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之见也要听一听
关于海尔
“一个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的荣誉,相当于是在沙滩上的脚印,无论多么清晰,一涨潮,什么都没了。”
“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
记者在北京让海尔集团文化中心主任苏芳雯总结海尔2003年的最大经验,她略带歉意地说:“现在市场变化太快了,我们每天都想着新的东西,昨天的经验都有可能被抛弃。”
当别人把你当作神的时候,你一定要头脑清醒、保持凡人的本色。
20年的自创品牌路线、10多年的多元化历程以及近10年的国际化探索,让海尔在承担过多使命的同时背负了过多的责难
“一个企业家最重要的是要做正确的事。当时谁敢打保票说国际化、说流程再造就一定成功?要创自主品牌是一条艰难的路,必须要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才行,甚至要进入心无旁骛、物我两忘的专注境界。”
仍然有人质疑:海尔自己概括的发展三阶段中,除了“名牌战略”,其他如“多元化战略”和“全球化战略”能以“成功”概括吗?
实际上,在张瑞敏的构思中,“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全球化战略”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他们在张瑞敏的头脑中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品牌的战略选择”: “1984年到1991年这段时间,如果我们不坚持名牌战略,我们就没有一个冰箱名牌,如果后来不搞多元化,不扩充产品,我们就不会形成一个家电名牌,进而成为一个中国名牌,如果到了1998年我们不全力实施国际化战略,那现在始终是个中国名牌,而不会是世界名牌。”
在张瑞敏看来,海尔品牌的外延变化是这样的:冰箱名牌——家电名牌——中国名牌——世界名牌;内涵或者第一联想度的变化则是:质量高——服务好——个性化——速度快。
按照这个要求,张瑞敏又找出了海尔新的不足之处:“全球化的采购、全球化的制造、全球化的设计、全球化的销售都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但是加入WTO以后,对于我们来讲很重要的一点也是很大的不同是全球化的流通,这个过去我们不太熟悉。”他认为,要做到全球化的流通,首先要获得大的定单,企业的组织结构也必须要按照大客户的需求来改变。这样就带来了三个矛盾:第一个是速度和差错率的矛盾。大客户有时要产品要得非常快,在这个快速转变的时候,设计能力、模具开发能力、制造能力,所有的能力都必须跟上。简单地说,就是在信息化的时代以最快的速度满足用户的能力。第二个是高性能和低价格的矛盾。大客户要的产品性能要符合要求,价格又要很低,有时候差一美元,能失去一个很大的定单。“表面上看是一美元,实际上是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第三个就是大批量和高质量的矛盾。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提出问题等于解决了一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