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减值带来了什么
备;2004年度年报也有类似现象。这显著说明了某些类型的上市公司通过计提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严重程度,其中由于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比例较大,影响面宽,利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也就占相当大的比例。
四、资产减值:操纵利润的工具?
资产减值的背后,不光是准则因素, 更重要的是制度因素。这实质意味着不同利益集团间的博弈,而资产减值会计所涉及的利益之争尤其复杂。它不仅关系到企业与企业间的利益之争,还直接关系到企业股东与管理层的利益之争。这些矛盾都直接影响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所以要企业真实地计提资产减值,一方面是技术问题,有赖于公允价值的研究,因为它提供一种客观的标准;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与管理者的诚信问题。如果企业不诚信,即使技术再完美,也同样容易被管理层绕过,而使资产减值沦为管理层操纵利润的工具。但就资产减值会计规范本身而言,它只可能解决资产减值技术上的问题,公司治理和管理者诚信问题已经超出它的能力范围。然而,即使只是减值技术上的标准也还是难以确定的,因为目前公允价值的研究尚不完善,比如有些特别制造的资产价值要么难以确定其市场价格,要么可以确定但成本很高。因此对于这个难度系数很高的问题,不可能光靠这一项规范就可以解决,它需要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公允价值、管理者诚信等基础性工作的支持。
权衡减值与不减值的利弊,显然是减值要比不减值好,这也被我国会计改革的历史经验所证明,也是被国际会计发展的历史所证明
正确看待资产减值
——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李明博士
- 本刊记者 黄 征
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遗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企业界普遍存在着高估资产价值的现象。因此,企业通过确认资产价值,可将长期积累的不良资产泡沫予以消化,提高资产的质量,使资产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未来获取经济利益的能力。同时,通过确认资产减值,还可使企业减少当期应纳税款,增加自身积累,提高其抵御风险的能力;而另一方面近几年年报显示,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转回在某些上市公司的年报中挑起了制造利润的大梁,成为T族公司扭亏、亏损公司避亏以及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法宝。最近财政部颁发了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明确规范了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与计量、资产组的认定及其减值的处理、商誉的减值测试与处理以及有关资产减值的披露等具体问题。由此资产减值问题再次引起了会计理论和实务界的高度关注。近日,本刊记者就有关资产减值的一些问题采访了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财务会计教研室主任李明博士。
《中国总会计师》:感谢李明主任在百忙中接受我们的采访,首先我们想请您谈一谈会计上要对资产减值处理的原因是什么?
李明博士:很高兴接受贵刊的采访,来共同探讨关于资产减值的话题。我想会计上要对资产减值处理的根本原因在于会计要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客观、有用的信息,即既要客观公允反映经济事项,又要能够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会计发展至今已形成一整套的为这个目的服务的逻辑结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有一个重要的会计反映精神,即稳健精神(后来演变为谨慎原则),这种精神的核心在于:当有几种会计方案可以选择且每种方案都有合理依据时,会计应该尽可能选择那种对业主权益产生有利影响最小的那种,即最不能引起信息使用者乐观预计的那种方案。就资产而言,它实质上是企业出于特定经营目的而拥有或控制的一种经济资源,企业拥有或控制这种资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未来获取经济利益。从经济学意义上看,其价值是动态变化的。如果其获取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降低,则其获利能力的价值表现也会随之降低。这时,无论从相关性角度还是处于稳健考虑,会计都要对此价值的降低予以反映,这就是资产价值的根本原因所在。比如企业购买了一台计算机用于办公。12月10日购买时是1万元,假如只用了20天,市场上出现了比其使用性能好,且价格为9千元的计算机,这时,尽管这个计算机还算是新的,但其技术使用价值已经降低,其能够帮助企业获取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已经下降,它获利能力的价值表现已经不是1万元,最多只能是9千元。为了稳健客观反映这项经济事实并为信息使用者通过决策提供有用信息,会计就应该在12月31日这个报表日对该计算机计提1千元资产减值准备,以报告该计算机只值9千元的事实。如果不反映此事,则会计信息使用者会以为该计算机还值1万元(未提折旧),净资产中就多了1千元,实际上这个1千元是虚的,如果不计提者1千元的资产减值,等于是误导了投资者。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会计进行资产减值处理的根本原因在于要为会计信息使用者通过决策提供有用信息。
《中国总会计师》:最近财政部颁发了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明确规范了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与计量等具体问题。那么关于减值准备及其会计规范建设方面,您又有何看法?
