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实习报告范文
是要挖掘生态建设中的美,以及在美中寻找不足。
也许对于颐和园,本应该有很多东西要说,却又不知从何说起。因为它,实在是太庞大太壮观了,而其中又蕴涵了太多的美,太丰富的思想和文化。每一个又都拥有太多的评论和赞美,我再说似乎显得多余。那么就谈一些背面的东西吧!
在颐和园的西堤上,一对中年夫妇谈到自己对绿化的一点看法。他们认为,北京——包括颐和园——的绿化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应该在追求自然的同时创造出新意,而目前的绿化则显得很刻意,千篇一律。
而
三、专题分析与思考
1、关于绿化
北大校园绿化
在《校园各功能区的绿化情况分析及建议》中,有关于北大校园绿化的一些思想。
根据校园绿化的原则,宿舍区应该空气清新,环境优美、舒适,花草树木品种丰富,适用树形优美的常绿乔木、开花灌木,使宿舍区具有春、夏、秋、冬四季景色。
教学区应该采用整齐式园林手法,树木采用对植、列植或在建筑物两侧栽植绿篱,在建筑物前铺设大面积草坪,点缀美观的花灌木或栽植地被植物。忌栽飞扬花絮的树木和易引起过敏反应的植物。教学区的植物绿化存在一些问题。如三教与五四体育场相邻,中间仅有圆柏等矮小灌木及碧桃等小乔木 ,缺少噪音屏蔽带,使得教学楼内正常学习受到很大影响。理教周围主干道两侧栽种的槐树,易生虫害,影响美观,另外,理科楼群周围缺少乔木,略显单调。
行政区作为学校对外交流的窗口,园林规划布局较好。乔木种类繁多,以雪松、银杏、白皮松等树形优美的树种为主,以孤立树的形式矗立在早熟禾草坪上,宁静、庄严、肃穆,符合行政区景观要求。美中不足的是,办公楼前面的花坛花期已过,已经枯萎变黄,无人理会,与周围景观极不协调,有失观瞻,建议及时更新,以保证花色常鲜。
游憩区主要指未名湖周围园林区。本区植物种类繁多,趋于自然生境,乔木、灌木、草本自然分层,树木郁闭度高,是休闲、娱乐、学习的好地方。
总之,我们在进行新的绿化建设时,要注意从植物本身特性,植物的精神内涵与景点、建筑的搭配,实施的可行性,成本节约等方面综合考虑。
人工化的自然与完全的自然之辩
有人曾经在网上发出这样的感慨:“这几年,北京在绿化上下了不少功夫,但是感觉草坪太多了,树太少了.而且随着道路的不断新建和拓宽,以前高大的行道树很多都被砍掉了.夏天走在北京的很多大街上,都是无遮无拦的晒.对于一个城市来说,种草坪只是一时的美丽,就想女人涂的粉底一样,只能获得暂时的光鲜.而绿树才能使一个城市由内到外的滋润和美丽.所以,少来点草坪广场,多来点森林公园哪怕是小树林公园才好。” 人工化的自然与完全的自然,可以说是一个讨论了许久的问题,然而结论的得出又是那样困难。
就如同校园里一片片修建齐整的草坪,与那一丛丛自生自灭的杂草;就如同燕南园中那一株株车前草,任人踩踏而依旧旺盛;就如同那二月兰、蒲公英,不需要浇水而繁茂生长;就如同静园草坪中那让人踩踏的马边草;就如同那刚到春天就发出新绿的早熟禾;就如同未名湖小岛中的芦苇……
草坪的功用究竟是什么?是观赏?是美观?还是让人充分与自然接近?人工养护的草坪,总是显示出一分远离尘嚣的孤高与自拔,一个个旋转的喷水口让人对自然的力量产生怀疑,一台台自动化的割草机让人对人的力量产生近乎怪异的崇拜。从小就习惯了“草坪禁止入内”的告示牌的我,总是对齐整的草坪敬而远之。忽然就想起,坐在昆明湖南岸的草坪上吃午饭时,路人投来的怪异的目光。隐隐约约还听到有人鄙夷的声音:在草坪上吃饭,草坪不是要更脏么?于是就想到了过去的自己,看到别人在草坪上野餐,总是义愤填膺……然而现在的思想却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在踏入草坪时还总是有几分犹豫和不安。是的,如果人总是被隔离在自然之外,那么自然的妙处又该如何去体会?亲近自然,同时保护自然……
