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走向没落?
中关村凭借积累,未来很多年都依然是中国高科技的重镇之一。然而,接下来几年之内,中国高科技仍将度过一段为期不短的“没有中心”的发展阶段。
谁能成为中国高科技的下一个中心?这个问题已不再是媒体佐料。用不着多少年,中关村除了曾经的荣誉和辉煌之外,就没有什么可以炫耀的资本了。
2004年,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出现拐点:中国高科技产业由于资本市场退出形式的好转,以及网络热潮的重新回暖,而被注入全新活力,开始步入新一轮黄金时期。2003年12月,携程旅行网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随后,灵通网、中芯国际、Tom.com等相继在纳斯达克上市,中国公司在美国演绎新一轮资本市场的神话。可惜,在这些活跃的因子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中关村的影子。
中关村究竟怎么了?!
第一章:痛失“技术中心”地位
中国入世2年多,跨国公司越来越依赖中国市场,利益的筹码、规则的尺度和方向也在发生转移。短短一两年之内,我们可以在自主技术和国家标准方面大胆出牌:推出3G标准、无线局域网国家标准WAPI,推出了与DVD标准抗衡的EVD技术,推出了多种“中国芯”,国产Office和Linux进入政府采购……国家开始出台“人才、标准、专利”的整体性战略、信息安全战略和产业竞争战略。可以说,中国高科技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技术开始进入蓄势待发的质变阶段。
正是在这种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期,曾引领中国高科技产业走向技术创新潮流的中关村却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失落。中关村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的技术创新浪潮中开始逐渐被“边缘化”。不但再也没有涌现领导全国的创新技术和创新企业,而且像方正和联想等产业领头羊也开始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上述事实无一不在告诉我们:深受“贸工技”思想影响的中关村明显开始落后于时代潮流。中关村不但眼睁睁错失了互联网的第二次浪潮。而且在硬件、软件和通讯等领域也眼睁睁错失领导权。
“去中心化”是现阶段中关村的一项重要的特征。
失之交臂的中国互联网领导地位
中关村的尴尬首先表现在热中之热的互联网。
中关村是上一轮互联网热潮的中心地带,但局面正出现急剧变化,连累北京不再是互联网热潮的中心。
2003年中国高科技领域最大的事件就是互联网开始强劲复苏。继2000年新浪、搜狐、网易等“中国网络概念股”在纳斯达克登陆之后,中国互联网开始掀起规模更为壮观的第二次浪潮。
2003年12月8日,携程旅行网正式在纳斯达克上市,接着上市的互联网企业还有灵通、空中网、盛大、腾讯、百度、Tom.com、慧聪等。除了慧聪和百度之外,其他公司几乎都已经与中关村没有关系。值得注意的是,真正领导这次上市浪潮的是盛大、腾讯、携程等公司。他们与中关村也没有关系。
而且,曾经在第一次浪潮中引领潮流的新浪已经将总部搬离中关村,注册到了上海。北京的市场主体也迁移到朝阳区,曾经热闹一时的电子商务公司8848和雅宝以失败告终,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互联网渐入佳境之际,中关村已经把自己的创新优势拱手相让。而在代表互联网未来趋势的无线技术、宽带技术、内容和增值服务等方面,中关村基本上处于沉默状态。
错失第二次互联网热潮不仅仅是偶然,而是一种必然,只是中关村全局性危机的一个最明显的体现而已。
中关村大企业趋向庸俗化
企业文化与创新文化相互融合、彼此渗透的失败,是中关村技术创新衰弱的内在根源。这种文化的割裂(甚至对抗)是中关村最大的失败。其结果就是,经过多年发展,中关村企业的技术水平相对地大大下降。如今中关村再也没有任何一项可以代表时代水平、具有相当竞争优势的技术。企业是大了,但技术含量已经无可挽回地下降,而且他们共同的命运是:企业越大,生存压力越大,也越是无力投入技术研发。
于是,必然的故事发生了。王缉志、倪光南、王选3位早期“村民”先后被“逐”出企业,而且,他们当年创造的技术已无可挽回地在市场上衰弱了。这是他们个人的失败,也是企业本身的失败;这是他们个人的悲剧,更是这些企业乃至整个中国IT业的悲剧:未能在他们原有技术创新的基础之上,形成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没能建立机制,让更年轻的技术人才接续他们的成果,及时升级换代。中国IT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就像中关村企业的校园文化一样,被生生窒息。
更令人痛心的是,联想、四通、方正、清华同方、北大青鸟等从中关村成长起来的大公司,在进入资本市场获取大量宝贵资金之后,却最终失去了自我:失去了高科技领域最重要的专注,失去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中关村已有上市公司56家,占北京上市公司总数的一半。园区企业在大陆主板市场融资比上年增长1倍,在香港证券市场融资比上年增长近8倍。现在的融资局面与10年前相比,已是天壤之别。流淌在中关村的金钱已经汹涌成河。但是,中关村不但没有在金钱中崛起,反而看到的更多是在金钱中沦陷。
中关村那些功成名就(成功融资上市)的企业,其中大多数与许多上市的最平庸的传统企业为伍,介入房地产、贸易、娱乐、食品等,也学会了股市交易等,陷入无方向的多元化扩展和逐渐庸俗化的发展方向。短短几年之间,这些大企业越来越看不出他们的高科技元素,也看不出中关村的特色,他们沦为国内无数平庸的上市公司一个模样,与他们一起陷入另一种“同质化”竞争的泥沼!
