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下派干部动员培训会上的发言
大增强,可以说,这是人生的一大财富,对一个人的成长进步大有好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我想省委派我们到基层锻炼,将来也是要降以大任的,大家也肯定做好了吃苦创业的充分准备。
要给大家说的第二个方面的问题,就是如何转变角色,适应基层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从省直大机关到县区基层,将面临一个全新的环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然界的规律,我看也同样适用于我们干部的锻炼成长。如何适应县区工作,更好地融入基层?我的体会是应着力做到“三个适应”:
(一)角色上适应。对此,我想给朋友们提三点建议,也就是“三个把握”:一是把握“上下大小”。一方面,过去大家从省直部门下基层,是代表上级,是钦差大臣,而下派到基层后则是基层领导集体中的一员,自己要由上变下,由大变小。另一方面,在省直机关大家是中层干部,,更多是决策的执行者,是冲锋陷阵的战斗员,但到县区之后,就是独挡一面的领导干部,更多是决策的制定者或参与者,是运筹帷幄的指挥员,自己又要由下变上,由小变大。二是把握“先后左右”。大家到县区后,都是担任县区的副职,从某种程度上说,副职难当,下派的副职更难当。如何当好副职,我总的体会是把握先后,照顾左右,做到到位不越位,补台不拆台,添彩不添乱。先要种好“责任田”。对自己分管的工作,把情况吃透,思路理清,措施拿准,然后争取主要领导的认可和支持,做到与全局工作合拍共振。推进中既扎实稳妥,又勇于负责,认准的事,敢于坚定不移,一抓到底。在与其他副职相处中,注意协调左右,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配合,既不插手干预他们分管的工作,又在需要时积极主动地配合支持,协调运作。三是把握“主辅缓急”。在集体决策中,自己为“辅”。决策前围绕主要领导意图,超前调查,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决策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力求参谋到点子上;决策后不要妄加评论,品头论足。落实自己承担的任务时,自己是“主”,应有主见,敢于负责,大胆工作,以有为求有位。对集体研究决定了的事情和自己承担的任务要“急”,抓紧推进见成效,如果发现偏差和问题,提出改进办法和不同意见要“缓”,尽量思考成熟,并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提出,而不自作主张,先斩后奏。我想,以大家的理论功底、看待问题的深度和灵活敏捷的思维,这方面一定会做的很好。
(二)方法上适应。身份变了、环境变了、工作变
了,如果仍一味沿袭机关的工作办法,有时会行不通。根据自己的体会,给同志们提点建议:一是“活机制”促进工作。在省直机关工作,一般都有比较规范的运行程序,工作内容比较单纯,而且下属的基本素质都比较高,很多工作只要照章办事或者交待下去就行了。而到县区后,一般都要分管几个方面的工作,摊子大,战线长,涉及的单位和人员比较多,仅靠开会议、提要求、下任务推动工作,往往难以奏效,必须针对不同的任务研究不同的工作机制。人叫人动人不动,机制调动积极性。建议大家注重综合运用行政的、政治的、物质的手段,研究政策、研究机制,靠机制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二是“软着陆”对待群众。随着农村改革进程的加快,农民的自主性不断增强,民主意识不断强化,过去那种“通不通,三分钟,再不通,龙卷风”的办法已不适应,即使对群众有利的事情,如果他们没有理解也不能硬推,否则就会搞出乱子。因此,造局造势,宣传发动,培养典型,搞好示范,干给群众看,引导群众干,应当是主要的方法。三是“冷处理”化解纠纷。农村很多矛盾纠纷是长期积累的,有的还掺杂不少宗族矛盾,派系矛盾。如果内在问题没有拿准就表态解决,往往是越解决问题越多,甚至会进一步激化矛盾,处理基层矛盾纠纷必须冷静,冷静处理,似慢实快。
(三)习惯上适应。大家从省直机关到县区后,很快就会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机关虽然也很忙,但比较有规律,很多工作都可以提前预见,但县区就不一样了,工作头绪繁杂,急难任务繁重,突发性事件很多,没有规律就是县区工作的规律。像我们县这几年,虽然县委没有不过星期天和节假日的规定,但大家总感到有干不完的事情,都自觉放弃星期天和节假日,有的虽然离家只有几十里的路程,但往往一个月也顾不上回家一趟,常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另外,基层生活条件、卫生条件也比较差。在乡里吃饭,到村里调研,到农户家中走访,一开始可能觉得脏乱,不舒服,但心里有想法尽量别表现出来,不然基层干部群众就会产生距离感。