一路上看到了很多这样的例子。而有时自然的力量和其精密程度真是让人叹服。燕南园草坪上,十几种植物和谐地生长共存,蚯蚓的存在则为其创造了一个极其良好的生长环境。在杂草和人工种草同时存在的地方,总是杂草先于种草而绿。与自然界生命过程割裂开来的自然物总是显得异常脆弱。在柳浪庄的野地中,生长有先锋植物灰藜,作为一年生植物,它在一年中能长很高,对土壤产生很大的改良作用。3-6年之后,灰藜被其它植物取而代之,二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灌木、乔木等逐渐进行演替生长。在颐和园万寿山上,有一个古代的水土保持工程。山体上建成覆瓦状,从而加强雨水的下渗作用,减缓雨水的下流作用,这样就可以起到保水和保土的作用。充分利用自然的特性为自然服务。在万寿山上生长着自然条件下的侧柏,以及其他一些自然状态下生长很好的植物,而园林工人却想把它们全部清理掉,在山体上多种一些草。然而不耐旱的人工草势必需要更多的人工浇水,从而为喜旱的侧柏提供了一个不利的生长环境,最后必然导致不利的生态结果。试图人为改变自然的选择,必将得到违背自然的选择。
(这样的和谐与完整,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吗?这种统一的景色,不是正我们所寻找的么?)
2、关于城市环境的整治
我们有一个责任,即不仅仅是仔细考虑美的含义,而且开放我们自己去体验美并且遵循美的引导。这种人类特有的适应才能帮助我们同自然界发展一种伦理关系。
——L.K.奥斯丁
在我国许多城市社区及城乡结合部区域,由于土地利用方式及人口日益增长的压力,使得大面积裸露的土地受到长期的侵蚀和沙化,原由树林植被被轻易伐弃;水资源短缺,垃圾、废水处理系统不完善,环境污染加剧等情形在生态上个社区的健康生存发展带来长久的、潜在的危机。另一方面 ,社区中旧有的建筑街道、溪水及文化名胜等历史文化景观在社区的改建和新建中被轻易拆除、解体或毁坏。这显然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不相符合。而在北京市,这样的情况同样存在。我们在北京西郊的实习当中,就见到了很多这样的情况。
“首都城市现代化建设,要按照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促进人和城市、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努力开创经济繁荣、生活富庶、环境优美的城市文明发展道路……”,****北京市第九次代表大会报告给人们描绘出了一幅未来5年美好的蓝图:人均绿地面积将更多,空气将更加清新,百姓的住房将更加宽敞,道路也将越来越宽广,堵车现象越来越少……北京人居质量会变得越来越高。
市政府已经确立投资上百亿元来打造“碧水绕京城”的美景,目前,许多昔日的臭河道已变成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场所。北京还将再投入54.5亿元进行大规模的城市河道整治,2005年市区将不再有臭河过市。万泉河的变清应该是指日可待了。
北京市政府还确定了138项城市环境整治重点工作,即开展包括圆明园遗址公园搬迁腾退规划、中央电视塔周边整治规划、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周边地区环境整治规划、颐和园周边环境整治规划、明城墙遗址公园建设规划等重点地区环境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然而这种重点整治,实行起来似乎并不是那么顺利。
《北京晨报》2001年12月01日报道,“在北京大学西门外蔚秀园南墙和畅春园北墙之间,有条三四米宽的小胡同,这就是篓斗桥地区。这里挤满了私搭乱建的小平房,环境堪称脏乱差。眼下,这里成了拆迁现场,半年后,将建成一条宽阔、整洁的花园式新道路。篓斗桥地区和它南面的西苑操场路,两条小路才两三百米长,却集中了几十家小商店、六七个发廊,还有饭馆、酒吧。环境脏乱,与北大校园文化氛围极不协调。为此,北京市和海淀区两级政府与教育部和北大共同努力,筹集整治拆迁费1.3亿元。篓斗桥地区拆迁范围南到畅春园、北至蔚秀园、东临颐和园路、西至篓斗桥,涉及84户拆迁户、7198.06平方米拆迁面积和227名拆迁人口。目前,绝大多数人已经搬走了,昔日嘈 《城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实习报告范文(第4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265.html
也许对于颐和园,本应该有很多东西要说,却又不知从何说起。因为它,实在是太庞大太壮观了,而其中又蕴涵了太多的美,太丰富的思想和文化。每一个又都拥有太多的评论和赞美,我再说似乎显得多余。那么就谈一些背面的东西吧!
