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转型:不能止步于“术谋”
企业转型:不能止步于“术谋”
文/张华强
提 要;公元637年,魏征在上疏中说; “臣闻求木之长孝,必曰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曰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真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从中可以看出,只有克服了“源不深”的弊端,才能达到“流之远”的愿景
华为从单一电信业务转向多元业务经营、开拓手机市场时,业界用“做了是找死,不做是等死”比喻其转型面临的破题困境。的确,以手机为代表的消费者业务扩张似乎成为华为业绩持续做大的保障,成本却比对手高20美元。然而如果以为破解这道难题就是在转型,那恰恰模糊了转型的本质。根据《贞观政要》的记载,在魏征上疏唐太宗,论及“可持续发展”,阐述道与术关系的一番话里,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转型的要旨是可持续发展
作为唐代的政治家,魏征所讲的“可持续发展”,指的是一统江山能够千秋万代传承, “永保无疆之休”。公元637年,魏征在上疏中说;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从中可以看出,只有克服了“源不深”的弊端,才能达到“流之远”的愿景。
源与流、根与木、德与国的关系,都类似于老子所说的道与术的分与合。两者相比较而言,前者更重要。在我们今天看来,转型的主要任务同样是固本强基,返道持道。这个道不是别的,是企业为社会创造财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本目标;同时要通过提高创新能力形成新的收益增长点,以环境友善的态度应对资源枯竭难题等等。围绕着这种道,谋划怎样转型,可以称之为谋道。比如华为在遭遇增长天花板时,面对企业基因、体能与耐力的大拷,在企业制度、文化和基因上下功夫才是正道。否则,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尽管能够取得一时的效果,那只也是在术的层面上动脑筋,只能称之为谋术或者“术谋”。外界看到的手机等业务的开拓,那只是华为的术谋。
毫无疑问,谋道与谋术应当结合起来,比如华为除了突破企业制度、文化和基因的天花板,还要同时突破局限于电信领域运营商业务的天花板。然而,如果只重视后者,那就是舍本逐末。更为重要的是,按照“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的古训,如果把转型中的术谋叫做取法乎中,往往会产生仅得其下的效果:术谋就成了计谋,在心术不正的经营者那里,就成了搞阴谋诡计。比如用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之类,在节约成本上自以为得计,但是工业明胶中超标的铬含量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伤害,就突破了生产经营者基本的道德底线,显然会失道。当然,工业明胶的提炼作为一种术,甚至作为一项专利技术本身应当没有问题,将其用之于以次充好才大错特错。
可持续发展需要以转型的形式出现,除了遭遇效益增长的天花板,也与提振消费者的信心有关。从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毒地板,到毒胶囊,每次重大事故隐患的曝光,都给消费者的心理投下了阴影,不仅对问题所在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冲击,也使具体厂商的品牌价值大打折扣。这种背景下的转型,主要的任务显然不是谋术,而是要谋道、治诈。(企业管理论文 fanwen.oyaya.net)治诈的理想境界就是大道无术。正如着名作家王蒙所描述的那样: “你有了与人为善的大道,有了对自身的切实估量,有了对人对己的本性与弱点的理解,有了对于理念与现实的通观,有了应有的畏惧与无畏,献身与超拔,执着与宽宏,慈悲与决绝,坚持与调整”,才能完成转型的任务。当然,转型也需要保持适度增长,只不过必须克服怎么赚钱怎么整的创富冲动。
“术谋”难以打牢转型基业