李明博士:由于客观经济环境与经济事项内涵的复杂性,导致会计人员经常要面临一些不确定性而进行职业判断,会计对减值准备的判断也是如此。实际上,准则或制度制定机构在起草会计规范时所面临的情况还要复杂。因为,具体会计人员所面临的是一种或几种情况需要判断,而制度制定人员需要将各种情况统筹考虑到,并且要以最简洁的文字将那些具体情况予以概括,并要权衡分析各种方案执行结果的利弊以取舍,其中涉及的因素很多。事实上,世界上任何组织及任何国家所制定的会计规范都不可能做到首发就尽善尽美,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一项制度或准则的执行效果,一般都要经过发布—执行—修订的多次磨合才能渐臻完善。这个规律已被国际准则制定机构的实践所证明。从制度过程看,已颁布的准则和制度最多只能对已发生的或可以准确预知的经济事项进行规范,制度不可能脱离实际,并且制定制度的人对实践的认知也有一个过程,不能保证所出制度完美无缺。现在看来,现行的资产减值
《中国总会计师》:一些企业利用会计法规准则中的灵活性、不完善性来操纵会计利润的行为日益严重,就“资产减值准备”的问题而言,更是被一些企业为达到自身目的进行随意调整的行为愈演愈烈。您认为如何从根本上避免资产减值的负面效果?
李明博士:我不清楚这个负面效果具体指什么。我个人认为,资产减值处理本身,只要是客观合理的,应该不会有什么负面效果。如果企业故意利用减值技术进行盈余操纵,那 《资产减值带来了什么(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18929.html
四、资产减值:操纵利润的工具?
资产减值的背后,不光是准则因素, 更重要的是制度因素。这实质意味着不同利益集团间的博弈,而资产减值会计所涉及的利益之争尤其复杂。它不仅关系到企业与企业间的利益之争,还直接关系到企业股东与管理层的利益之争。这些矛盾都直接影响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所以要企业真实地计提资产减值,一方面是技术问题,有赖于公允价值的研究,因为它提供一种客观的标准;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与管理者的诚信问题。如果企业不诚信,即使技术再完美,也同样容易被管理层绕过,而使资产减值沦为管理层操纵利润的工具。但就资产减值会计规范本身而言,它只可能解决资产减值技术上的问题,公司治理和管理者诚信问题已经超出它的能力范围。然而,即使只是减值技术上的标准也还是难以确定的,因为目前公允价值的研究尚不完善,比如有些特别制造的资产价值要么难以确定其市场价格,要么可以确定但成本很高。因此对于这个难度系数很高的问题,不可能光靠这一项规范就可以解决,它需要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公允价值、管理者诚信等基础性工作的支持。
权衡减值与不减值的利弊,显然是减值要比不减值好,这也被我国会计改革的历史经验所证明,也是被国际会计发展的历史所证明
正确看待资产减值
——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李明博士
- 本刊记者 黄 征
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遗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企业界普遍存在着高估资产价值的现象。因此,企业通过确认资产价值,可将长期积累的不良资产泡沫予以消化,提高资产的质量,使资产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未来获取经济利益的能力。同时,通过确认资产减值,还可使企业减少当期应纳税款,增加自身积累,提高其抵御风险的能力;而另一方面近几年年报显示,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转回在某些上市公司的年报中挑起了制造利润的大梁,成为T族公司扭亏、亏损公司避亏以及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法宝。最近财政部颁发了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明确规范了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与计量、资产组的认定及其减值的处理、商誉的减值测试与处理以及有关资产减值的披露等具体问题。由此资产减值问题再次引起了会计理论和实务界的高度关注。近日,本刊记者就有关资产减值的一些问题采访了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财务会计教研室主任李明博士。
《中国总会计师》:感谢李明主任在百忙中接受我们的采访,首先我们想请您谈一谈会计上要对资产减值处理的原因是什么?
