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商务管理论文 >> 会计论文 >> 正文

中国会计核算制度模式的演进


p;
  (1)从理论上说,这个期间的会计核算制度变迁带有明显的强制性变迁的特点。中央政府利用手中的权力成为会计核算模式变迁的主要的和推一的推动者,任何个人或团体的意愿在制度安排中均被忽视。 
  (2)这个期间最大的成绩是确立了制定中国会计核算制度的基本模式,例如,各行业草拟本行业的会计制度,然后报财政部审批,以财政部的名义发布。 
  (3)会计核算特点具有综合性,即中国传统会计簿记模式。根据地会计经验和苏式会计思想综合体现在会计核算制度中。 
  (4)改变了旧中国会计工作混乱无序、各自为政的状态。 

  四、会计核算制度的全盘苏化期(1953—1957年) 

  (一)环境分析 
  (1)从政府政策看,主要是加强社会主义改造的迅速推进,建立新中国的经济基础,并以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在经济上赶上和超过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国家经济的目标。因此会计核算被视为是国家宏观管理的工具,是为国家的赶超计划服务的。 
  (2)从经济制度看,在所有制方面,从1954年起,国家把许多规模较大的私营工厂逐步纳入公私合营的范围,对中小私营企业则通过从企业的公私合营到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对整个行业进行改组,形成新企业。公私合营后,随着每个企业单独进行盈利分配变为统一分配盈利的定息制度。到1956年,国营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67.5%,公私合营企业产值占32.5%,私人工业几乎全部消失①。在经济体制方面,在实施“一五”计划过程中,政府不断排斥市场机制的调节范围和作用,逐步确立了覆盖整个国民经济的行政性计划管理和调节,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权利很少。在企业制度方面,企业实际上成为国家计划的执行单位。受这种环境的限制,会计核算制度必须体现企业完成国家计划的情况,这时期会计报表的主要对象是国家计划部门。 
  (3)从示范效应看,苏联实行的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作为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体制对于后来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全面的示范效应。况且在三四十年代的苏联经济发展中,计划经济曾发挥了不可否认、并且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为世人所瞩目的作用。因此中国会计核算制度全盘苏化。 
  (二)会计核算制度的特点 
  这一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会计核算制度,是苏联专家参与制定、由财政部于1955年正式颁发的《国营企业基本业务标准账户计划》和《国营工业企业基本业务统一会计报表和说明草案》,这时的会计核算制度有以下几方面的变化: 
  (1)在企业与国家的分配关系方面,延续了上一期间的做法。比如,规定企业利润和折旧基金依然全部上缴,纳入国家预算,企业全部结算资金由国家拨给。但是,对于企业资金的拨付和使用规定得更加详细。比如,规定企业所需的基本建设投资。固定资产更新和技术改造基金、新产品试制费和零星固定资产购置费等,全部由国家财政拨款解决。企业生产的流动资金也由财政部门按定额拨付,季节性、临时性的定额外流动资金则由银行贷款解决。 
  (2)在会计科目与会计报表形式的变化方面,完全按照苏联模式进行,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因为苏联的会计核算与计划紧密配合的结果。但不可否认的是,照搬照抄的做法脱离了我国的实际。例如,由于苏联的会计科目按其“经济内容”进行分类,故我国也将账户分为五类,而取消行之有效的6类账户(资产、负债、净值、费用、收入、利润);并且由于账户的修改,必然要对报表进行相应的修改。学习苏联的结果,使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工作变得复杂化,按1956年的会计制度,我国共有85个总分类账户,其中有70多个要列入资产负债表。 
  (三)小结 
  (1)这一期间会计核算制度的“全盘苏化”是典型的强制性变迁。 
  (2)由于苏联与中国在经济规模和经济层次上尚有很大的差别,会计人员的素质也不尽相同,因此,对苏联会计核算制度的照抄照搬,使得苏联会计核算模式在中国运用时显得过于繁琐,形成了呆板的条条框框。“苏式会计”的一些弊端已经有所显露。 
  (3)中式簿记的残余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五、中国会计核算制度与苏式会计决裂期(1958—1978年) 