“机制”是个最好的借口,但仅是“机制”问题吗?与传统产业相比,中关村的这些大公司幸运多了,但是这些企业的不断庸俗化、甚至沦陷的背景,恰恰是机制在不断改进,企业的重要管理者一个个成为百万富翁、乃至亿万富翁之后。
中关村大公司的庸俗化趋势,彻底改变了中关村的发展方向,必将引导着一批又一批富有创新活力的企业重蹈覆辙!这是中国高科技企业发展的一大悲哀!如此趋势下去,是不是多年以后,我们就得发出这样的疑问:中国还有高科技吗?中国真能领先印度吗?
上海、深圳的崛起说明了什么
在人们的心目中,中国IT业的最佳象征非联想莫属。但是,如果我们现在将华为与联想放在一起相比,把联想最具特色的厂房与华为的研发大楼相比,你不能不承认华为与联想已完全不在一个层次。
华为的国际化势头不可阻挡,2003年海外收入超
而中关村的联想不但没有任何国际化进展,在国内高端市场开始遭受戴尔等跨国公司的强烈侵蚀,低端遭受神舟电脑等地方品牌的打击。当然,联想的出色是不容置疑的,它卓越的市场能力使得未来的联想在中国市场依然会叱咤风云(自身技术积累、国际竞争状况和行业特性都决定了数年之内,联想的国际化还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梦想)。但是,华为却已经实实在在置身在一个更高的境界上:华为的技术积累与全线产品已经与国际一流水平看齐,占华为一半员工的研发队伍已经与当下的行业领导者——思科基本相当。
可惜,高科技的中国力量居然不是崛起在中 《中关村走向没落?》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14246.html
谁能成为中国高科技的下一个中心?这个问题已不再是媒体佐料。用不着多少年,中关村除了曾经的荣誉和辉煌之外,就没有什么可以炫耀的资本了。
2004年,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出现拐点:中国高科技产业由于资本市场退出形式的好转,以及网络热潮的重新回暖,而被注入全新活力,开始步入新一轮黄金时期。2003年12月,携程旅行网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随后,灵通网、中芯国际、Tom.com等相继在纳斯达克上市,中国公司在美国演绎新一轮资本市场的神话。可惜,在这些活跃的因子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中关村的影子。
中关村究竟怎么了?!
第一章:痛失“技术中心”地位
中国入世2年多,跨国公司越来越依赖中国市场,利益的筹码、规则的尺度和方向也在发生转移。短短一两年之内,我们可以在自主技术和国家标准方面大胆出牌:推出3G标准、无线局域网国家标准WAPI,推出了与DVD标准抗衡的EVD技术,推出了多种“中国芯”,国产Office和Linux进入政府采购……国家开始出台“人才、标准、专利”的整体性战略、信息安全战略和产业竞争战略。可以说,中国高科技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技术开始进入蓄势待发的质变阶段。
正是在这种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期,曾引领中国高科技产业走向技术创新潮流的中关村却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失落。中关村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的技术创新浪潮中开始逐渐被“边缘化”。不但再也没有涌现领导全国的创新技术和创新企业,而且像方正和联想等产业领头羊也开始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上述事实无一不在告诉我们:深受“贸工技”思想影响的中关村明显开始落后于时代潮流。中关村不但眼睁睁错失了互联网的第二次浪潮。而且在硬件、软件和通讯等领域也眼睁睁错失领导权。
“去中心化”是现阶段中关村的一项重要的特征。
失之交臂的中国互联网领导地位
中关村的尴尬首先表现在热中之热的互联网。
中关村是上一轮互联网热潮的中心地带,但局面正出现急剧变化,连累北京不再是互联网热潮的中心。
2003年中国高科技领域最大的事件就是互联网开始强劲复苏。继2000年新浪、搜狐、网易等“中国网络概念股”在纳斯达克登陆之后,中国互联网开始掀起规模更为壮观的第二次浪潮。
2003年12月8日,携程旅行网正式在纳斯达克上市,接着上市的互联网企业还有灵通、空中网、盛大、腾讯、百度、Tom.com、慧聪等。除了慧聪和百度之外,其他公司几乎都已经与中关村没有关系。值得注意的是,真正领导这次上市浪潮的是盛大、腾讯、携程等公司。他们与中关村也没有关系。
