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国旗下励志演讲稿: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
2013国旗下励志演讲稿: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
3月1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胜利闭幕,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习近平主席“九字”阐释中国梦,可亲可感,凝聚人心,激发进取心和创造力;“功崇惟志,业广为勤”,情真意切、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习近平主席3000多字的讲话中9次提及中国梦,44次提到人民,获得13次雷鸣般的掌声,有希冀,有期待,有承诺,有担当,点燃国人期盼,沸腾国人热血。
3月17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李克强总理表示,“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受到社会高度关注。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务实亲切,信心坚定,令人鼓舞,传达出一位大国总理的责任担当,展示了本届政府干实事、干好事、干成事的决心。总理每一次回答都直指要害,特别是那句“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真实在,中国就需要这样的领导人。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员年富力强、务实进取、清廉亲民,一定能够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这九个字是他自己的体会,凸显出李克强总理在价值和人格方面的取向,即追求公平正义、政治清明、人民幸福。总之,“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集中抒发了一个大国总理以民为本、以天下为己任,不辱使命的政治情怀。“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传达出了一位大国总理对做人做事的深邃思考,对执政为民的执著追求。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955年7月,出生在合肥,在这里,他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求学时代。沿着李克强的成长足迹,日前,新安晚报派出多名记者在合肥、定远、凤阳、金寨等地,寻访新任大国总理曾在安徽生活、学习、工作的片段,让我们来探秘新任大国总理为什么是李克强。
一、大院往事:老邻居夸他朴素又勤奋
李克强家当年的老邻居方国胜说起往事就滔滔不绝:“1964年我结婚后与李奉之是邻居,那时他儿子李克强才10岁。我们看着他长大的,当时他穿着非常朴素。”据方国胜老人回忆,少年时代的李克强给她最深的印象就是“勤奋、爱学习”。“他不怎么调皮,话也不太多,非常爱学习。”方国胜老人说,经常看到他学习的场景。老人跟记者说了这么一段往事。李克强在读小学期间有一次因生病休学了一段时间。“大概有两三个月吧。虽然没有老师督促,但他每天都在家坚持看书,很自觉。有时还拿着本子,趴在我家桌子上写作业。”“他学习成绩很优秀,尤其作文写得好。”方国胜的女儿郑大姐告诉记者,李克强在合肥八中读高中时,作文还曾被选入学校的作文选集。
二、少年闻道:老师赞其“此子日后必有出息”
李克强的老师李诚之子李皋兰说,少年时代,他和李克强经常一起上下学,周末也在一起玩耍。在他的印象中,李克强少时很憨厚老实,做事比较稳重。“文革开始后,停课闹革命的浪潮波及小学,父亲便每晚给我上课,当时辍学在家的李克强也经常过来旁听,而且听讲十分认真,不懂就问,反应很快。”李皋兰对记者说,李克强非常喜欢听父亲讲解古文。过了一段时间,李克强的父亲李奉三见李诚教习历史古文的水平很高,便带李克强正式拜李诚为师。随后,李诚每晚便单独给李克强授课,时间是固定地从每晚九时开始,大约一个小时。李皋兰回忆道,少年时的李克强聪慧好学,天赋过人,使得父亲将其视为得意弟子。