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商务管理论文 >> 电子商务论文 >> 正文

新经济·网络经济·财富效应


”因素,也忽视丁“预期”这一关键因素。对股市投资者来说,“预期”不是盲目猜想,总是建立在起初的经济生活基础上的。这种真实的经济生活至少包括:具体产业及上市公司创造财富(包括盈利水平)的历史业绩、现实状况和发展前景等。由于投资者无法准确地把握某家上市公司的未来(事实上,任何人、任何机构均无法准确地作出这种判定).因此,把握历史和现状,以此为基础进行“预期”。具有决定性意义。显然,离开了“预期”及其真实基础来讨论“未来收益决定股价”是一个误区。其次,在现实生活中。预期的未来收益,只是决定股票市价的一个因素。决定股价的因素,在大类上,可分为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宗教和自然等6类,其中,“经济”又可分为宏观经济因素、产业经济因素、上市公司因素、股市供求关系、制度政策因素等众多方面。正是因为股价是由众多因素综合决定的,所以,全球各国股市的走势,从历史过程上看,没有一个是符合上述传统计算公式“规范”的;也正是因为股价是由众多因素综合决定的,所以,仅以“未来收益”来讨论股价是远远不够的。

  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在“庄家”运用大量资金哄抬“新经济股”或“网络股”的过程中,谁能说清楚这是一个“套”、一个“局”,还是一个追求“未来收益”的行业?

  2.财富分配究竟是现实的还是观念的?股市交易本身并不创造价值。股票买卖、股价变动,就财富分配而言、发生的至多是入市投资者的财富在买方和卖方之间的再分配。在这个过程中如若考虑税收、交易手续费、过户费等因素,则买卖各方的财富总量非但不会增加反而处于逐笔减少状态中,即一部分财富被财政、券商、交易所等分走了。从年度来看,这种财富的减少,一般可通过上市公司的利润分配予以弥补。在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数量较大时,投资者的财富总量可能增加,反之,则减少。这一系列现象说明一个最基本的道理,财富分配是一个现实经济过程,即只有现实的财富,才能加入现实的分配。然而,股市财富效应却告知人们,可将未来的收益用于现期分配。这不免令人产生三个疑问:

  其一,“未来”是何时?是3年、5年后,还是8年、10年后,或是30年、50年乃至更长时间之后?不论是中文还是外文,“未来”一词均指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并无准确的时间界限。既然如此,那么,究竟是将“未来”多少年的收益用于现期分配?继之,既然未来的收益已被现期分配掉了,那么,未来年份的股市价格又是将何时的收益用于分配?答案只能求助于“未来”的“未来”,结果只能是不断地“寅吃卯粮”,势必有一天没有“卯粮”可吃了,股市顿时崩溃。这是股市的正常运行态势吗?其二,未来收益的具体数量是多少?我们假定,“未来”的时间界限是确定的(例如5年)。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在这段时间内可用于分配的收益有多少?由于财富分配事关各投资者的切身利益,所以财富数量至关重要。但是,迄今没有哪一个主张财富效应的人告知过投资者“未来收益的具体数量”究竞是多少?他们所说的只是“很大”、“巨大”、“不可估量”等等。这种数量概念,对投资者只有观念上的刺激意义,并非现实可得,因此,从实际分配效果来看,与“很小”、“非常小”、“极其小”等并无实质差别。

  略有经济学常识的人都懂得,收益与风险是一对孪生姐妹。主张股市财富效应的人,为何不认真地告知人们,未来的高收益是与未来的高风险并存的;股市财富效应的对应面是股市风险效应?这一现象本身值得深思。

  其三,未来收益通过何种机制用于现期分配?未来收益是在未来的经济活动中创造的,这恐伯没人有疑义也没有可改变,那么,未来才创造出来的财富(收益),如何能进入现期分配范畴?我们迄今未能真实地解决“时间隧道”问题,如何能够到“未来世界”去,将其收益拿到现期进行分配?主张财富效应的人,没有告诉我们,我们也无从得知,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即在经济生活中,不论哪种财富分配,其对象均是现期的财富,而非未来的财富。

  显然,“财富效应”给投资者提供的是一份“观念大餐”。但这一“大餐”能否从“观念”转为现实,取决于未来经济活动的实际成效,而非取决于股市价格高低,更非取决于“财宫效应”理论的张扬。

  3.股价上扬是否有利于刺激需求?近年来,在股价快速上扬时期,人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现象:一些获利的投资者,在消费场合,出手不凡;一些投资者从股市获利后,将一部分资金转入实业投资;一部分上市公司趁股市上扬,高价发行新股(包括配股),等等。这些现象似乎都证实了股价上扬有利于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然而,这些现象并非一个完整的过程。

  一个简单的问题是,这些获利的投资者、上市公司等等,其扩大投资或扩大消费的资金从何而来?对获利投资者来说,他所以获利,是因为他在股价较高时将持有的股票卖掉了。既然圾票是卖掉了,必有买方,所以,获利投资者的资金来源于购买其股票的投资者。上市公司高价发行新股,其售股资金来源于购股投资者。由此,问题转到这些购股投资者是否因购股而引致需求减少。

  购股投资者因购股而引致的需求减少,大致有两种情况:直接减少和间接减少。所谓直接减少,是指投资者因将资金用于购股而在一段时间内使自我的投资需求或消费需求减少;所谓间接减少,是指投资者因将资金用于购股、减少存款等金融资产而引致的他方投资需求或消费需求减少。由于缺乏对购股投资者投资需求或消费需求情况的调查,因此,我们无法判断股价上扬时期购股投资者的需求是否直接减少,但间接减少却是清楚的。一个基本动向是,每当股市高扬、投资者或从银行提款或减少银行存款,将资金转入股市投资。在这种场合,原本通过存贷款机制提供给工商企业或投资项目的资金减少了,与此对应,这些企业或投资项目的投资需求以及由此引致的消费需求也随之减少。

在这个过程中,以总量计算,很难说股市高扬能够刺激经济运行中的总需求增加。


《新经济·网络经济·财富效应(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18127.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电子商务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