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商务管理论文 >> 电子商务论文 >> 正文

间碟软件


多通过互联网和电话来偷盗用户的账号和密码。这些盗贼在网络上行使欺诈的次数越来越多。例如用户不经意间下载了间谍软件,从而给用户埋下了隐患。间谍软件会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搜集用户的ID号码和密码,并将其发送给第三方。鉴于这样的情况,Gartner专家指出,“银行系统需要花费精力来构建成熟的后台工具,来确保用户身份认证系统的完善,同时要加强在互联网上以及电话领域中支付系统的安全性。” Spyware(间谍软件)所带来的是高危险性的安全漏洞,它具备远程监听目标电脑。现在某些间谍软件可以通过一些硬件端口来发送窃取到的信息。银行、电信用户无法阻止自己的客户不去安装Spyware(间谍软件)软件,但他们必须要保证自己给用户提供的服务是安全的。
  “Spyware(间谍软件)正在迅速的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在去年,它最多还是一个令人生厌的软件,顶多是在客户电脑上弹出广告,但现在它正带来更大的危害。”Gartner分析家John Pescatore对Internetnews.com网站记者讲道“在2004年的前半年里面,间谍软件所带来的危害已经成为他们关注的头等大事。”
  对于Spyware(间谍软件)的肆虐,企业用户一方面正在等待安全厂商提供相关的解决方案,一方面也要对自己的员工提供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范手段。例如告诫员工不要轻易去下载软件。“只从信任的软件网站下载软件。在下载软件之前,可以试问自己一下,那家网站对自己来说是否是一个非常合适的下载站点,如果答案是不肯定的,应该询问一下相关的专业人员。“ 用户在安装软件之前,应确保自己认真阅读了软件协议,尤其是许可证协议以及隐私保护声明之类的文件。对于一些恶意的软件,在没有提供“不”或是“不接受”等按钮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将软件窗口关闭。
  企业可以强制要求员工不要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里安装音乐播放软件,因为今天网络上提供的大多数MP3播放软件里面均携带Spyware(间谍软件)。各种调查显示,采用P2P方式的免费音乐交换软件,均附带一些Spyware(间谍软件)。现今所有能够采取的防范措施,均不能从根本上消灭Spyware(间谍软件)。毕竟Spyware(间谍软件)在法律层面上,目前还没有得到一个非常清晰的界定。另外安全厂商对于Spyware(间谍软件)的治理,也没有提供一个行之有效的措施。企业用户只能通过一种自律的手段,来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但是当企业面对客户的时候,企业明显处于一个手足无措的境地。他不能限制用户去选择安装什么类型的软件。
间谍软件及相关安全术语
  Key Logger:一种危险性极高的软件。一般情况下是被某个使用远程操控软件的入侵者安装上去,或是在浏览互联网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安装。该软件容许他人监视你键盘所输入的信息,以及你电脑屏幕上所显示的内容。此外它还可窃取你的口令、信用卡信息以及相关的敏感信息。
  Dialer:一种危机你上网成本的破坏性软件。它通常会修改你拨号上网的设置参数。用户会在有意无意的情况下发现自己的拨叫号码被修改成一个国际长途号码。该软件对那些通过信用卡支付上网费用的用户带来的危害更大。
  Browser Hijachker:一种典型的修改浏览器设置的软件,在没有你获准的情况下恶意篡改你的主页设置。
  Cookie:它是一个体积非常小的文件,是由你所安装的浏览器软件产生出来的。Cookie里面包含了你所访问过的网站信息。它可以被用于跟踪你访问过的站点,并将你访问该站点的频率以及相关信息发送给第三方。这种跟踪信息的记录一般是在你不知情的条件下发生的。
  AdWare:非常烦人的软件,典型特征便是在你电脑运行的时候,会突然在你的屏幕上显示在线广告。Adware往往附着在某些P2P软件上面。
  Parasite: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软件,它往往夹杂在某些免费软件之中。这类型的软件通常是在用户没有获知的情况下进行安装。
  Trackware:该软件会搜集电脑用户在网络上所访问过的网站,并将统计信息和有价值的信息发送给第三方。第三方往往是从事某些商业宣传的广告公司。
  Trojan:它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木马程序,在用户不知情的条件下安装在电脑上。它作为一个软件程序驻留在电脑之中。它可以控制并窃取用户的电脑。
  Worm:蠕虫通过对自身进行无限制的复制,从而消耗电脑资源和降低电脑运行速度。
偷窥启示录
  Spyware(间谍软件)像一把打开潘多拉盒子的钥匙,将人们早先对互联网所产生的所有忧虑一股脑的释放出来。网络下的新型商业模式是否合法、软件的垄断行为所造成的危害、不正当竞争所采取的“免费”手段,Spyware(间谍软件)让我们对互联网所带来的这一切,开始冷静思考。
  互联网犹如一个温床,孕育出很多令人新奇的东西。免费的电子邮件服务、免费的网站空间、免费即时聊天服务,所有这一切似乎打