应当承认,在企业经营陷入困境时,往往离不开术谋:术谋作为一种“秘笈”也更容易受到决策者的青睐。然而,转型到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就不能停留在“术谋”的水平。清雍正皇帝手下的首席谋士邬思道曾经告诫雍正: “计谋为下,是为诡计。术谋为中,是为筹。谋略为上,是为道!计当为时,筹当为段,道为一生。”抛开诡计不说,术谋可以管一时,不可能达到流之远、木之长的可持续发展境界。
在资源瓶颈面前,采用资源替代的术谋或者进行术的替代,鱼目混珠不可能长久。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环境意识日益增强,直接污染环境的商品生产就会受到人们的谴责,绿色、环保、原产地、原生态的产品更受消费者的欢迎。企业在这方面的转型更主要的是谋道;以资源替代的方式进行术谋虽然无可厚非,但是不可将两者等同起来。比如白酒新工艺,就是以食用酒精为原料进行兑制,是对传统固态纯粮发酵酿酒的替代,在粮食供应紧张时可以节约酿酒用粮,但是在口感上会大打折扣。这应当向消费者明示,并且在价格上体现出来,否则就有忽悠消费者之嫌。一个戏剧性高潮是山东秦池酒的出现,秦池“酒精勾兑白酒”的事实经媒体报道后,舆论哗然,在连续两年夺得央视广告“标王”后瞬间消失。
为了应对检查,不惜采用有害的方式或者要素屏蔽短板的术谋,在猫捉老鼠的游戏中终将会露出破绽。我们知道,在牛奶里添加三聚氰氨,是为了使牛奶里的蛋白含量达标,以通过质量检验关。如果说这样的术谋含有一定的技术含量,那么就不能认为引进了某种新技术就是在转型升级。从这个意义上讲,转型更需要返璞归真,需要真正进入谋道的境界,这个道就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而不是为了通过检验,为了减少或增加某种元素而添减另外一种元素。这并不是说不能谋术,而是说不能揠苗助长。比如蒙牛公司的快速发展,应当有可靠的优质养牛基地,为公司业务的扩张提供可靠的奶源;将企业做大作为经营者的诉求,不能成为糊弄消费者的理由,比如把勾兑当做工业化的必由之路就难以让人信服。
面对竞争压力,采用正反两方面概念炒作的术谋,消费者发现自己被忽悠后不可能继续埋 《企业转型:不能止步于“术谋”》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13963.html
文/张华强
提 要;公元637年,魏征在上疏中说; “臣闻求木之长孝,必曰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曰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真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从中可以看出,只有克服了“源不深”的弊端,才能达到“流之远”的愿景
华为从单一电信业务转向多元业务经营、开拓手机市场时,业界用“做了是找死,不做是等死”比喻其转型面临的破题困境。的确,以手机为代表的消费者业务扩张似乎成为华为业绩持续做大的保障,成本却比对手高20美元。然而如果以为破解这道难题就是在转型,那恰恰模糊了转型的本质。根据《贞观政要》的记载,在魏征上疏唐太宗,论及“可持续发展”,阐述道与术关系的一番话里,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转型的要旨是可持续发展
作为唐代的政治家,魏征所讲的“可持续发展”,指的是一统江山能够千秋万代传承, “永保无疆之休”。公元637年,魏征在上疏中说;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从中可以看出,只有克服了“源不深”的弊端,才能达到“流之远”的愿景。
源与流、根与木、德与国的关系,都类似于老子所说的道与术的分与合。两者相比较而言,前者更重要。在我们今天看来,转型的主要任务同样是固本强基,返道持道。这个道不是别的,是企业为社会创造财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本目标;同时要通过提高创新能力形成新的收益增长点,以环境友善的态度应对资源枯竭难题等等。围绕着这种道,谋划怎样转型,可以称之为谋道。比如华为在遭遇增长天花板时,面对企业基因、体能与耐力的大拷,在企业制度、文化和基因上下功夫才是正道。否则,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尽管能够取得一时的效果,那只也是在术的层面上动脑筋,只能称之为谋术或者“术谋”。外界看到的手机等业务的开拓,那只是华为的术谋。