而且,曾经在第一次浪潮中引领潮流的新浪已经将总部搬离中关村,注册到了上海。北京的市场主体也迁移到朝阳区,曾经热闹一时的电子商务公司8848和雅宝以失败告终,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互联网渐入佳境之际,中关村已经把自己的创新优势拱手相让。而在代表互联网未来趋势的无线技术、宽带技术、内容和增值服务等方面,中关村基本上处于沉默状态。
错失第二次互联网热潮不仅仅是偶然,而是一种必然,只是中关村全局性危机的一个最明显的体现而已。
中关村大企业趋向庸俗化
企业文化与创新文化相互融合、彼此渗透的失败,是中关村技术创新衰弱的内在根源。这种文化的割裂(甚至对抗)是中关村最大的失败。其结果就是,经过多年发展,中关村企业的技术水平相对地大大下降。如今中关村再也没有任何一项可以代表时代水平、具有相当竞争优势的技术。企业是大了,但技术含量已经无可挽回地下降,而且他们共同的命运是:企业越大,生存压力越大,也越是无力投入技术研发。
于是,必然的故事发生了。王缉志、倪光南、王选3位早期“村民”先后被“逐”出企业,而且,他们当年创造的技术已无可挽回地在市场上衰弱了。这是他们个人的失败,也是企业本身的失败;这是他们个人的悲剧,更是这些企业乃至整个中国IT业的悲剧:未能在他们原有技术创新的基础之上,形成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没能建立机制,让更年轻的技术人才接续他们的成果,及时升级换代。中国IT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就像中关村企业的校园文化一样,被生生窒息。
更令人痛心的是,联想、四通、方正、清华同方、北大青鸟等从中关村成长起来的大公司,在进入资本市场获取大量宝贵资金之后,却最终失去了自我:失去了高科技领域最重要的专注,失去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中关村已有上市公司56家,占北京上市公司总数的一半。园区企业在大陆主板市场融资比上年增长1倍,在香港证券市场融资比上年增长近8倍。现在的融资局面与10年前相比,已是天壤之别。流淌在中关村的金钱已经汹涌成河。但是,中关村不但没有在金钱中崛起,反而看到的更多是在金钱中沦陷。
中关村那些功成名就(成功融资上市)的企业,其中大多数与许多上市的最平庸的传统企业为伍,介入房地产、贸易、娱乐、食品等,也学会了股市交易等,陷入无方向的多元化扩展和逐渐庸俗化的发展方向。短短几年之间,这些大企业越来越看不出他们的高科技元素,也看不出中关村的特色,他们沦为国内无数平庸的上市公司一个模样,与他们一起陷入另一种“同质化”竞争的泥沼!
“机制”是个最好的借口,但仅是“机制”问题吗?与传统产业相比,中关村的这些大公司幸运多了,但是这些企业的不断庸俗化、甚至沦陷的背景,恰恰是机制在不断改进,企业的重要管理者一个个成为百万富翁、乃至亿万富翁之后。
中关村大公司的庸俗化趋势,彻底改变了中关村的发展方向,必将引导着一批又一批富有创新活力的企业重蹈覆辙!这是中国高科技企业发展的一大悲哀!如此趋势下去,是不是多年以后,我们就得发出这样的疑问:中国还有高科技吗?中国真能领先印度吗?
上海、深圳的崛起说明了什么
在人们的心目中,中国IT业的最佳象征非联想莫属。但是,如果我们现在将华为与联想放在一起相比,把联想最具特色的厂房与华为的研发大楼相比,你不能不承认华为与联想已完全不在一个层次。
华为的国际化势头不可阻挡,2003年海外收入超
过10亿美元,占总收入的27%,几乎增长一倍;2004年,华为海外收入将达15~20亿美元,1~2年内海外收入将占总收入的40%。一个巨大的海外市场已经开启。
而中关村的联想不但没有任何国际化进展,在国内高端市场开始遭受戴尔等跨国公司的强烈侵蚀,低端遭受神舟电脑等地方品牌的打击。当然,联想的出色是不容置疑的,它卓越的市场能力使得未来的联想在中国市场依然会叱咤风云(自身技术积累、国际竞争状况和行业特性都决定了数年之内,联想的国际化还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梦想)。但是,华为却已经实实在在置身在一个更高的境界上:华为的技术积累与全线产品已经与国际一流水平看齐,占华为一半员工的研发队伍已经与当下的行业领导者——思科基本相当。
可惜,高科技的中国力量居然不是崛起在中 《中关村走向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