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商务管理论文 >> 企业管理论文 >> 正文

树立以人为本的改革观


。它在不同的国家,不同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都具有不同的内容。随着改革的深入,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尤其重要。在社会发展领域,可以使用“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提法。这样做:其一,这实际上与马克思主义主张的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讲法是一致的。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人类自身的素质。经济发展必须满足绝大多数人类的需要,并推动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趋向于更公平,更合理。经济发展必须以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结构为目的,而不是造成社会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拉大。其二,发展中国家讲“人权”最重要的是要讲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我国人民在解决温饱进入小康之后,已经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下一步要达到更宽裕的小康,就是要使人民在其生存权得到普遍实现后,进一步实现其发展权。其三,这样也可以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提出的“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保持一致。
二、“以人为本”,是改革发展指导思想上的一次新的思想解放
刘世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
第一,提出“以人为本”,是改革发展指导思想上的一次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也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认识问题上的一次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也是一次新的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有早期和成熟期的区分。马克思写出来的东西,可能有些最好的思想在初期。
马克思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讲无产阶级不仅要解放自己,而且要解放全人类,包括解放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也是人,也处在不幸之中,无产阶级受压迫,资产阶级也处在异化状态。搞社会主义革命,搞文革,包括改革开放以后,讲GDP,GDP成为目标,这里面我们需要吸取什么教训?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把手段性的东西作为最终目标,反而把最终目标忘记了。再一点,把一些阶段性的目标作为最终的长期目标。
第二点,讲“以人为本”,要关注现实中的三个问题。一是以解决大多数人特别老百姓的问题为主。提出“以人为”本很好,比“以民为本”前进了一步,但我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强调“以民为本”仍然是重要的。仔细分析,“以人为本”实际生活当中人人都在贯彻,关键是这个“人”指的是谁?像地方官员把GDP搞上去,可以得到重用、提升,是以什么为本?是以“个人”为本,或者以升官为本,以官位为本。现在社会上办事的都是人,人都有一个利益驱动。前年在中央党校学习了一年,主要讨论如何贯彻实事求是,大家感到最需要研究的是为什么不实事求是。“以人为本”涉及很多的理论问题、体制问题,要更多考虑大部分人的问题,老百姓的问题,特别是农民的问题,毕竟占中国大多数。二是弱势群体的问题。这个问题相当的突出。现在讲表达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起来难度很大。看一下媒体,有钱人的声音很大,有钱就有话语权。现在社会上声音多的一些人,是有财富背景的。我们不是说强势群体不能发出声音,现在问题是严重的失衡。三是人的全面发展问题。首先是生存问题。其次是就业、参与经济活动,这要求有公平的市场环境,应该说现在环境还是不太好。再次,表达权和参与权。“以人为本”,所有的人权力是平等的。我们原来讲官员是人民的公仆,从某一方面讲是对的。但你也是人,跟老百姓权力是一样的,管人的和被管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不管多大的官,你首先是一个人,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基本权利。
最后,从政策角度看,第一还是以市场经济的思路和方法推进市场经济发展。市场经济本质就是人本主义的经济。市场经济首先强调“消费者主权”。从事经济活动的是谁?是第一线最了解情况的人。我们口头上讲市场经济,而操作上往往是计划经济,包括最近对经济过热的理解问题,认为市场一旦放开肯定要过热,肯定要乱,不相信市场有平衡供求关系的功能。其实,你真正放开市场,市场也不会热这么厉害。第二个问题就是政府职能。现在的问题是要加快政府职能转换。政府工作人员违规,怎么约束它?有效的办法也不多。第三就是弱势群体的话语权问题怎么解决?不同利益集团的话语权严重失衡,这是不可持续的。
陈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第一,“以人为本”的改革观,是对我们原有认识的重大调整。比如在很长时间内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斗争理论”总是首先把社会矛盾区分为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然后强调以哪个阶级为本。党的“十六大”说,我们不应当再以人们有产还是没产、资产多少来区分人们在政治上的先进与落后。这就是以人为本。再比如,过去我们熟悉于“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现在国家机器的作用仍不能否定,但在此基础上我们巩固执政党地位的根本大计是“执政为民”。这就是以人为本。
第二,改革就是调整社会经济关系。“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强调用协调的办法,而不是对抗的办法、一方打倒另一方的办法来对待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我们曾长期依靠否定一切原有社会财富契约,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办法来解决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而现在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用“让社会各利益群体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办法来解决这样的矛盾。这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最深刻的内涵。
第三,要准确把握“以人为本”改革观的范围,不能无限夸大。
一方面,在过去长期过程中,我们吃过否定人、忽略人的大亏;但也同样吃过无限夸大人的作用、地位的大亏。比如“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后一种认识也同样给我们的民族带来过巨大灾难。在这个客观物质世界中,人不是中心。其发展、运动、变异等方面的规律并非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另一方面,我们决不能忽略辩证法。“以人为本”是本质。但在市场经济中,本质和现象经常是颠倒地表现出来的。比如在改革中,我们就得把国有资产回归到“国有资本”这种与人、与劳动者利益直接对立的社会属性上。这种颠倒是符合规律的。不是别人,正是马克思发现和深刻论证了这种本质与现象颠倒的必然性、合理性。
第四,要分析眼前的改革中有什么新倾向。现在有两种舆论趋势不应忽视。一种是趋右的倾向。例如在提出农民问题时,好像现在农民苦、农民穷是共产党没有把事情办好,或者共产党根本就不能把农民的事情办好。中国确实存在很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这个事实不应否认,而且还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但是必须说明白的是,这些矛盾是今天才有,还是过去历史上长期就存在的?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发展,我们解决这些矛盾的物质基础是强大了,还是弱化了?中国农民在改革中总体的生存状况是明显改善了还是恶化了?再进一步说,农民问题能否在一个晚上,或者短期内就解决好?对这样的声音,“以人为本”改革观应当给以科学的回答。另一种是趋“左”的倾向。有人说,既然是“以人为本”

的改革观,国家就应当多办、大办国企;国企就应当负有把职工养起来的责任;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就是不“以人为本”。对这种声音,也应当有正面的回答。
三、“以人为本”改革观和发展观的关系
范恒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司长):
“以人为本的改革观”这个题目出得很好。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确实来之不易,它是历经数十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曲折实践,用很高昂的成本换来的真谛,是关于发展观的一个历史性的重大突破。这个发展观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在这个基础上引申出“以人为本的改革观”,是很顺理成章的。三中全会的《决定》是专门讲改革的文件,而在这样一个专门讲改革的文件中提出新的发展观,本身就表明了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寓含着以人为本的改革观。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本身就是一个改革的过程。不树立以人为本的改革观(第2页),不按以人为本的要求推进改革,就不可能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1、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人。我们行为的目的是什么,长期以来并没有搞的太清楚。发展的目的没有搞清楚,改革的目的也没有搞清楚。其实,发展和改革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明确揭示过这一点,即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把人的发展概括为三个阶段,即从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拥有人身强制的人对人的依赖的阶段,向在物质条件不丰富情况下以追求物质利益为基本目的的人对物的依赖的阶段发展,再到既不依赖于人,也不依赖于物的自由的全面发展的阶段。后一个阶段指的是共产主义阶段,它以两点为前提:一是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能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二是人的素质的极大提高,人人都为他

《树立以人为本的改革观(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12094.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企业管理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