毫无疑问,谋道与谋术应当结合起来,比如华为除了突破企业制度、文化和基因的天花板,还要同时突破局限于电信领域运营商业务的天花板。然而,如果只重视后者,那就是舍本逐末。更为重要的是,按照“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的古训,如果把转型中的术谋叫做取法乎中,往往会产生仅得其下的效果:术谋就成了计谋,在心术不正的经营者那里,就成了搞阴谋诡计。比如用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之类,在节约成本上自以为得计,但是工业明胶中超标的铬含量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伤害,就突破了生产经营者基本的道德底线,显然会失道。当然,工业明胶的提炼作为一种术,甚至作为一项专利技术本身应当没有问题,将其用之于以次充好才大错特错。
可持续发展需要以转型的形式出现,除了遭遇效益增长的天花板,也与提振消费者的信心有关。从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毒地板,到毒胶囊,每次重大事故隐患的曝光,都给消费者的心理投下了阴影,不仅对问题所在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冲击,也使具体厂商的品牌价值大打折扣。这种背景下的转型,主要的任务显然不是谋术,而是要谋道、治诈。(企业管理论文 fanwen.oyaya.net)治诈的理想境界就是大道无术。正如着名作家王蒙所描述的那样: “你有了与人为善的大道,有了对自身的切实估量,有了对人对己的本性与弱点的理解,有了对于理念与现实的通观,有了应有的畏惧与无畏,献身与超拔,执着与宽宏,慈悲与决绝,坚持与调整”,才能完成转型的任务。当然,转型也需要保持适度增长,只不过必须克服怎么赚钱怎么整的创富冲动。
“术谋”难以打牢转型基业
应当承认,在企业经营陷入困境时,往往离不开术谋:术谋作为一种“秘笈”也更容易受到决策者的青睐。然而,转型到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就不能停留在“术谋”的水平。清雍正皇帝手下的首席谋士邬思道曾经告诫雍正: “计谋为下,是为诡计。术谋为中,是为筹。谋略为上,是为道!计当为时,筹当为段,道为一生。”抛开诡计不说,术谋可以管一时,不可能达到流之远、木之长的可持续发展境界。
在资源瓶颈面前,采用资源替代的术谋或者进行术的替代,鱼目混珠不可能长久。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环境意识日益增强,直接污染环境的商品生产就会受到人们的谴责,绿色、环保、原产地、原生态的产品更受消费者的欢迎。企业在这方面的转型更主要的是谋道;以资源替代的方式进行术谋虽然无可厚非,但是不可将两者等同起来。比如白酒新工艺,就是以食用酒精为原料进行兑制,是对传统固态纯粮发酵酿酒的替代,在粮食供应紧张时可以节约酿酒用粮,但是在口感上会大打折扣。这应当向消费者明示,并且在价格上体现出来,否则就有忽悠消费者之嫌。一个戏剧性高潮是山东秦池酒的出现,秦池“酒精勾兑白酒”的事实经媒体报道后,舆论哗然,在连续两年夺得央视广告“标王”后瞬间消失。
为了应对检查,不惜采用有害的方式或者要素屏蔽短板的术谋,在猫捉老鼠的游戏中终将会露出破绽。我们知道,在牛奶里添加三聚氰氨,是为了使牛奶里的蛋白含量达标,以通过质量检验关。如果说这样的术谋含有一定的技术含量,那么就不能认为引进了某种新技术就是在转型升级。从这个意义上讲,转型更需要返璞归真,需要真正进入谋道的境界,这个道就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而不是为了通过检验,为了减少或增加某种元素而添减另外一种元素。这并不是说不能谋术,而是说不能揠苗助长。比如蒙牛公司的快速发展,应当有可靠的优质养牛基地,为公司业务的扩张提供可靠的奶源;将企业做大作为经营者的诉求,不能成为糊弄消费者的理由,比如把勾兑当做工业化的必由之路就难以让人信服。
面对竞争压力,采用正反两方面概念炒作的术谋,消费者发现自己被忽悠后不可能继续埋 《企业转型:不能止步于“术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