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贸一体化与流通创新
一、历史地分析内外贸分割体制的形成,解决内外贸一体化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融化内外贸分割体制之坚冰非一日之功
1949年11月1日,成立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从1949年到1952年,贸易部统一管理国内贸易与对外贸易。从1953年至1977年在计划经济时期,逐步形成了内外贸分割的体制,长达25年。与内外贸分割的同时,形成了生产资料流通与生活资料流通,城市流通与农村流通的分割。先后成立了外贸部、商业部、粮食部、农产品采购部、水产部、第二商业部、城市服务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物资部,在改革开放前是商业部、物资部、外贸部三分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合与分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流通管理体制一直摇摆不定。1993年成立内贸部,把生产资料流通与生活资料流通以及城市流通与农村流通一体化,被外国人称之为迈向市场经济,形成统一大市场的重要一步,但不久供销社与粮食部门又分离出来。1998年,本来应该实观内外贸一体化管理,但顾虑重重,下不了决心。到2003年才成立商务部,从组织形成上解决了内外贸一体化,但晚了5年,且思想上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内外贸分割根深蒂固,加上商务部的成立是原封不动的外贸部加上一小块内贸,使这种分割不可能彻底打破。这种长期形成的体制性、习惯性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商务部成立后,内外贸两张皮,分割依然如旧,如最近召开的全国流通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这里的“全国流通”实际上只单指内贸,不包含外贸。内外贸不能真正融为一体,对整个大流通、大市场、大贸易的形成极为不利。但也不可能操之过急,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从制度上、思想上来一个脱胎换骨的改造,才能解决问题。
(二)对内外贸一体化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内外贸分割的体制是历史形成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挥过巨大的历史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危害很大。但打破内外贸分割并不是说内外贸易是一回事,内贸与外贸是绝然不同的,打破内外贸分割,也不是说内外贸要平分天下,半斤八两,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内需主导型,决定了内贸的重要地位,但外贸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举足轻重,内外贸的作用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义,不能一概而论。现在的问题是商务部成立了,但并没有在内外贸一体化上迈出多少实质性的步伐,这是需要反思的一个问题。
(三)解决内外贸分割,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1995年我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发表文章,系统提出了“流通三论”即“流通决定论”、“流通调节论”与“流通一体论”。这里的“流通一体论”指的就是内外贸一体化。后来,又加上了“流通发展阶段论”与“流通运行统一论”。1995年,我承接了国家级课题“跨世纪中国流通发展战略研究”,其中有一个子课题叫“商品流通内外贸一体化研究”,这个子课题是由外贸部承担写的,负责人是周捷同志,王子先同志是主要起草人。对于中国流通的管理体制,我在总论中提出,在管理范围上,可选择实行面向全社会的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和商务管理体制;在机构设置上,实现内贸、外贸、旅游、工商管理、物价、质量监督、计量等合并;在管理方式上可选择中央与地方两级管理与中央垂直领导两种形成并存。商务部的成立,从组织上宣布了内外贸分割体制的结束,但仍然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①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思维定式,即首先在思想上、认识上解决问题。过去我们讲一个人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没有入党,商务部成立好像组织上解决了问题,但如果思想上没有解决问题,实践就会出偏差。
②借鉴外国的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实际,逐步完善、扩充商务部职能,把目前仍然分割的流通职能集中起来,形成大流通格局。目前商务部要转变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会、政会分开,从管制政府到有限政府,并按实际需要设置机构。不要穿新鞋,走老路。
③培育与发展内外贸一体的大商业企业集团,作为一种主导力量,包括批发与零售企业,不要再去区分内贸企业与外贸企业,要全国一盘棋。做强大的与放给小的要同时并举。抓大商贸企业集团的培育早就提出,但抓得不力,成效欠佳,形成了十分被动的局面。
④要创造有利于内外贸一体的法律与政策环境。凡影响内外贸一体的制度性法规应一律废除。
二、中国的流通业要从“四低”,即消费率低、市场集中度低、流通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低以及流通效率低的现实出发,着力抓好“四高”
谈到流通,就有一个对当前中国流通业的一个总体估价问题,我在“跨世纪中国流通发展战略”国家级课题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流通体制改革与流通的产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国的流通体制改革经过起步、发展,目前处于深化阶段。我国的流通产业发展处于社会化、现代化中期,我国商品流通的市场化程度从商品通过市场销售比例、价格形成机制、多元化流通格局、商品市场成熟程度、市场中介组织发展情况等因素综合衡量,已接近60%。”
