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商务管理论文 >> 会计论文 >> 正文

会计国际化:离我们有多远?


请欣赏:《会计国际化:离我们有多远?》

凌翔、胡长青 
  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的发布和1993年7月新行业会计制度的全面实施,标志着我国会计向国际惯例接轨迈出了决定性的一大步。然而,也就是从那时起,关于我国会计是国际化还是保持一定的“中国特色”的讨论或说争论,就一直没有中断过,而且愈演愈烈。什么是会计国际化?我国会计国际化状况如何?怎样提高我国会计国际化水平?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山大学刘峰博士、厦门大学曲晓辉教授和山东经济学院李孟顺副教授。

  协调还是接轨?

  如今,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已波及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和领域,而作为一种“商业语言”的会计也被置身于这股不可抗拒的潮流之中,正向国际化的方向迈进,“会计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然而,人们对于什么是会计国际化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刘峰博士说,关于会计国际化的含义,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亦即代表了三种观点。其一,会计国际化就是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找出差异之所在;其二,会计国际化就是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减少差异,寻求一致;其三,会计国际化就是实行全球会计的一体化、统一化。在这三种观点中,大部分人倾向于第二种,即国际化就是协调化。第三种观点即“一体化、统一化”被认为是难以实现的,而第一种观点实际上是协调、统一的基础和手段。山东经济学院李孟顺副教授也认为,会计国际化实际上是一种发展趋势,是通过各国会计的相互影响以及政治和职业组织的活动,使各国会计逐渐走向协调和一致的过程。
  看来,对于会计国际化问题,主张“协调”的观点占了上风。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理解“协调”呢?李孟顺副教授认为,协调化既可以理解成一种存在状态,又可以理解成一个过程。会计协调化作为一种存在状态,表示各国会计存在的协调一致的关系或联系。协调一致包括各国会计计量方法、披露实务及会计准则的统一性和逻辑上的一致性而不发生冲突,也即统一性和逻辑上的不冲突是会计协调的两种状态。会计国际化所要达到的就是这两种状态。会计协调化作为一个过程,是指对会计准则、会计实务设定限度,以消除各国会计间存在的差异或减少逻辑冲突的活动过程。会计协调化过程的目标或结果,就是为了使各国会计实现协调化的状态。
  既然会计国际化可以理解成会计协调化,则中国的会计国际化就是中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协调。那么什么是国际会计惯例呢?李孟顺副教授说,由于世界各国的会计惯例一般都具有明显的国家色彩,某一国的会计惯例或各国会计惯例的综合都不能称为国际会计惯例。因此,我们赞同大多数研究者的观点,即把大多数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通行的做法或规则看作是国际会计惯例,并且倾向于以国际会计准则和英、美会计惯例为主,因为国际会计准则和英、美会计惯例将是国际会计惯例的主流。

  要不要“中国特色”?

