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经济对传统理论的挑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通信或信息网络为核心的服务活动逐渐成为多数发达国家的主要经济活动,并数倍于工业增长速度在全球扩展。一个令人们头痛的问题是网络价值的实现过程与资本增值过程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经济教科书中建立在边际成本上的供求均衡曲线已经失去意义.从各国政府分拆垄断企业到听任公司之间全球结盟、购并,从电信价格大战到网络互联纠纷不断,从微软公司捆绑销售官司不了了之到网络经济泡沫破灭,说明当今世界已进入一个新旧经济剧烈摩擦的年代。摩擦的结果是,网络将最终迫使人们放弃狭隘的达尔文主义观点,让平等、合作和互动精神渗透整个社会。面对这一切,传统理论的许多假设前提开始动摇,人们必须重新构筑信息时代的理性思维平台。
一、网络经济对传统资源稀缺理论的挑战
传统经济学是建立在“资源稀缺、欲望无限”假设前提上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它的基础资源是钢铁和水泥,理论依据是稀缺性与占有性的矛盾。网络新经济的基础资源是沙子(硅)和信息,理论依据在于消费理性和可共享性,也就是资源不再稀缺,欲望不再无限,从成本构成到价值实现形式正在给传统理论带来严重的挑战。
工业社会使人们养成更多占有物质财富的习惯,一方面,如果人们不去努力追求物质财富,今天的生活肯定还是像工业革命以前那样困苦,但是另一方面,无限制地追求物质财富,也会形成一个无意义的经济体系。一个人占有过多的物质财富,就像喝了过量的啤酒还要再喝一样有害健康,一个国家拼命生产了大量钢铁和水泥还要扩大产量,这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也要患病。虽然早就有人提出过生产的根本目的不是为占有更多的物质财富,而是为了提高人的生存质量。但是直到20世纪末,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才使人们真正意识到过去的康壮大道已到尽头。
大家知道,衡量社会总产出的主要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但是,国民生产总值衡量的是在市场上买卖的商品和服务的价值。而且这种度量本身仅仅是加法性的,它不能把计算上的增加与有效产出的减少,以及计算上的减少与总效用的倍乘作用区分开来。
比如我们的烟草业为国家财政和国民生产总值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同时又引起疾病,危害健康,增加了社会成本。但是在统计中不论是财政贡献还是因治理污染、消除疾病(刺激制药业、医疗服务业增长)增加的社会成本,都表现为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
再比如,一项新技术可以大大延长某项设施的使用寿命,由于该技术的大量推广可以减少这项设施作为工业产品的产量,国民生产总值不但没有增加,可能引起大幅度下降。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大量投入,将大量节约能源、物质消耗,直接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却很可能使国民生产总值下降。
又比如,一家工厂购进了污水净化设备,他的生产成本有可能是人家的两倍,产品自然卖不出去,工厂就要倒闭。而偷偷排污的工厂成本低廉,市场需求旺盛。结果是善良者被市场淘汰,害人者得以繁衍,市场经济本身并没有这种甄别能力,人类社会无异被卷入相互残杀的时代。
国民生产总值是以投入资金、获取利润为主线的经济活动体现,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许多国际性组织建议采用综合国力或人类发展指数体系。将来的核算体系会把环境,教育、安全、健康和居民生活质量等指标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总之,未来社会不是物欲无限膨胀的社会,人类也不会进入相互残杀时代。那是因为人们的理性迟早会认识到,社会更加需要的不是物质意义上的经济学,而是站在劳动即人的立场上的经济学。
传统经济的病根恰恰在于人们急功近利、盲目投资生产大量物质产品,反过来遭受资源耗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双双恶化的严重报复。人类理性几经周折之后,最终还是会把发达的生产力主要用于高科技、高教育、高生活和高国民保障和低交易成本的网络体系上来。遗憾的是传统理论和制度安排都不具备这样一种机制。
二、网络精神对经济个人主义的挑战
市场经济的鼻祖亚当·斯密在200年前就提出一个悖论:人们在追求私人目标时,会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操纵下,实现社会资源最优配置和增进社会福利。也就是相信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但市场规律又天然具有一种平衡约束力,使每个利己的经营者和消费者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后被西方经济学称作帕累托最优状态。
但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在整个西方经济实践中并不存在,现实的市场经济在多数情况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最优配置。这是因为:
1.垄断实际存在
垄断是由于对某些产品和服务的规模经营造成的。现代信息产业的经济规模出现了跨国联合扩张趋势,市场对于垄断企业形不成约束力,完全依靠市场肯定会使经济失衡。
2.非经济因素存在
有些生产者的生产结果会对他人产生有利影响或者有害影响,消费者的消费结果也会对他人造成有利或者不利影响,尤其是某些生产和经营活动可能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害公众健康和社会安全,这些问题不可能由市场本身自行解决。
3.公共物品的存在
国防、环保、绿化、道路、桥梁、广播等公共设施,属于不付钱的消费或者非营利投资领域。
4.信息不对称
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假定是信息对所有经营者和消费者都是透明的。而实际上,消费者与经营者对商品信息的了解总是不对称的。于是自私的经营者们必然会出现欺诈行为,破坏帕累托最优状态。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指出的,完全依靠市场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情形具有“几乎可以说是奇迹般的偶然性”。假如经济生活中仅有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的话,那么自由竞争结果更多的是低效率。前美国总统顾问斯蒂格利兹最近指出:“市场原教旨主义认为,市场本身会带来有效而公平的结果,华盛顿将这些观点奉为神明。其实,亚当·斯密那只看不见的手之所以看不见,原因是它根本就不存在……市场的确有非常强大的力量,但是取消一切管制,市场同样无法运行”。
1994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纳什用数学方法证明了人们在非合作博弈中的平衡状态。最后的结论是,在人们的相互交往过程中,每个行为主体的利己主义决策结果,可能是有效率的,也可能是无效率的,但多次重复这种决策肯定是低效率的。它实际上证明了亚当·斯密200年前提出的每个人自私自利就可以实
现社会最大福利的假设的不可实现性。
但是传统经济和制度安排还在重复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亘古恒言。我国有不少共产党员干部反映,党教我公而忘私和大公无私,市场经济教我个人利益最大化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怎样才能摆脱这种二元论的困扰?
随着网络技术进步和信息的日益透明,摆脱这种困扰的机会终于来临。人们在多次交往或者重复博弈后发现,遵循平等合作规则要比通过欺诈获得少数几次不义之财更有利。一个新的经济学悖论正在形成,那就是:只有为别人创造价值,才能获得自己的利益。
大家知道,利己主义假设曾经是市场经济的前提,这对于早期经济学冲出封建教会的牢笼是非
《网络经济对传统理论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