第三个方面,就大家下去后如何发挥作用、创业基层,谈点想法与大家共勉。
可以说,这次大家到基层挂职锻炼,群众热切盼望,省委寄于厚望,如何不负组织重托、赢得群众拥护一定是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做到这一点,就要了解基层干群最需要、最盼望、最喜欢什么样的下派干部。根据这些年我在县里的工作体会,我觉得基层最欢迎的就是干实事、会共事、有本事的干部。
一是干实事。老百姓是最崇尚实际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是他们的普遍心理,所以做基层工作特别是群众工作就是说一万句不如干成一件实际事。只有那些脚踏实地、真心为民的干部,才能赢得基层的拥护和支持。而那些说空话、说大话、说假话,特别是小官光说大话的干部老百姓最反感。这一点,近几年我们体会特别深。年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几乎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当时我们确实感到压力很大。但我们认定,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求真务实,就能干成实事,就能脱困发展,就能赢得民心。所以,我们把实事求是、实干为民作为总的指导思想,在全县叫响了“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群众夸奖”,“保肚子不顾面子”的口号,实事求是向上级反映我们的困难和问题,得到了上级的理解和支持。为解决的长远发展问题,我们坚决挤干数字水份,积极申报扶贫开发重点县。在申报过程中,有不少好心的朋友劝我们:你们就不怕将来影响个人的进步。但我们觉得,尽管贫困县的名称咋说都不好听,对我们个人进步也没任何好处,但这确实对的发展有利,确实能给的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所以我们一直是义无反顾,并最终申报成功,为长远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带来了重大契机,更重要的是让全县老百姓看到了县委县政府务实为民的态度和决心,从而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为全县脱困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同时,我们本着每年都要干成一两件造福群众、致富百姓的实事大事的指导思想,去年月份,就提出把××年作为“公路建设年”,迅速掀起了公路建设高潮,抢占了全省大力支持公路建设的先机,争取和筹措资金个多亿,新修公路多公里,比建国以来所修公路的总和还要多。公路建设大头刚刚落地,我们又适时提出了“林业生产决战年”,力争通过一年集中大干,全县新植树万株,使林业成为致富群众的一个大产业。由于这些决策切合实际,符合群众利益,所以基层干群十分拥护,推进起来也十分顺利。再比如我们的驻村工作,为啥驻村工作队目前这么受群众的欢迎,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各级工作队入村后抓住了办实事凝聚民心这个关键点,切实为老百姓办了一大批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所以我感到,千难万难,实事求是就不难,只要实事求是,就有真招实招,只有真招实招,才能干成实事,只要干成实事,群众就会支持。
二是会共事。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是赢得支持、干好工作的重要条件。在基层工作的这几年,我体会很深的一点就是关系也是生产力,善共事就易成事,无论是对同事,对基层,对群众都存在这个问题。在班子内部,应坦诚相待,以心换心,建立一种同志加兄弟的关系。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同志们能在一块共事,本身就是一种缘份。工作中,大多数时候班子成员对同一问题的看法是大致相同的,但有时候也会有些分歧。这时候就要看修养,坚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求同存异,相互理解,做班子团结、和谐运转的促进派。就是一种较高的境界,对下属也应尊重、理解和支持。我感到与下属间虽有职位高低之分,但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以诚相待,以德昭人,以才服人,靠一种人格力量,感召下属才能赢得真正的敬重和拥护。特别是在处理与群众的关系上,更要注意平易近人、入乡随俗。越是没有架子、不打官腔的干部,群众越愿意亲近他,给他掏心窝子,说真心话并真心地拥护和支持。到了这种程度,即使我们工作中有些失误,群众也会理解、谅解,工作起来也就得心应手,十分顺利。