“改革开放以来,影响流通发展的因素很多,但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换,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型向小康型的转变是两个最根本的因素。这使我国的流通观念、流通功能、流通结构、流通方式、流通组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未来的10年至20年,将是有中国特色的商品流通总框架逐步形成时期,是商品市场体系逐步建成的时期,是流通的社会化、现代化、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迅速推进时期。抓住了这一时期的流通业,就是抓住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流通业将成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我同时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即第一个10年(2001-2010),完成两个根本转变,形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流通总框架和大流通、大市场总格局,与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第二步,即第二个10年(2011-2020),商品流通市场化基本完成,与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相一致。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实现流通的现代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讲到流通还有一个对什么是流通。什么是流通业的认识问题。我认为马克思已给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马克思把法国庸俗政治经济学派代表人物萨伊·让·巴蒂斯特(1767-1832)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的“三分法”变成“四分法”,明确“流通”(交换)是社会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独立的经济活动。明确流通是“商品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对商品流通来说,有两样东西始终是必要的:投入流通的商品和投入流通的货币”(马恩全集25卷,第385页)。他还提出,“流通是商品所有者的全部相互关系的总和”(马思全集23卷,第188页)。所以,从大的概念讲,流通应当包括商流、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但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10114.html
(一)融化内外贸分割体制之坚冰非一日之功
1949年11月1日,成立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从1949年到1952年,贸易部统一管理国内贸易与对外贸易。从1953年至1977年在计划经济时期,逐步形成了内外贸分割的体制,长达25年。与内外贸分割的同时,形成了生产资料流通与生活资料流通,城市流通与农村流通的分割。先后成立了外贸部、商业部、粮食部、农产品采购部、水产部、第二商业部、城市服务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物资部,在改革开放前是商业部、物资部、外贸部三分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合与分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流通管理体制一直摇摆不定。1993年成立内贸部,把生产资料流通与生活资料流通以及城市流通与农村流通一体化,被外国人称之为迈向市场经济,形成统一大市场的重要一步,但不久供销社与粮食部门又分离出来。1998年,本来应该实观内外贸一体化管理,但顾虑重重,下不了决心。到2003年才成立商务部,从组织形成上解决了内外贸一体化,但晚了5年,且思想上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内外贸分割根深蒂固,加上商务部的成立是原封不动的外贸部加上一小块内贸,使这种分割不可能彻底打破。这种长期形成的体制性、习惯性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商务部成立后,内外贸两张皮,分割依然如旧,如最近召开的全国流通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这里的“全国流通”实际上只单指内贸,不包含外贸。内外贸不能真正融为一体,对整个大流通、大市场、大贸易的形成极为不利。但也不可能操之过急,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从制度上、思想上来一个脱胎换骨的改造,才能解决问题。
(二)对内外贸一体化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内外贸分割的体制是历史形成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挥过巨大的历史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危害很大。但打破内外贸分割并不是说内外贸易是一回事,内贸与外贸是绝然不同的,打破内外贸分割,也不是说内外贸要平分天下,半斤八两,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内需主导型,决定了内贸的重要地位,但外贸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举足轻重,内外贸的作用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义,不能一概而论。现在的问题是商务部成立了,但并没有在内外贸一体化上迈出多少实质性的步伐,这是需要反思的一个问题。