除了要让李克强读《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史书,还开出了包括《昭明文选》、《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等在内的书单。这些对初学者来说,起点似乎高了点,李克强在《追忆李诚先生》中说:“李诚说,读书人眼界一定要开阔,要能看大场面,大观则大见,小观则小见。(fanwen.oyaya.net)并一再强调:发乎其上,得乎其中;发乎其中,得乎其下。但发乎其下,便什么也没有了。”李皋兰说,看到李克强的学业突飞猛进,父亲李诚十分高兴,逢人就说:“此子日后必有出息”。李皋兰回忆称,父亲去世当晚,他从医院返回家中时,恰巧碰上刚从凤阳回到合肥的李克强,“他当时还不知道我父亲去世的消息,还对我说,想第二天去医院看望老师。”在李皋兰将父亲逝去的消息告知李克强时,李克强顿时呆坐在凉床上,半天都没说出一句话。
三、中学时代:同窗眼中的优秀学子
中学时期,李克强在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学就读。由于学校搬迁,如今位于合肥市桐城路的合肥八中老校区,已成为一所补习学校的教学区。不过,在位于合肥市政务区的八中新校区,“李克强”三个字已经成为学子心中的一道标杆。记者联系上几位李克强当年的高中同学,他们对中学时代的李克强评价多是“勤奋好学,非常优秀”。
四、知青生活:村民都服气的“毛头书记”
1974年至1976年,李克强在当时的滁州市凤阳县大庙公社东陵大队度过两年普通知青生活后,因表现突出,成为大庙公社大庙大队的党支部书记,直到1978年他去北京大学读书。回忆起李克强,东陵村和大庙村几乎每个上了些年纪的人,都能给记者讲一个李克强当年好读书的故事。对于他的评价,村民也给出了非常一致的答案——一个非常爱看书的知青。东陵村村民陈学斌当时是东陵小学教师,由于有点文化,和李克强经常有交流。他说,李克强经常读的是史学类书籍,他亲眼看过李克强在读《史记》《资治通鉴》。陈学斌的妻子吴天玉则告诉记者,“当年知青们很辛苦,每天要干10个钟头的农活,别人干完活后都抓紧歇着,可他总是放下锄头,就捧起书本。”至今还住在当年知青宿舍对面的大庙村村民许桂荣仍记得,李克强白天干完活后,还会帮她的母亲烧火做饭,同时还拿着一本书看,有时看得入神,火熄了都没觉察。64岁的陈学义则记得,李克强时常看书到深夜,为了不打扰别人,只好打着手电筒躲在被窝里看。今年86岁高龄的李树荣老人,用“吃得了别人吃不了的苦”来赞扬李克强。据他回忆,李克强一年到头大都用印有“为人民服务”的挎包,装着干粮和咸菜下地劳动。下乡不久,由于水土不服,李克强得了严重的皮肤病,身上多处溃烂。然而,他没落下一天的活。在李克强担任大庙大队党支部书记时,许同忠是大庙大队庙西生产队队长。许同忠说,李克强虽然当时只是个毛头小伙,但已经很有领导样了,“开会讲话,讲得头头是道。”更让许同忠服气的是李克强踏实的工作作风。当时大庙大队共有7个生产队,时任支部书记的李克强坚持每天转一圈,大情小事他都了然于心,“他在村民中也很有面子,大家都知道他是个读书人,讲道理,为人正派,大家对他都比较服气。”
从凤阳走出的北大学生
许同忠告诉记者,在李克强准备参加高考的同时,县里已经决定提拔李克强当公社副书记了。不过,一心求学的李克强,还是决定参加高考。李树荣老人则告诉记者,李克强高考前,并没有放下手头的工作,白天工作,晚上加紧复习,“直到高考前十几天李克强才请了假,专心复习参加高考。”从来没有放松学习的李克强,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北京大学法律系。他是还在田间劳动的时候拿到北大的录取通知书的。1978年2月,李克强离开凤阳县,至今已一别35年。
习近平、李克强都是下放知青,都吃得了别人吃不了的苦,都打赤脚干过农活,都当过中国最小的书记:大队支书,可惜中国今后不会再有这样的领导人了。
2012年10月15日我向大家提出了八个问题:
一、中国第一艘航母舰长为什么是张峥?“不当上舰长,我决不结婚。”他曾经对一位将军下过这个保证。
二、 中国第一艘航母政委为什么是梅文?中国第一艘航母政委梅文16岁当兵,什么都不要,只带一箱子书!
三、即将当上中国共产党中央总书记的为什么是习近平?习近平16岁从北京到延安农村当知青,带了一箱子书,白天劳动,晚上读书。
四、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为什么是莫言?儿童时的莫言经常与大哥“抢书看”,而母亲也常常因油灯快没油了提醒弟弟少看点书,大都被当做耳旁风。《新华字典》,顺着背完,倒着背,有时候,问起哪个字在第几页,莫言都能答出来。
五、这里是什么地方啊?这里是慧德!
六、慧德是什么学校啊?慧德是创造高考神话的学校!
七、你是什么人啊?你是慧德的学生!
