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商务管理论文 >> 电子商务论文 >> 正文

间碟软件


平均每台电脑里面就有36.5个Spyware,他们在悄无声息的窃取个人和企业的敏感数据。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合适的法律法规来惩治他们。
偷窥时代已经到来
  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之中被Spyware(间谍软件)所包围,它们悄无声息的偷窥我们在网络上的一举一动,它们将我们的银行账号、企业用户的ID号码和密码传送给第三方。在我们还在为病毒、蠕虫、黑客所困扰的时候,Spyware(间谍软件)却早已在我们电脑安营扎寨。 8月9日,来自美国两家反间谍软件公司的调研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200万多台个人电脑之中,平均每台电脑被安装了多达36.5个不同类型的Spyware(间谍软件)。他们在肆意地偷取电脑用户的敏感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送给第三方。早在一年前,咨询公司Aberdeen Group负责安全及个人隐私调研的主管Jim Hurley就曾经大胆指出:“我敢打赌世界上的每一台电脑均已经被Spyware(间谍软件)所感染,”他认为“它(间谍软件)隐藏之深令使用者根本就无从察觉。正因为人们没有察觉到它的存在,也就更无从谈起对它采取有效的防范,并了解它所带来的危害。”
危害是如何产生
  人们被Spyware(间谍软件)盯上,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之中发生的。它隐藏在各种免费软件里面,在用户安装之后该软件将跟踪用户上网的历史记录,并将这些信息发送给互联网中的某一台服务器。该服务器属于间谍软件厂商所有。间谍软件供应商利用自己所获取的大量用户上网信息,通过汇总并加以分析提供给某些商业客户,帮助商业客户拓展自己的网络营销。也正是因为Spyware(间谍软件)具备这样的特性,因此它并不像以往病毒、黑客那样,能够让使用者或是防病毒软件轻易发现。毕竟Spyware(间谍软件)的安装和运行,全部是在用户不知情的认可情况下发生的。
  虽然Spyware(间谍软件)并不会像病毒、黑客软件那样去破坏用户信息,但是它所引来的关注以及争议却不亚于那些臭名昭著的病毒和黑客软件。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Spyware(间谍软件)严重威胁到了个人隐私。Spyware(间谍软件)一方面会影响个人的生活和工作,同时也会给企业、政府等部门的日常运营带来很大的危害。
  在谈论Spyware(间谍软件)的时候,无论是专家还是受害者大多会把它与那些特洛伊木马病毒相提并论。毕竟它们两者之间,在运作原理上极近相同。无论是Spyware(间谍软件)还是特洛伊木马病毒,均是在用户不知情的条件下安装在用户的电脑之上。同时它们都是通过远程监控的方式,偷窥用户在网络上的使用信息并窃取这些信息。
  当然Spyware(间谍软件)与特洛伊木马相比,要“善良”许多。与其说它善良,到更应该说它愈加让人难以琢磨。无论是在其合法性上,还是在防范上,Spyware(间谍软件)更加复杂。毕竟它并非以破坏用户电脑数据为初衷,并且Spyware(间谍软件)的归属并非是哪些个人,而是商业机构。与此相对比,特洛伊木马,作为一个声名狼藉的电脑病毒,早已成为破坏企业、个人电脑的工具。
  正如现今的调查所表现的那样,在5480万个Spyware(间谍软件)之中,它们大多是合法的IT厂商所提供的。这些厂商明确的告诉了每一个使用者,他们所提供的软件有可能会跟踪用户在网络上的浏览记录,有可能会记录用户在网络上所填写的个人信息。那些制造并提供Spyware(间谍软件)的厂商认为,他们在给用户提供的软件上面,已经清清楚楚的写出了这些信息,并非是暗地里在偷窥并窃取用户的隐私。美国的一些参议员以及律师、学者,对于Spyware(间谍软件)供应商的这些遁词,嗤之以鼻。因为他们认为,这些Spyware(间谍软件)供应商在给用户所提供的软件协议上面,并没有严格指出他们跟踪使用者信息的范围和界限。
  一位曾经在美国Kinkos工作的员工,就将一种Spyware(间谍软件)软件安装于公司近百名客户的电脑之上,从而窃取他们的银行账户和密码。尽管这名员工最终被绳之以法,但是人们发现,他所使用的Spyware(间谍软件)是由合法的商业软件商提供的,只不过是被他所“恶意”利用。
