小视。加入WTO的承诺,我们不可能把人家挡在外面,老喊狼来了没有用,而要做如何加快改革与发展这篇文章,要做健全与完善国内流通经济法这篇文章。而这两篇文章我们做得都不好。
第四,提高流通业的市场集中度与流通效率。也就是说要提高中国流通业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法制化水平。
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是流通现代化的重点,但不是流通现代化的全部。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不是同一层次的东西。连锁经营是讲的零售的一种主要业态,现代物流讲的是国民经济运行与企业经济运行的一种新的模式,而电子商务是指商品交易方式的革命性变革。抓好这三大任务,对中国流通业的发展关系极大。但中国流通业的现代化绝非这三件事,比如流通企业结构的现代化。流通业同样面临着一个非常大的结构性矛盾,如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地区结构、供需结构、形态结构等等。比如信用体系问题。中国如没有一个完备的信用体系,中国人如果没有起码的信用意识,中国的流通业将陷入深渊。又如批发业问题,一些人认为市场经济不要批发环节,但实际上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批发与零售营业额之比为4:1。没有批发体系就不可能有完备的市场经济。又如三农与流通业问题,农产品流通与农村网点建设仍是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再如,中国流通模式与商品市场建设问题以及中国流通法制问题等等,都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一些重大问题,大部分是深层次的问题。这里特别要提出流通业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问题,实现流通创新,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一篇更大的文章,建议列一个重大课题来做。
2004年4月5日
《内外贸一体化与流通创新(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