八、你来慧德干什么?你来慧德是创造高考神话的!今天我再给大家补充一个问题:
九、为什么新任总理是李克强?“当年知青们很辛苦,每天要干10个钟头的农活,别人干完活后都抓紧歇着,可他总是放下锄头,就捧起书本。”“吃得了别人吃不了的苦” 《2013国旗下励志演讲稿: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10603.html
3月1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胜利闭幕,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习近平主席“九字”阐释中国梦,可亲可感,凝聚人心,激发进取心和创造力;“功崇惟志,业广为勤”,情真意切、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习近平主席3000多字的讲话中9次提及中国梦,44次提到人民,获得13次雷鸣般的掌声,有希冀,有期待,有承诺,有担当,点燃国人期盼,沸腾国人热血。
3月17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李克强总理表示,“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受到社会高度关注。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务实亲切,信心坚定,令人鼓舞,传达出一位大国总理的责任担当,展示了本届政府干实事、干好事、干成事的决心。总理每一次回答都直指要害,特别是那句“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真实在,中国就需要这样的领导人。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员年富力强、务实进取、清廉亲民,一定能够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这九个字是他自己的体会,凸显出李克强总理在价值和人格方面的取向,即追求公平正义、政治清明、人民幸福。总之,“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集中抒发了一个大国总理以民为本、以天下为己任,不辱使命的政治情怀。“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传达出了一位大国总理对做人做事的深邃思考,对执政为民的执著追求。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955年7月,出生在合肥,在这里,他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求学时代。沿着李克强的成长足迹,日前,新安晚报派出多名记者在合肥、定远、凤阳、金寨等地,寻访新任大国总理曾在安徽生活、学习、工作的片段,让我们来探秘新任大国总理为什么是李克强。
一、大院往事:老邻居夸他朴素又勤奋
李克强家当年的老邻居方国胜说起往事就滔滔不绝:“1964年我结婚后与李奉之是邻居,那时他儿子李克强才10岁。我们看着他长大的,当时他穿着非常朴素。”据方国胜老人回忆,少年时代的李克强给她最深的印象就是“勤奋、爱学习”。“他不怎么调皮,话也不太多,非常爱学习。”方国胜老人说,经常看到他学习的场景。老人跟记者说了这么一段往事。李克强在读小学期间有一次因生病休学了一段时间。“大概有两三个月吧。虽然没有老师督促,但他每天都在家坚持看书,很自觉。有时还拿着本子,趴在我家桌子上写作业。”“他学习成绩很优秀,尤其作文写得好。”方国胜的女儿郑大姐告诉记者,李克强在合肥八中读高中时,作文还曾被选入学校的作文选集。
二、少年闻道:老师赞其“此子日后必有出息”
李克强的老师李诚之子李皋兰说,少年时代,他和李克强经常一起上下学,周末也在一起玩耍。在他的印象中,李克强少时很憨厚老实,做事比较稳重。“文革开始后,停课闹革命的浪潮波及小学,父亲便每晚给我上课,当时辍学在家的李克强也经常过来旁听,而且听讲十分认真,不懂就问,反应很快。”李皋兰对记者说,李克强非常喜欢听父亲讲解古文。过了一段时间,李克强的父亲李奉三见李诚教习历史古文的水平很高,便带李克强正式拜李诚为师。随后,李诚每晚便单独给李克强授课,时间是固定地从每晚九时开始,大约一个小时。李皋兰回忆道,少年时的李克强聪慧好学,天赋过人,使得父亲将其视为得意弟子。除了要让李克强读《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史书,还开出了包括《昭明文选》、《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等在内的书单。这些对初学者来说,起点似乎高了点,李克强在《追忆李诚先生》中说:“李诚说,读书人眼界一定要开阔,要能看大场面,大观则大见,小观则小见。(fanwen.oyaya.net)并一再强调:发乎其上,得乎其中;发乎其中,得乎其下。但发乎其下,便什么也没有了。”李皋兰说,看到李克强的学业突飞猛进,父亲李诚十分高兴,逢人就说:“此子日后必有出息”。李皋兰回忆称,父亲去世当晚,他从医院返回家中时,恰巧碰上刚从凤阳回到合肥的李克强,“他当时还不知道我父亲去世的消息,还对我说,想第二天去医院看望老师。”在李皋兰将父亲逝去的消息告知李克强时,李克强顿时呆坐在凉床上,半天都没说出一句话。