  会计国际化的促动力来自于跨国公司的发展及贸易、资本市场的逐渐全球化。20年的改革开放,已使得我国会计初步纳入了国际会计体系之中;加入WTO——我国经济的第二次改革开放,将为我国会计的第二次国际化大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中国会计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然而这个似乎已无须争论的问题,今年上半年财政部与中国证监会却展开了一场空前的“口诛笔伐”,可谓针锋相对。其起因缘自财政部颁发《企业会计制度》。去年底,《企业会计制度》颁布之后,财政部会计司在介绍、宣传该制度时强调指出,制订这次企业会计制度有四个方面的考虑:(1)保留经实践证明(原有准则和制度)有效的部分;(2)立足于中国国情制定会计标准;(3)防止虚增资产和利润的现象;(4)保留具体会计准则中较成熟的内容。从对这四条的表述来看,立足中国国情、制订适合我国具体情况的会计制度,应当是财政部会计司发布《企业会计制度》的主要考虑。然而,中国证监会对此则有不同反应。首先是证监会首席会计师张为国在“全国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会计师事务所主任会计师工作会议”上表示,必须加快我国会计和信息披露准则国际化的速度;进一步开放会计市场;扩大我国会计在国际会计和信息披露准则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力。其次是证监会主席周小川4月11日在“政府预算管理与会计改革”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题目就是“关于会计准则国际化问题”。该讲话以银行这一类型特殊的行业为切入点,对我国会计准则中这部分的薄弱之处提出批评,要求参照国际经验。周小川进而提出,不要将已经不适应当前经济环境的东西作为中国特色继续保留,而应该更多地参考国际经验,更多地向国际标准靠拢。在此之后,中国证监会的官员先后多次发表讲话或接受采访,突出强调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势。《中国证券报》还开设了“会计准则国际化”专栏,发表系列文章讨论会计准则国际化问题。其主要观点认为:会计准则应当国际化。针对中国证监会有关国际化的批评,财政部会计司改变了应变策略,强调我国现有的会计制度与准则已基本实现国际化。当然,对究竟什么是国际惯例以及是协调还是接轨,他们作了不同的解释。针对周小川就我国会计准则缺少银行等部分的批评,会计司也表示,将加快这部分会计准则的制订,年内发布相应的会计准则。此外,会计司还特别强调:会计准则的制订有赖于执行和监管。到今年6月底,中国证监会发布通知,要求所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执行新会计准则。这场争论暂时告一段落。
  争论似乎以证监会的妥协而告终。那么我们从这场争论中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刘峰博士分析说,在这场争论中,会计司强调“统一性”(制度),证监会重视“灵活性”(准则)。两者都强调“经济后果”,都用“经济后果”影响作为论据。如避免会计信息失真(使资源配置低效或无效),人为操纵利润、使国家利益受到影响等。两者都承认会计市场需要“管制”,但管制的手段和方法不同。事实上,需求决定了供给,上述机构对相应会计理论的需求,必将刺激相关会计理论的供给:第一,争论对促进我国会计理论的发展是有益的。因为真理越辩越明。而在会计发展过程中,FASB是“争论”的产物;概念框架、GAAP也是各方利益集团“争论”与协调的产物。所以,争论比“一言堂”显然更有助于理论的发展和完善。第二,争论有助于导致良好的、至少是“公允”或者说是“普遍接受”的会计实务。从历史来看,美国的几乎每一个会计政策或会计准则都是争论的结果。FASB第123号关于认股权的会计准则,创下争论的历史记录:制订过程中先后收到社会各界2800多封评论意见。第三,争论不见得急着要一个结论或得出一个统一的结果。一是因为会计学不是自然科学,“一一得一,负负得正”。用不同的理论解释,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它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即使是用实证的方法也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二是真理的探索需要时间。比如美国SEC主席布瑞登与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关于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之争(1992)至今也无一个结论。所以,如果我们采用瓦兹和齐杰瑞(1979)所确立的辩解市场方式来分析,这场争论将会激励相应会计理论的需求与供给,从而促进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
  在谈及中国的会计准则(制度)到底该不该保持一定的“中国特色”时,厦门大学曲晓辉教

授说,既然大多数人认为会计国际化是一个会计协调发展的过程,那么保持“中国特色”无疑是必须的。所以我认为我国目前不宜全盘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原因之一是国际会计准则未必完全适合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原因之二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重大改组及其近来的活动表明国际会计准则将有重大修订。再者,会计国际化虽然是一个必然趋势,但其不仅受经济的影响,而且也涉及到政治程序。此外,国际资本市场对国际会计准则的认可和国家会计规范是否采纳国际会计准则是不同的事情。在我国资本市场尚未接受跨国上市和发行证券的情况下,在我国公司在境外上市比重不是很大的情况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规范也应以我国资本市场的现实情形为根据,不宜过分超前。因为理论上高深和技术上先进的准则,如果与之所服务的环境不相符合,就不是好的准则。

  怎样提高我国会计国际化水平?

  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进入90年代以后发展非常迅速。谈到我国会计国际化的现状,李孟顺副教授说,会计国际化应包括会计准则(制

《会计国际化:离我们有多远?》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18249.html

  • 上一篇范文: 实证会计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 下一篇范文: 谈会计国际化

  •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会计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