三是有本事。我觉得一个干部干实事、会共事只能是“及格分”,而有本事、能干事、成大事,干出一番令人佩服的事业来,才算“优秀分”。大家都是省委反复挑选的精英,头脑活、素质高、信息灵、关系广,有着基层干部无法相比的突出优势,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帮助基层加快经济发展,改变落后面貌,正是基层干群所盼望的,干事、成事、有本事的干部也正是基层最需要、最欢迎的干部。象近几年省里下派到我县的王鹏、宋智慧、王守国、王爱学等同志,在我县先后担任副县长和县委副书记,在我县工作的两年间,扎根基层,务实干事,都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显示出了很高的才干,也赢得了基层干群的一致肯定和赞誉。用基层干部的话说,省里派下来的干部水平就是不一样。我觉得,只要大家善于发挥优势,并始终保持扎根基层、脚踏实地、实干为民的思想和工作作风,就一定能干出一番新事业,就一定能够赢得方方面面的信赖和拥护。“要当有为官,莫当无能辈”,我想以这句话与同志们共勉。
总之,农村基层工作远比我说的具体得多,生动得多,复杂得多,我谈的只是一些粗浅的体会和不成熟的认识。一句话,不到农村,体会不到农民的辛苦,不到基层工作,无法感受基层的艰苦,基层工作很具体,很充实,很磨炼人,下派两年,不仅可以给老百姓办些实事、好事,自己也会受益终身,相信两年后你们会更加由衷地感谢省委组织部给大家提供的难得的锻炼机会,也会为自己的选择感到荣幸和自豪。最后,祝大家在新的岗位上,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事业有成,万事如意!
《在全省下派干部动员培训会上的发言(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15765.html
要给大家说的第二个方面的问题,就是如何转变角色,适应基层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从省直大机关到县区基层,将面临一个全新的环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然界的规律,我看也同样适用于我们干部的锻炼成长。如何适应县区工作,更好地融入基层?我的体会是应着力做到“三个适应”:
(一)角色上适应。对此,我想给朋友们提三点建议,也就是“三个把握”:一是把握“上下大小”。一方面,过去大家从省直部门下基层,是代表上级,是钦差大臣,而下派到基层后则是基层领导集体中的一员,自己要由上变下,由大变小。另一方面,在省直机关大家是中层干部,,更多是决策的执行者,是冲锋陷阵的战斗员,但到县区之后,就是独挡一面的领导干部,更多是决策的制定者或参与者,是运筹帷幄的指挥员,自己又要由下变上,由小变大。二是把握“先后左右”。大家到县区后,都是担任县区的副职,从某种程度上说,副职难当,下派的副职更难当。如何当好副职,我总的体会是把握先后,照顾左右,做到到位不越位,补台不拆台,添彩不添乱。先要种好“责任田”。对自己分管的工作,把情况吃透,思路理清,措施拿准,然后争取主要领导的认可和支持,做到与全局工作合拍共振。推进中既扎实稳妥,又勇于负责,认准的事,敢于坚定不移,一抓到底。在与其他副职相处中,注意协调左右,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配合,既不插手干预他们分管的工作,又在需要时积极主动地配合支持,协调运作。三是把握“主辅缓急”。在集体决策中,自己为“辅”。决策前围绕主要领导意图,超前调查,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决策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力求参谋到点子上;决策后不要妄加评论,品头论足。落实自己承担的任务时,自己是“主”,应有主见,敢于负责,大胆工作,以有为求有位。对集体研究决定了的事情和自己承担的任务要“急”,抓紧推进见成效,如果发现偏差和问题,提出改进办法和不同意见要“缓”,尽量思考成熟,并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提出,而不自作主张,先斩后奏。我想,以大家的理论功底、看待问题的深度和灵活敏捷的思维,这方面一定会做的很好。