李明博士:很高兴接受贵刊的采访,来共同探讨关于资产减值的话题。我想会计上要对资产减值处理的根本原因在于会计要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客观、有用的信息,即既要客观公允反映经济事项,又要能够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会计发展至今已形成一整套的为这个目的服务的逻辑结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有一个重要的会计反映精神,即稳健精神(后来演变为谨慎原则),这种精神的核心在于:当有几种会计方案可以选择且每种方案都有合理依据时,会计应该尽可能选择那种对业主权益产生有利影响最小的那种,即最不能引起信息使用者乐观预计的那种方案。就资产而言,它实质上是企业出于特定经营目的而拥有或控制的一种经济资源,企业拥有或控制这种资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未来获取经济利益。从经济学意义上看,其价值是动态变化的。如果其获取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降低,则其获利能力的价值表现也会随之降低。这时,无论从相关性角度还是处于稳健考虑,会计都要对此价值的降低予以反映,这就是资产价值的根本原因所在。比如企业购买了一台计算机用于办公。12月10日购买时是1万元,假如只用了20天,市场上出现了比其使用性能好,且价格为9千元的计算机,这时,尽管这个计算机还算是新的,但其技术使用价值已经降低,其能够帮助企业获取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已经下降,它获利能力的价值表现已经不是1万元,最多只能是9千元。为了稳健客观反映这项经济事实并为信息使用者通过决策提供有用信息,会计就应该在12月31日这个报表日对该计算机计提1千元资产减值准备,以报告该计算机只值9千元的事实。如果不反映此事,则会计信息使用者会以为该计算机还值1万元(未提折旧),净资产中就多了1千元,实际上这个1千元是虚的,如果不计提者1千元的资产减值,等于是误导了投资者。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会计进行资产减值处理的根本原因在于要为会计信息使用者通过决策提供有用信息。
《中国总会计师》:最近财政部颁发了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明确规范了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与计量等具体问题。那么关于减值准备及其会计规范建设方面,您又有何看法?
李明博士:由于客观经济环境与经济事项内涵的复杂性,导致会计人员经常要面临一些不确定性而进行职业判断,会计对减值准备的判断也是如此。实际上,准则或制度制定机构在起草会计规范时所面临的情况还要复杂。因为,具体会计人员所面临的是一种或几种情况需要判断,而制度制定人员需要将各种情况统筹考虑到,并且要以最简洁的文字将那些具体情况予以概括,并要权衡分析各种方案执行结果的利弊以取舍,其中涉及的因素很多。事实上,世界上任何组织及任何国家所制定的会计规范都不可能做到首发就尽善尽美,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一项制度或准则的执行效果,一般都要经过发布—执行—修订的多次磨合才能渐臻完善。这个规律已被国际准则制定机构的实践所证明。从制度过程看,已颁布的准则和制度最多只能对已发生的或可以准确预知的经济事项进行规范,制度不可能脱离实际,并且制定制度的人对实践的认知也有一个过程,不能保证所出制度完美无缺。现在看来,现行的资产减值
会计制度确实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实践中确实也有部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公司盈余操作。正是由于重视这种现象并本着力图解决的想法,财政部在今年发布了资产减值准则征求意见稿。应该说,这个稿子是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认真分析借鉴国际经验,并针对我国现实国情的基础上成稿的。其内容较之现行资产减值制度有了很大改善,有关判断依据规定得比较详细,更便于实际操作。如,列举了7项具体的减值判断依据;较为合理地界定了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方法及相关价值的内容组成;对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确定、现值计算方法及相关参数的选择依据作了较为细致的规定;为了防止企业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操纵,明确规定资产减值一经确认,不得在以后会计期间转回;对难以认定单项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系列资产的减值,较为明确地界定了资产组的边界;对商誉资产的减值测试方法提出了较为简便易行的操作方法;对资产减值信息披露作出了较为合理的披露规定。我认为,新的减值准则的出台,一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操纵的行为。我个人十分赞同征求意见稿中减值不能转回的规定。减值的不可转回对抑制企业利用减值进行年度间利润平滑的行为,有较强的针对性。事实上,美国对长期资产的减值也是不允许转回的。当然,这个稿子目前还不能说十分完美,我们也不能指望减值准则的出台就能完全解决上市公司利用减值进行会计或其它操纵以误导投资者的行为。准则执行效果的高低,至少取决于四大因素:一是准则本身的质量;二是准则应用的经济环境及公司治理状况;三是监管的权威性与效率;四是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道德操守。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综合性地影响着准则执行效果。
《中国总会计师》:一些企业利用会计法规准则中的灵活性、不完善性来操纵会计利润的行为日益严重,就“资产减值准备”的问题而言,更是被一些企业为达到自身目的进行随意调整的行为愈演愈烈。您认为如何从根本上避免资产减值的负面效果?
李明博士:我不清楚这个负面效果具体指什么。我个人认为,资产减值处理本身,只要是客观合理的,应该不会有什么负面效果。如果企业故意利用减值技术进行盈余操纵,那 《资产减值带来了什么(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