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经济条件下经济周期波动变化探析
经济周期是指以实际国民生产总值衡量的经济活动总水平的波动。传统的经济理论将经济周期划分为萧条、复苏、繁荣。衰退四个阶段,基本上客观地反映了工业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波动的规律。但是,在网络经济条件下,经济的周期波动出现了新的变化。本文的宗旨即是探求这种新变化的具体内容及其成因。
经济周期性的波动是工业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纵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西方工业社会的经济是在走两步退一步的周期性波动中发展起来的。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波动的实质及深刻的内在原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已有科学揭示,即由资本主义本身的基本矛盾所致。只要这一基本矛盾尚未发生根本变化,周期性危机就在所难免。现代经济研究已经证明,除了制度性原因之外,“现代机器大工业的产生及其所特有的物质技术关系,是产生经济周期波动根本的、具有物质性和本源性的条件”。马克思也曾明确指出,经济周期波动是“现代工业所特有的生活过程。因此,在研究现代社会经济周期波动规律时,必须注意“现代机器大工业所特有的物质技术关系”是否发生了变动,以及这种变动对周期波动的影响。
二战以后,特别是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以来,西方社会经济周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具体表现为:1.危机间隔时间缩短,发生较频繁;2.经济危机周期过程中危机、萧条、复苏与高涨阶段界限已不明显,成为危机、回升和高涨三个阶段;3.经济周期波动发生了某些形变,危机相对温和,没有大起大落。以美国为例,二战后第九次经济衰退后的复苏从1991年4月到2000年5月已经持续了110个月,不仅大大超过战后前八次经济复苏50个月的平均期限,而且超过了美国历史上60年代经济持续增长106个月的最长记录。另外,美国经济的这次持续增长既没有强劲的复苏,也没有明显的高潮,经济增长率一直在2%-4%的窄幅区间波动,并且伴随着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
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固然很多,其中有政府奉行凯恩斯主义对经济实行干预,缓和了危机的深刻程度,及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等。但是,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产生与深化,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产业和网络经济的形成,才是经济周期波动发生变形的“最根本的、具有物质性和本源性的”原因。技术革命对经济周期的影响被经济学界所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于1926年首次以英国、法国、美国有关资料为基础作出统计数列,显示出经济波动的长周期趋势,提出了长周期假说,被称为康氏周期,又称长波理论(Kondratief,1926)。当时,康德拉季耶夫并未揭示出长周期波动的发生机理,其重点只是对长周期波动的统计描述,而且有许多学者提出反例加以反对,因此长周期理论并没有得到广泛支持。于是,在理论上揭示技术革命与长周期的必然联系就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熊彼特(Schumpeter,Joseph Alois)在其著作《经济周期》中曾经指出,长周期是技术革新引起的,并首先提出技术革新的长周期。他认为,技术革新处于周期性不稳定和经济增长之间。熊彼特在康氏周期论之后提出技术革新长周期,分别是:1.18世纪80年代—1842年的“工业革命”时期;2.1842-1897年的“蒸汽机和钢铁时代”;3.1897年以后的“电气、化学和汽车时代”。70年代,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严重经济危机和停滞膨胀,康氏周期重新引起人们的兴趣。按照康氏周期,上升期、下降期各对年左右,长波在50-70年左右。美国50年代前后应结束下降期进入上升期,70年代至80年代会进入下降期,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会进入上升期。后来,长波理论的研究发现了伴随着长周期的一些经验性特点。其中,长期波动衰退期间产生的重大技术革新成果和重要发现、发明通常只是在下一次长期高涨开始时才能得到大规模应用。
在熊彼特研究的基础上,德国经济学家G·门旅在他的1979年出版的《技术停滞一革新克服衰退》一书中认为,基本技术革新能创造出新产品和新劳务,并能开辟新市场和新兴工业部门来提供这些产品和劳务,并认为大约在1825年、1886年、1935年产生了新技术创新群,并产生出全新的产业部门。新的巨大市场使这些部门得以快速增长并改进产品和生产过程。竞争使需求饱和,出现新的技术僵局。只有基础技术创新,产生新的产业部门,才能打破这种“技术僵局”。
目前发生的技术创新即信息革命受到一些经济学家的特别关注。如法国学者卜勒富里埃也支持技术革新长周期说,但认为同康氏长周期相结合的巨大改革浪潮分别发生在纺织工业(使用蒸汽机),铁路与钢铁工业,汽车、电力、化学工业,石油、飞机和电子工业。正在酝酿中的技术革新浪潮同以往四次长周期革新浪潮不同,它不仅加强了人的物质力量,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人的智力,它的基础是信息和信息技术。
50年代以来的技术革新浪潮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群的产生为特征的。以往的技术革新都是以扩大物质产品的生产规模,提高物质生产的能力为特征的,是大机器工业制造能力的提高,是人的体力劳动的节约,是物化劳动和劳动物化的革命。信息技术革命在技术特点、功能作用和产生的结果,以及产生结果的运行方式和周期规模等方面都在发生变化。如果说,以往的技术革新主要是以革新成果来替代和增强人的体能的话,那么,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则是用其成果替代和增强人的智能。它使人直接操纵机器的劳动方式变成在人的控制下的智能机器间接操纵机器的劳动联结方式,使工业制造业等行业的生产自动化与过去产业革命形成的自动化相比有了质的飞跃。它产生了庞大的信息产业。历史上经济学家的判断所依据的周期波动规律和产业基础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第一,传统的物质生产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渐缩小,信息产业尤其是以知识、智能为基础的信息服务业在大幅度增长,使得传统产业的衰退与高涨时整个国民经济的周期波动的影响力减弱。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传统工业只占整个国民经济的20%左右,比起工业革命时期的50%以上,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然是大大下降了。传统的、由工业的兴衰决定的经济周期波动必然要发生重大变化。
第二,迅速发展起来的、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第三次产业的周期波动将会对经济增长周期波动特点产生决定性影响。第三产业的周期波动将不取决于固定资本的更新,而取决于新技术、新知识以及新技术、新知识的获取方式。在当今的信息网络化时代,新技术、新知识,及其获取方式的创新速度,要远远快于传统工业技术革新的速度。如电话、电报、纸版图书、校园教育,计算机、电视、录像机,计算机与通信综合的信息处理与传输网络,光纤通信、多媒体计算机、卫星通信、信息高速公路,全球通信和数据传输网等新技术的更新与进步,导致新行业、新市场、新需求不断涌现,成为决定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第三,高新技术融入传统工业领域,如
计算机集成综合自动化系统在工业中的广泛应用使物质生产部门的固定资产更新方式和周期发生变化。传统的大机器生产线适应大批量、少品种的生产。当生产规模扩大到市场所不能容纳的地步时,就必须更新技术,更新设备,生产新产品以适应新的需要。因此,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更新就成为经济由危机、萧条走向复苏、高涨的起点。在计算机控制下的集成综合自动化系统是一种“柔性”系统,或称“弹性”系统。它在满足市场需求变化时具有及时适应性,可以进行小批量、多品种生产制造。它的寿命长短主要由计算机软件决定。设备的改造更新,往往是新的计算机软件程序的设计和改进所致。这样,机器设备的更新,更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其自然寿命,而不是社会寿命。这就是说,计算机软件的不断更新,将使固定资产的寿命延长,从而减缓由于固定资产更新所引发的周期波动。
第四,高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科学—技术—生产—体化的发展使从科学发现到相关技术的创新,再到新产品生产的周期发生变化。有资料
《网络经济条件下经济周期波动变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