(二)方法上适应。身份变了、环境变了、工作变
了,如果仍一味沿袭机关的工作办法,有时会行不通。根据自己的体会,给同志们提点建议:一是“活机制”促进工作。在省直机关工作,一般都有比较规范的运行程序,工作内容比较单纯,而且下属的基本素质都比较高,很多工作只要照章办事或者交待下去就行了。而到县区后,一般都要分管几个方面的工作,摊子大,战线长,涉及的单位和人员比较多,仅靠开会议、提要求、下任务推动工作,往往难以奏效,必须针对不同的任务研究不同的工作机制。人叫人动人不动,机制调动积极性。建议大家注重综合运用行政的、政治的、物质的手段,研究政策、研究机制,靠机制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二是“软着陆”对待群众。随着农村改革进程的加快,农民的自主性不断增强,民主意识不断强化,过去那种“通不通,三分钟,再不通,龙卷风”的办法已不适应,即使对群众有利的事情,如果他们没有理解也不能硬推,否则就会搞出乱子。因此,造局造势,宣传发动,培养典型,搞好示范,干给群众看,引导群众干,应当是主要的方法。三是“冷处理”化解纠纷。农村很多矛盾纠纷是长期积累的,有的还掺杂不少宗族矛盾,派系矛盾。如果内在问题没有拿准就表态解决,往往是越解决问题越多,甚至会进一步激化矛盾,处理基层矛盾纠纷必须冷静,冷静处理,似慢实快。
(三)习惯上适应。大家从省直机关到县区后,很快就会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机关虽然也很忙,但比较有规律,很多工作都可以提前预见,但县区就不一样了,工作头绪繁杂,急难任务繁重,突发性事件很多,没有规律就是县区工作的规律。像我们县这几年,虽然县委没有不过星期天和节假日的规定,但大家总感到有干不完的事情,都自觉放弃星期天和节假日,有的虽然离家只有几十里的路程,但往往一个月也顾不上回家一趟,常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另外,基层生活条件、卫生条件也比较差。在乡里吃饭,到村里调研,到农户家中走访,一开始可能觉得脏乱,不舒服,但心里有想法尽量别表现出来,不然基层干部群众就会产生距离感。
第三个方面,就大家下去后如何发挥作用、创业基层,谈点想法与大家共勉。
可以说,这次大家到基层挂职锻炼,群众热切盼望,省委寄于厚望,如何不负组织重托、赢得群众拥护一定是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做到这一点,就要了解基层干群最需要、最盼望、最喜欢什么样的下派干部。根据这些年我在县里的工作体会,我觉得基层最欢迎的就是干实事、会共事、有本事的干部。
一是干实事。老百姓是最崇尚实际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是他们的普遍心理,所以做基层工作特别是群众工作就是说一万句不如干成一件实际事。只有那些脚踏实地、真心为民的干部,才能赢得基层的拥护和支持。而那些说空话、说大话、说假话,特别是小官光说大话的干部老百姓最反感。这一点,近几年我们体会特别深。年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几乎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当时我们确实感到压力很大。但我们认定,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求真务实,就能干成实事,就能脱困发展,就能赢得民心。所以,我们把实事求是、实干为民作为总的指导思想,在全县叫响了“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群众夸奖”,“保肚子不顾面子”的口号,实事求是向上级反映我们的困难和问题,得到了上级的理解和支持。为解决的长远发展问题,我们坚决挤干数字水份,积极申报扶贫开发重点县。在申报过程中,有不少好心的朋友劝我们:你们就不怕将来影响个人的进步。