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风险基础审计在我国审计实践中的应用 - 会计论文,经济类论文网 - 就在世上无难事
围
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的必要性已得到愈来愈多注册会计师的认可,许多会计师事务所将内部控制的评价写入了本所应遵循的审计规范。然而,真正地作到利用内控评价提高审计效率并在审计程序、审计工作中予以体现的,在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中却是凤毛鳞角。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借鉴发达国家会计师事务所的经验,在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基础上,可以考虑根据内控风险水平的不同对有关的会计记录及相应的经济业务:(1)只进行分析性测试,不进行细节测试;(2)将细节测试的时间安排在年终前的某一时间;(3)减少细节测试的样本数量和覆盖面。对内部控制的评价亦可以根据固有风险评估的结果,选择进行符合性测试或不进行符合性测试;对决定不进行符合性测试的,亦可以根据业务性质及数据转换特点,确定不同的内控风险水平。这样做的好处十分明显,会计师事务所一方面可以平衡淡、旺季超负荷工作,难以把握审计质量的矛盾。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降低完成项目所需的总工作量水平。
3.充分利用分析性测试,科学地把握审计质量
我国的审计人员对于各种分析技术十分熟悉,在审计实践中时有应用。但是,由于观念上认为分析性测试结果直接作为审计证据,其客观性、可靠性容易令人怀疑,因而应用的积极性不高,在审计工作底稿中也很少见到分析方法的应用及其结果。应该看到,分析方法的运用对提高审计质量至关重要。从已经公布的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某些发表了无保留意见的公司财务报表中存在较为明显的重大差错,注册会计师却没有发现而让其公诸于众,间接地说明注册会计师未能充分利用表达。另外,分析方法的应用可以减少细节测试数量,提高抽样检查的针对性。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在审计计划阶段、报告阶段充分运用分析方法,从整体上把握所审计财务,报表质量,同时,在各类经济业务(循环)及账户余额的检查中,也应尽可能运用分析方法取得相应的审计证据,为在保证审计质量前提下减少细节测试工作奠定更可靠的基础。
4. 合理确定细节测试的性质、范围、时间和抽样方法,改善证据的客观性
我国审计实践中,对各类经济业务、事项和账户余额的具体测试所收集证据,构成审计意见的重要基础,所投入的审计资源比重最大,然而,在检查覆盖范围、抽查数量与方法上却存在很大随意性,要求的细节测试覆盖面很高,但实际操作缺乏可行性,存货盘点工作即是一例。另外 ,从抽样方法讲,大多使用随意抽样法,抽到的样本若不易检查,通常是改抽新的样本,抽样的根据缺乏客观性。在这种状况下,一旦出现诉讼或其他问题,注册会计师很难解除自身的责任。因此,合理的细节测试策略,应该是建立在综合考虑固有风险评估,内控风险评估、审计计划的分析性测试,以及需进行100%检查的关键性项目诸项因素基础之上。细节测试中样本的选定,应尽能采用统计抽样方法(认为统计抽样方法一定非常复杂,实际上是一种错觉)抽样检查不能有意地回避或放弃某些项目,以提高抽样检查结果的客观性。
5. 积极运用电脑技术,提高审计工作水平
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电脑技术的应用主要在管理领域,应用风险基础审计,要求我们在专业领域更充分利用电脑技术。首先,对被审计单位固有风险的评估,要求我们建立内容广泛的数据资料库,其中不仅要包括有关的法律法规,而且应包括行业发展的状况,国家经济发展的政策,各种经济统计数据,市场有关价格信息等。其次,进行内控风险的评估,需要首先确定理想内控的模型,这种理想模型既要反映目前优秀企业的实务,还要根据管理理论的发展及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完善,运用电脑技术,可以使内控风险的评估工作及其文件化变得更为容易。再次,运用电脑软件进行分析性测试,其速度和准确性都会大大超过人工操作,而且电脑分析的范围和方法也会大大扩展。最后,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抽样,工作效率可以大大提高,特别是可以方便地利用客户已实现电脑处理数据的存储媒介,弥补人工操作方式下抽样检查的不足之处。从整体上讲,运用电脑技术,可以更方便地将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中各项因素有机联系在一起,根据实际评估结果调整审计作业计划,保证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应用风险基础审计,还需要在接受审计项目时即考虑审计风险问题,研究审计报告的使用者及使用的目的;还应该将审计风险与重要性水平的确定联系在一起;许多具体应用中的问题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探索解决的办法,但是,只要广大注册会计师能够真正转变观念切实开始按照风险基础审计的思路组织审计工作,就一定会带动我国审计实践及注册会计师事业更快发展,风险基础审计也一定会在积极的实践中更加完善。