  (一)环境分析 
  (1)从政府政策看,这个时期政府的政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大跃进”阶段,政府的主导政策是放手发动群众,打破各种科学的和现实的局限,超常规地发展经济;二是强调阶级斗争,强调路线正确,以政治挂帅否认经济发展,并进而发动和引导了文化大革命。这一时期会计核算制度的主流是彻底批判苏联的会计核算思想。 
  (2)从经济制度看,在所有制方面,公有制进一步增强,私有制经济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处于“退势”;在经济体制方面,1957年10月,经过党的八届三中全会的讨论和国务院全体会议通过,并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则批准,公布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以适度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调整中央与地方和国家与企业的关系,适当放权,但随后不久又收权;在企业制度方面,认为企业不仅是一个生产单位,而且是一个政治单位,应该积极参与各种政治运动。综观这一时期,会计核算制度实际上走入不断为放权和收权政策进行修补的怪圈。这种放权与收权方面的核算改革,丝毫没有改变会计核算制度隶属于计划经济模式的性质。 
  (3)从示范效应看,因为“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运动,因此没有示范样板可以参考。这是一个对苏联的制度与经验荡涤的阶段。从学习苏联到批判苏联,这个巨大的转折必然会给会计核算制度的建设造成巨大的影响。 
  (二)会计核算制度的特点 
  1958年,国内影响很大也是国内惟一的会计专业刊物《工业会计》月刊①社论提出:“会计人员的迷信是很深、很多的,迷信外国,迷信书本,迷信制度,迷信专家。这些迷信一定要破除,才能解放思想。”文化大革命中又提出“反修放修”的思想,苏联经验被喻为“繁琐哲学”或“修正主义的管、卡、压”而被抛弃。 
  从1958年的中央主管企业部门工业会计报表格式②可以简

略地概括出“大跃进”制度类型的特点: 
  (1)在企业与国家的分配关系方面,受“彻底放权”的影响,企业的自身利益得到了一定的承认,因此在与国家的分配关系上也呈现出了新的格局。1958年5月,国务院颁发《关于实行企业利润留成制度的几项规定》,决定自1958年起,在国营企业实行利润留成制度。企业资金使用方面也有所松动。为了满足企业生产的需要,固定资产的变价收入不再上缴,留给企业作为重置固定资产之用。 
  (2)在会计报表体系方面,受“大力简化”的影响,过去的10余种报表合并为1张报表,1000多个项目删减为66个。在资产负债表上,原来有200余个项目,此时只剩下12个。 
  会计核算制度改革失误造成的混乱状况,很快就被察觉。1961—1962年,财政部又陆续颁发了《国营企业会计核算规程草案》(1961年11月)、《国营工业企业会计科目和使用》(1961年12月)、《国营工业企业会计报表格式和编制说明》(1962年1月)、《国营企业会计凭证账簿的格式和使用办法》(1962年1月)等规定,使会计核算制度有所恢复,并正式提出将资产负债表改为资金平衡表,资金平衡表格式从此开始,一直沿用了30年。 
  在全国的会计制度逐渐恢复、对各企业的会计要求逐渐提高、会计制度逐渐复杂完备以后,企业的会计制度与领导素质不相适应的问题再度暴露出来。于是,简化的要求也再次提上日程。以1965年7月颁发的《企业会计工作改革纲要(试行草案)》为标志,1965年11月颁发了《工业企业会计科目和报表格式》,规定从1966年1月三日起试行,将1962年的58个会计科目删并为26个,将1962年的15种会计报表减为6种。1966年会计制度尚未贯彻,就迎来了“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对会计工作的破坏是空前的,企业、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大批下放劳动,财务工作处于十分混乱和半瘫痪状态。利润制度

《中国会计核算制度模式的演进(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18524.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会计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