破了传统的商业游戏规则。Spyware(间谍软件)的诞生,也是网络时代下的一个产物。在一些专家眼里更习惯将它称为互联网领域里产生的怪胎。
消灭它所带来的隐忧
  Spyware(间谍软件)的运作模式,让他游走在对与错之间。无论是那些免费软件、共享软件的开发者还是使用者,早已接受一个默认的规则,那就是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人们需要免费的产品。
  那些精明的商人早已发现了免费软件里面所蕴含的商业价值。Spyware(间谍软件)的出现正说明了这一点。免费软件开发者通过容许在自己的软件中加入Spyware(间谍软件)而获取一些回报。这样的游戏规则在免费软件领域之中,已经成为一个定式。
  “扼杀他们(Spyware间谍软件),对互联网早已形成的游戏规则会产生重要影响。”
  一位美国学者指出。不知道人们是否还记得,在互联网泡沫期间,“免费午餐”满天飞舞,即便身处互联网初期的中国,也没有闪躲开它的光顾。免费赠送电脑,免费赠送上网时间,条件就是要求用户要遵从某种条件,这些条件大多是对使用者在网上的个人行为的约束。
  一旦人们从法律层面消灭了Spyware(间谍软件)的生存空间,会对互联网上面很多商业游戏规则产生影响。免费软件并非只由个人提供,例如MSN Messenger、Real Player、Winamp等等,软件也会受此牵连。因此一些学者认为,现在还没有到彻底扼杀的阶段,人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限制Spyware(间谍软件)的行为。
  面对Spyware(间谍软件),人们真的要不禁感叹互联网的魅力。如果没有互联网的出现,人们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够享受到真正的个性化服务。但所有这一切均是在一种诚信的体系下面,有限度的利用个人或企业的信息。尽管如此,仍然回避不了,在个人、企业所提供的信息里面或多或少的会涉及到敏感数据。
  在Spyware(间谍软件)尚未泛滥之际,人们似乎对自身和企业的信息交换熟视无睹。因为早先敏感数据的丢失均是由病毒和黑客造成的,而Spyware(间谍软件)在今天却是一个名正言顺的商业软件,它堂而皇之的进入到个人和企业的电脑之中。Spyware(间谍软件)恰似一个打开潘多拉盒子的钥匙,让人们一夜之间对个人和企业的信息如此重视。毕竟流淌在互联网上面的只有数据,企业和个人所交换的也只有数据。
  灭杀Spyware(间谍软件)的同时,又会冲击原有互联网的商业模型。人们现在已经无法计算在互联网之中有多少免费软件,又有多少免费软件被安装在个人和企业的计算机之中。这些软件所给个人和企业带来的回报到底有多少,人们也无法估算。但是当Spyware(间谍软件)把我们带入到一个危险的境遇之中的时候,人们只能重新的去审视互联网现有的商业模式,重新去制定一个新的游戏规则。
用善去伪装恶
  人们无法相信,在众多指责声中Spyware(间谍软件)正在将自己打扮成另外一种角色。尽管对这种装束,很多专家还有争议,但Spyware(间谍软件)确实在伪装自己,而且正在改变自己的形象。
  一些Spyware(间谍软件)正在改变自己的游戏规则。它们不在与“免费的午餐”为舞,而直接摆上了货架,让那些有这方面需求的客户直接购买。这种不加任何

《间碟软件(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24480.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电子商务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