  面对这样的情况,一些对Spyware(间谍软件)深恶痛绝的专家指出,“对于Spyware(间谍软件)的宽容,犹如我们容许在大型超市可以堂而皇之的销售病毒软件,只要用户愿意就可以随意购买!”
既是恶果 为何要尝
  既然人们已经意识到Spyware(间谍软件)所带来的恶果,但为什么它今天还会如此的泛滥,并且人们很难看到它会有所收敛。面对这样的疑问,首先要回答的是Spyware(间谍软件)受宠的原因是什么?
  对于免费软件或是共享软件的认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楚。并且人们也逐渐开始接受和使用他们。无论是对个人还是企业来讲,降低成本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谁都明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免费软件、共享软件对用户来讲是不用收取费用的。免费软件、共享软件的开发者绝大部分是软件爱好者。当看到自身的软件被人们认可和广泛使用的时候,他们一方面感到某种价值的体现,另外一方面他们也希望得到某些金钱上的回报。Spyware(间谍软件)正是看到免费软件、共享软件领域有这样的需求,于是便与他们牵手。今天人们在使用一些免费软件和共享软件的时候,往往会夹杂这一些附加的软件或是程序。那些将自己伪装成免费广告形象出现的Spyware(间谍软件),便轻松的进驻到每一台安装有免费软件、共享软件的电脑之中。
  当然除了与免费软件、共享软件联盟之外,Spyware(间谍软件)还会变换另外一种招数,那就是声称自己可以给用户提供各种免费的网络服务,例如IM(网络即时通信)、提供世界各地天气预报、提供各种音像视频播放功能的软件。这些Spyware(间谍软件)在免费服务的招牌下,进入客户的电脑。用户使用这些软件,确实能够货真价实的享受到Spyware(间谍软件)所声称的服务,但同时用户也要忍受Spyware(间谍软件)所带来的隐患。例如获取用户个人信息的行为,早已在软件使用协议上面写的清清白白,但Spyware(间谍软件)总是把这些信息隐藏在某一个角落里。当用户草率的点击协议“接受”按钮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晚了。
  人们更不能忘记早期更为卑劣的Spyware(间谍软件),它直接用金钱来诱惑用户上钩。还记得一位美国18岁的小孩,他曾经在驱使下,传播了将近上万个Spyware(间谍软件)。
  “我只知道只要能够将那个网站传送给更多的用户,并诱使他们安装那个该死的软件,我就可以获得几十美元。”那个18岁的少年无法抵御住金钱的诱惑。他所接触的Spyware(间谍软件)运作模式有些类似于早已在中国被禁止的“传销”。每一位用户必须要成功建立足够的下线,以便获取点数。当然Spyware(间谍软件)所展示的“魅力”要比传销更具鼓动性。
  “即便没有下线用户,只要在上网期间打开那个软件,通过计算打开时间的多少,你也可以获得相应的美元。”小孩说道。正是在这样的利益驱动下,他将那个下载Spyware(间谍软件)的网站地址发送给了近万名用户。
“偷窥”的诱饵

并不复杂
  无论是利用免费软件、共享软件,还是提供免费服务以及直接用金钱作为诱饵,Spyware(间谍软件)所给出的招数总具备一个共性,那就是“免费午餐”。
  用户在下载夹杂着Spyware(间谍软件)程序的软件的时候,心理上总是觉得在不用付出任何代价的情况下,获得某种好处。例如免费软件,今天不知道有多少互联网用户在使用免费的电子邮件软件,也不知道有多少用户在享受免费的P2P软件来交换歌曲、电影。更不用说一些利用金钱,使得那些心存侥幸的用户敢于品尝这顿“免费”的午餐。
  Spyware(间谍软件)所做的窃取行为是在用户不知情的条件下发生的。更为可怕的是,Spyware(间谍软件)将自己已经装扮成一个合法的商人,并理直气壮的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完全合乎法律的。也正是因为他们整个进入用户电脑的过程,完全是在用户的认可情况下,因此现在市面上常见的杀毒软件,以及防火墙产品,对他们也是手足无措。
  一位美国专家就曾这样指责Spyware(间谍软件)软件厂商的行为,“他们应该像烟

《间碟软件》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24480.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电子商务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