(三)解决内外贸分割,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1995年我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发表文章,系统提出了“流通三论”即“流通决定论”、“流通调节论”与“流通一体论”。这里的“流通一体论”指的就是内外贸一体化。后来,又加上了“流通发展阶段论”与“流通运行统一论”。1995年,我承接了国家级课题“跨世纪中国流通发展战略研究”,其中有一个子课题叫“商品流通内外贸一体化研究”,这个子课题是由外贸部承担写的,负责人是周捷同志,王子先同志是主要起草人。对于中国流通的管理体制,我在总论中提出,在管理范围上,可选择实行面向全社会的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和商务管理体制;在机构设置上,实现内贸、外贸、旅游、工商管理、物价、质量监督、计量等合并;在管理方式上可选择中央与地方两级管理与中央垂直领导两种形成并存。商务部的成立,从组织上宣布了内外贸分割体制的结束,但仍然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①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思维定式,即首先在思想上、认识上解决问题。过去我们讲一个人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没有入党,商务部成立好像组织上解决了问题,但如果思想上没有解决问题,实践就会出偏差。
②借鉴外国的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实际,逐步完善、扩充商务部职能,把目前仍然分割的流通职能集中起来,形成大流通格局。目前商务部要转变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会、政会分开,从管制政府到有限政府,并按实际需要设置机构。不要穿新鞋,走老路。
③培育与发展内外贸一体的大商业企业集团,作为一种主导力量,包括批发与零售企业,不要再去区分内贸企业与外贸企业,要全国一盘棋。做强大的与放给小的要同时并举。抓大商贸企业集团的培育早就提出,但抓得不力,成效欠佳,形成了十分被动的局面。
④要创造有利于内外贸一体的法律与政策环境。凡影响内外贸一体的制度性法规应一律废除。
二、中国的流通业要从“四低”,即消费率低、市场集中度低、流通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低以及流通效率低的现实出发,着力抓好“四高”
谈到流通,就有一个对当前中国流通业的一个总体估价问题,我在“跨世纪中国流通发展战略”国家级课题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流通体制改革与流通的产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国的流通体制改革经过起步、发展,目前处于深化阶段。我国的流通产业发展处于社会化、现代化中期,我国商品流通的市场化程度从商品通过市场销售比例、价格形成机制、多元化流通格局、商品市场成熟程度、市场中介组织发展情况等因素综合衡量,已接近60%。”
“改革开放以来,影响流通发展的因素很多,但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换,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型向小康型的转变是两个最根本的因素。这使我国的流通观念、流通功能、流通结构、流通方式、流通组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未来的10年至20年,将是有中国特色的商品流通总框架逐步形成时期,是商品市场体系逐步建成的时期,是流通的社会化、现代化、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迅速推进时期。抓住了这一时期的流通业,就是抓住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流通业将成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我同时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即第一个10年(2001-2010),完成两个根本转变,形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流通总框架和大流通、大市场总格局,与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第二步,即第二个10年(2011-2020),商品流通市场化基本完成,与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相一致。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实现流通的现代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讲到流通还有一个对什么是流通。什么是流通业的认识问题。我认为马克思已给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马克思把法国庸俗政治经济学派代表人物萨伊·让·巴蒂斯特(1767-1832)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的“三分法”变成“四分法”,明确“流通”(交换)是社会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独立的经济活动。明确流通是“商品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对商品流通来说,有两样东西始终是必要的:投入流通的商品和投入流通的货币”(马恩全集25卷,第385页)。他还提出,“流通是商品所有者的全部相互关系的总和”(马思全集23卷,第188页)。所以,从大的概念讲,流通应当包括商流、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但
我们日常谈到的流通,往往是小概念的流通,即商品批发与零售。鉴于这种理解,对什么是流通产业也会有二种解释,但我们习惯于把批发业、零售业及相关的服务业称为流通产业,而不包含金融业、交通运输业、仓储业、信息产业。但不管是从大概念或小概念来理解,流通是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一个宏观问题,是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通过流通决定生产已成了一个客观规律,流通也是生产力,但在我国目前国民经济的运行中,重生产轻流通 《内外贸一体化与流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