在颐和园的西堤上,一对中年夫妇谈到自己对绿化的一点看法。他们认为,北京——包括颐和园——的绿化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应该在追求自然的同时创造出新意,而目前的绿化则显得很刻意,千篇一律。
而
在昆明湖西岸,我们又看到了所有人都不愿看到的、让人震惊的一个镜头:一根长长的管子,向湖中排放着黑黑的污水……那一刻,我们都沉默了。这类似的一幕,我曾经在青岛的海滩上看到,然而作为湖,自净能力又是远不如海的。我不知道,在奥运会的契机下,大力推动颐和园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键时刻,那一根管子,意味着什么。急功近利,终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
三、专题分析与思考
1、关于绿化
北大校园绿化
在《校园各功能区的绿化情况分析及建议》中,有关于北大校园绿化的一些思想。
根据校园绿化的原则,宿舍区应该空气清新,环境优美、舒适,花草树木品种丰富,适用树形优美的常绿乔木、开花灌木,使宿舍区具有春、夏、秋、冬四季景色。
教学区应该采用整齐式园林手法,树木采用对植、列植或在建筑物两侧栽植绿篱,在建筑物前铺设大面积草坪,点缀美观的花灌木或栽植地被植物。忌栽飞扬花絮的树木和易引起过敏反应的植物。教学区的植物绿化存在一些问题。如三教与五四体育场相邻,中间仅有圆柏等矮小灌木及碧桃等小乔木 ,缺少噪音屏蔽带,使得教学楼内正常学习受到很大影响。理教周围主干道两侧栽种的槐树,易生虫害,影响美观,另外,理科楼群周围缺少乔木,略显单调。
行政区作为学校对外交流的窗口,园林规划布局较好。乔木种类繁多,以雪松、银杏、白皮松等树形优美的树种为主,以孤立树的形式矗立在早熟禾草坪上,宁静、庄严、肃穆,符合行政区景观要求。美中不足的是,办公楼前面的花坛花期已过,已经枯萎变黄,无人理会,与周围景观极不协调,有失观瞻,建议及时更新,以保证花色常鲜。
游憩区主要指未名湖周围园林区。本区植物种类繁多,趋于自然生境,乔木、灌木、草本自然分层,树木郁闭度高,是休闲、娱乐、学习的好地方。
总之,我们在进行新的绿化建设时,要注意从植物本身特性,植物的精神内涵与景点、建筑的搭配,实施的可行性,成本节约等方面综合考虑。
人工化的自然与完全的自然之辩
有人曾经在网上发出这样的感慨:“这几年,北京在绿化上下了不少功夫,但是感觉草坪太多了,树太少了.而且随着道路的不断新建和拓宽,以前高大的行道树很多都被砍掉了.夏天走在北京的很多大街上,都是无遮无拦的晒.对于一个城市来说,种草坪只是一时的美丽,就想女人涂的粉底一样,只能获得暂时的光鲜.而绿树才能使一个城市由内到外的滋润和美丽.所以,少来点草坪广场,多来点森林公园哪怕是小树林公园才好。” 人工化的自然与完全的自然,可以说是一个讨论了许久的问题,然而结论的得出又是那样困难。
就如同校园里一片片修建齐整的草坪,与那一丛丛自生自灭的杂草;就如同燕南园中那一株株车前草,任人踩踏而依旧旺盛;就如同那二月兰、蒲公英,不需要浇水而繁茂生长;就如同静园草坪中那让人踩踏的马边草;就如同那刚到春天就发出新绿的早熟禾;就如同未名湖小岛中的芦苇……
草坪的功用究竟是什么?是观赏?是美观?还是让人充分与自然接近?人工养护的草坪,总是显示出一分远离尘嚣的孤高与自拔,一个个旋转的喷水口让人对自然的力量产生怀疑,一台台自动化的割草机让人对人的力量产生近乎怪异的崇拜。从小就习惯了“草坪禁止入内”的告示牌的我,总是对齐整的草坪敬而远之。忽然就想起,坐在昆明湖南岸的草坪上吃午饭时,路人投来的怪异的目光。隐隐约约还听到有人鄙夷的声音:在草坪上吃饭,草坪不是要更脏么?于是就想到了过去的自己,看到别人在草坪上野餐,总是义愤填膺……然而现在的思想却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在踏入草坪时还总是有几分犹豫和不安。是的,如果人总是被隔离在自然之外,那么自然的妙处又该如何去体会?亲近自然,同时保护自然……