三、中学时代:同窗眼中的优秀学子
中学时期,李克强在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学就读。由于学校搬迁,如今位于合肥市桐城路的合肥八中老校区,已成为一所补习学校的教学区。不过,在位于合肥市政务区的八中新校区,“李克强”三个字已经成为学子心中的一道标杆。记者联系上几位李克强当年的高中同学,他们对中学时代的李克强评价多是“勤奋好学,非常优秀”。
四、知青生活:村民都服气的“毛头书记”
1974年至1976年,李克强在当时的滁州市凤阳县大庙公社东陵大队度过两年普通知青生活后,因表现突出,成为大庙公社大庙大队的党支部书记,直到1978年他去北京大学读书。回忆起李克强,东陵村和大庙村几乎每个上了些年纪的人,都能给记者讲一个李克强当年好读书的故事。对于他的评价,村民也给出了非常一致的答案——一个非常爱看书的知青。东陵村村民陈学斌当时是东陵小学教师,由于有点文化,和李克强经常有交流。他说,李克强经常读的是史学类书籍,他亲眼看过李克强在读《史记》《资治通鉴》。陈学斌的妻子吴天玉则告诉记者,“当年知青们很辛苦,每天要干10个钟头的农活,别人干完活后都抓紧歇着,可他总是放下锄头,就捧起书本。”至今还住在当年知青宿舍对面的大庙村村民许桂荣仍记得,李克强白天干完活后,还会帮她的母亲烧火做饭,同时还拿着一本书看,有时看得入神,火熄了都没觉察。64岁的陈学义则记得,李克强时常看书到深夜,为了不打扰别人,只好打着手电筒躲在被窝里看。今年86岁高龄的李树荣老人,用“吃得了别人吃不了的苦”来赞扬李克强。据他回忆,李克强一年到头大都用印有“为人民服务”的挎包,装着干粮和咸菜下地劳动。下乡不久,由于水土不服,李克强得了严重的皮肤病,身上多处溃烂。然而,他没落下一天的活。在李克强担任大庙大队党支部书记时,许同忠是大庙大队庙西生产队队长。许同忠说,李克强虽然当时只是个毛头小伙,但已经很有领导样了,“开会讲话,讲得头头是道。”更让许同忠服气的是李克强踏实的工作作风。当时大庙大队共有7个生产队,时任支部书记的李克强坚持每天转一圈,大情小事他都了然于心,“他在村民中也很有面子,大家都知道他是个读书人,讲道理,为人正派,大家对他都比较服气。”
从凤阳走出的北大学生
许同忠告诉记者,在李克强准备参加高考的同时,县里已经决定提拔李克强当公社副书记了。不过,一心求学的李克强,还是决定参加高考。李树荣老人则告诉记者,李克强高考前,并没有放下手头的工作,白天工作,晚上加紧复习,“直到高考前十几天李克强才请了假,专心复习参加高考。”从来没有放松学习的李克强,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北京大学法律系。他是还在田间劳动的时候拿到北大的录取通知书的。1978年2月,李克强离开凤阳县,至今已一别35年。
习近平、李克强都是下放知青,都吃得了别人吃不了的苦,都打赤脚干过农活,都当过中国最小的书记:大队支书,可惜中国今后不会再有这样的领导人了。
2012年10月15日我向大家提出了八个问题:
一、中国第一艘航母舰长为什么是张峥?“不当上舰长,我决不结婚。”他曾经对一位将军下过这个保证。
二、 中国第一艘航母政委为什么是梅文?中国第一艘航母政委梅文16岁当兵,什么都不要,只带一箱子书!
三、即将当上中国共产党中央总书记的为什么是习近平?习近平16岁从北京到延安农村当知青,带了一箱子书,白天劳动,晚上读书。
四、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为什么是莫言?儿童时的莫言经常与大哥“抢书看”,而母亲也常常因油灯快没油了提醒弟弟少看点书,大都被当做耳旁风。《新华字典》,顺着背完,倒着背,有时候,问起哪个字在第几页,莫言都能答出来。
五、这里是什么地方啊?这里是慧德!
六、慧德是什么学校啊?慧德是创造高考神话的学校!
七、你是什么人啊?你是慧德的学生!
八、你来慧德干什么?你来慧德是创造高考神话的!今天我再给大家补充一个问题:
九、为什么新任总理是李克强?“当年知青们很辛苦,每天要干10个钟头的农活,别人干完活后都抓紧歇着,可他总是放下锄头,就捧起书本。”“吃得了别人吃不了的苦” 《2013国旗下励志演讲稿: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