但我们觉得,尽管贫困县的名称咋说都不好听,对我们个人进步也没任何好处,但这确实对的发展有利,确实能给的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所以我们一直是义无反顾,并最终申报成功,为长远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带来了重大契机,更重要的是让全县老百姓看到了县委县政府务实为民的态度和决心,从而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为全县脱困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同时,我们本着每年都要干成一两件造福群众、致富百姓的实事大事的指导思想,去年月份,就提出把××年作为“公路建设年”,迅速掀起了公路建设高潮,抢占了全省大力支持公路建设的先机,争取和筹措资金个多亿,新修公路多公里,比建国以来所修公路的总和还要多。公路建设大头刚刚落地,我们又适时提出了“林业生产决战年”,力争通过一年集中大干,全县新植树万株,使林业成为致富群众的一个大产业。由于这些决策切合实际,符合群众利益,所以基层干群十分拥护,推进起来也十分顺利。再比如我们的驻村工作,为啥驻村工作队目前这么受群众的欢迎,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各级工作队入村后抓住了办实事凝聚民心这个关键点,切实为老百姓办了一大批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所以我感到,千难万难,实事求是就不难,只要实事求是,就有真招实招,只有真招实招,才能干成实事,只要干成实事,群众就会支持。
二是会共事。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是赢得支持、干好工作的重要条件。在基层工作的这几年,我体会很深的一点就是关系也是生产力,善共事就易成事,无论是对同事,对基层,对群众都存在这个问题。在班子内部,应坦诚相待,以心换心,建立一种同志加兄弟的关系。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同志们能在一块共事,本身就是一种缘份。工作中,大多数时候班子成员对同一问题的看法是大致相同的,但有时候也会有些分歧。这时候就要看修养,坚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求同存异,相互理解,做班子团结、和谐运转的促进派。就是一种较高的境界,对下属也应尊重、理解和支持。我感到与下属间虽有职位高低之分,但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以诚相待,以德昭人,以才服人,靠一种人格力量,感召下属才能赢得真正的敬重和拥护。特别是在处理与群众的关系上,更要注意平易近人、入乡随俗。越是没有架子、不打官腔的干部,群众越愿意亲近他,给他掏心窝子,说真心话并真心地拥护和支持。到了这种程度,即使我们工作中有些失误,群众也会理解、谅解,工作起来也就得心应手,十分顺利。
三是有本事。我觉得一个干部干实事、会共事只能是“及格分”,而有本事、能干事、成大事,干出一番令人佩服的事业来,才算“优秀分”。大家都是省委反复挑选的精英,头脑活、素质高、信息灵、关系广,有着基层干部无法相比的突出优势,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帮助基层加快经济发展,改变落后面貌,正是基层干群所盼望的,干事、成事、有本事的干部也正是基层最需要、最欢迎的干部。象近几年省里下派到我县的王鹏、宋智慧、王守国、王爱学等同志,在我县先后担任副县长和县委副书记,在我县工作的两年间,扎根基层,务实干事,都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显示出了很高的才干,也赢得了基层干群的一致肯定和赞誉。用基层干部的话说,省里派下来的干部水平就是不一样。我觉得,只要大家善于发挥优势,并始终保持扎根基层、脚踏实地、实干为民的思想和工作作风,就一定能干出一番新事业,就一定能够赢得方方面面的信赖和拥护。“要当有为官,莫当无能辈”,我想以这句话与同志们共勉。
总之,农村基层工作远比我说的具体得多,生动得多,复杂得多,我谈的只是一些粗浅的体会和不成熟的认识。一句话,不到农村,体会不到农民的辛苦,不到基层工作,无法感受基层的艰苦,基层工作很具体,很充实,很磨炼人,下派两年,不仅可以给老百姓办些实事、好事,自己也会受益终身,相信两年后你们会更加由衷地感谢省委组织部给大家提供的难得的锻炼机会,也会为自己的选择感到荣幸和自豪。最后,祝大家在新的岗位上,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事业有成,万事如意!
《在全省下派干部动员培训会上的发言(第2页)》来源于凹丫丫范文网,欢迎阅读在全省下派干部动员培训会上的发言(第2页)。
《在全省下派干部动员培训会上的发言(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