一路上看到了很多这样的例子。而有时自然的力量和其精密程度真是让人叹服。燕南园草坪上,十几种植物和谐地生长共存,蚯蚓的存在则为其创造了一个极其良好的生长环境。在杂草和人工种草同时存在的地方,总是杂草先于种草而绿。与自然界生命过程割裂开来的自然物总是显得异常脆弱。在柳浪庄的野地中,生长有先锋植物灰藜,作为一年生植物,它在一年中能长很高,对土壤产生很大的改良作用。3-6年之后,灰藜被其它植物取而代之,二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灌木、乔木等逐渐进行演替生长。在颐和园万寿山上,有一个古代的水土保持工程。山体上建成覆瓦状,从而加强雨水的下渗作用,减缓雨水的下流作用,这样就可以起到保水和保土的作用。充分利用自然的特性为自然服务。在万寿山上生长着自然条件下的侧柏,以及其他一些自然状态下生长很好的植物,而园林工人却想把它们全部清理掉,在山体上多种一些草。然而不耐旱的人工草势必需要更多的人工浇水,从而为喜旱的侧柏提供了一个不利的生长环境,最后必然导致不利的生态结果。试图人为改变自然的选择,必将得到违背自然的选择。
(这样的和谐与完整,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吗?这种统一的景色,不是正我们所寻找的么?)
2、关于城市环境的整治
我们有一个责任,即不仅仅是仔细考虑美的含义,而且开放我们自己去体验美并且遵循美的引导。这种人类特有的适应才能帮助我们同自然界发展一种伦理关系。
——L.K.奥斯丁
在我国许多城市社区及城乡结合部区域,由于土地利用方式及人口日益增长的压力,使得大面积裸露的土地受到长期的侵蚀和沙化,原由树林植被被轻易伐弃;水资源短缺,垃圾、废水处理系统不完善,环境污染加剧等情形在生态上个社区的健康生存发展带来长久的、潜在的危机。另一方面 ,社区中旧有的建筑街道、溪水及文化名胜等历史文化景观在社区的改建和新建中被轻易拆除、解体或毁坏。这显然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不相符合。而在北京市,这样的情况同样存在。我们在北京西郊的实习当中,就见到了很多这样的情况。
“首都城市现代化建设,要按照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促进人和城市、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努力开创经济繁荣、生活富庶、环境优美的城市文明发展道路……”,****北京市第九次代表大会报告给人们描绘出了一幅未来5年美好的蓝图:人均绿地面积将更多,空气将更加清新,百姓的住房将更加宽敞,道路也将越来越宽广,堵车现象越来越少……北京人居质量会变得越来越高。
市政府已经确立投资上百亿元来打造“碧水绕京城”的美景,目前,许多昔日的臭河道已变成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场所。北京还将再投入54.5亿元进行大规模的城市河道整治,2005年市区将不再有臭河过市。万泉河的变清应该是指日可待了。
北京市政府还确定了138项城市环境整治重点工作,即开展包括圆明园遗址公园搬迁腾退规划、中央电视塔周边整治规划、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周边地区环境整治规划、颐和园周边环境整治规划、明城墙遗址公园建设规划等重点地区环境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然而这种重点整治,实行起来似乎并不是那么顺利。
《北京晨报》2001年12月01日报道,“在北京大学西门外蔚秀园南墙和畅春园北墙之间,有条三四米宽的小胡同,这就是篓斗桥地区。这里挤满了私搭乱建的小平房,环境堪称脏乱差。眼下,这里成了拆迁现场,半年后,将建成一条宽阔、整洁的花园式新道路。篓斗桥地区和它南面的西苑操场路,两条小路才两三百米长,却集中了几十家小商店、六七个发廊,还有饭馆、酒吧。环境脏乱,与北大校园文化氛围极不协调。为此,北京市和海淀区两级政府与教育部和北大共同努力,筹集整治拆迁费1.3亿元。篓斗桥地区拆迁范围南到畅春园、北至蔚秀园、东临颐和园路、西至篓斗桥,涉及84户拆迁户、7198.06平方米拆迁面积和227名拆迁人口。目前,绝大多数人已经搬走了,昔日嘈 《城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实习报告范文(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