《试论风险基础审计在我国审计实践中的应用 - 会计论文,经济类论文网 - 就在世上无难事(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21145.html
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的必要性已得到愈来愈多注册会计师的认可,许多会计师事务所将内部控制的评价写入了本所应遵循的审计规范。然而,真正地作到利用内控评价提高审计效率并在审计程序、审计工作中予以体现的,在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中却是凤毛鳞角。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借鉴发达国家会计师事务所的经验,在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基础上,可以考虑根据内控风险水平的不同对有关的会计记录及相应的经济业务:(1)只进行分析性测试,不进行细节测试;(2)将细节测试的时间安排在年终前的某一时间;(3)减少细节测试的样本数量和覆盖面。对内部控制的评价亦可以根据固有风险评估的结果,选择进行符合性测试或不进行符合性测试;对决定不进行符合性测试的,亦可以根据业务性质及数据转换特点,确定不同的内控风险水平。这样做的好处十分明显,会计师事务所一方面可以平衡淡、旺季超负荷工作,难以把握审计质量的矛盾。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降低完成项目所需的总工作量水平。
3.充分利用分析性测试,科学地把握审计质量
我国的审计人员对于各种分析技术十分熟悉,在审计实践中时有应用。但是,由于观念上认为分析性测试结果直接作为审计证据,其客观性、可靠性容易令人怀疑,因而应用的积极性不高,在审计工作底稿中也很少见到分析方法的应用及其结果。应该看到,分析方法的运用对提高审计质量至关重要。从已经公布的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某些发表了无保留意见的公司财务报表中存在较为明显的重大差错,注册会计师却没有发现而让其公诸于众,间接地说明注册会计师未能充分利用表达。另外,分析方法的应用可以减少细节测试数量,提高抽样检查的针对性。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在审计计划阶段、报告阶段充分运用分析方法,从整体上把握所审计财务,报表质量,同时,在各类经济业务(循环)及账户余额的检查中,也应尽可能运用分析方法取得相应的审计证据,为在保证审计质量前提下减少细节测试工作奠定更可靠的基础。
4. 合理确定细节测试的性质、范围、时间和抽样方法,改善证据的客观性
我国审计实践中,对各类经济业务、事项和账户余额的具体测试所收集证据,构成审计意见的重要基础,所投入的审计资源比重最大,然而,在检查覆盖范围、抽查数量与方法上却存在很大随意性,要求的细节测试覆盖面很高,但实际操作缺乏可行性,存货盘点工作即是一例。另外 ,从抽样方法讲,大多使用随意抽样法,抽到的样本若不易检查,通常是改抽新的样本,抽样的根据缺乏客观性。在这种状况下,一旦出现诉讼或其他问题,注册会计师很难解除自身的责任。因此,合理的细节测试策略,应该是建立在综合考虑固有风险评估,内控风险评估、审计计划的分析性测试,以及需进行100%检查的关键性项目诸项因素基础之上。细节测试中样本的选定,应尽能采用统计抽样方法(认为统计抽样方法一定非常复杂,实际上是一种错觉)抽样检查不能有意地回避或放弃某些项目,以提高抽样检查结果的客观性。
5. 积极运用电脑技术,提高审计工作水平
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电脑技术的应用主要在管理领域,应用风险基础审计,要求我们在专业领域更充分利用电脑技术。首先,对被审计单位固有风险的评估,要求我们建立内容广泛的数据资料库,其中不仅要包括有关的法律法规,而且应包括行业发展的状况,国家经济发展的政策,各种经济统计数据,市场有关价格信息等。其次,进行内控风险的评估,需要首先确定理想内控的模型,这种理想模型既要反映目前优秀企业的实务,还要根据管理理论的发展及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完善,运用电脑技术,可以使内控风险的评估工作及其文件化变得更为容易。再次,运用电脑软件进行分析性测试,其速度和准确性都会大大超过人工操作,而且电脑分析的范围和方法也会大大扩展。最后,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抽样,工作效率可以大大提高,特别是可以方便地利用客户已实现电脑处理数据的存储媒介,弥补人工操作方式下抽样检查的不足之处。从整体上讲,运用电脑技术,可以更方便地将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中各项因素有机联系在一起,根据实际评估结果调整审计作业计划,保证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应用风险基础审计,还需要在接受审计项目时即考虑审计风险问题,研究审计报告的使用者及使用的目的;还应该将审计风险与重要性水平的确定联系在一起;许多具体应用中的问题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探索解决的办法,但是,只要广大注册会计师能够真正转变观念切实开始按照风险基础审计的思路组织审计工作,就一定会带动我国审计实践及注册会计师事业更快发展,风险基础审计也一定会在积极的实践中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