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流业发展与布局的特点及对策探讨
域化
我国物流业发展起步晚,物流市场管理与行业管理没有理顺,国家经贸委、交通部、铁道部等各承担了一部分物流业管理职能,各部门的权力职能交叉重叠;从各地区看,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物流业发展严重受阻,致使物流业发展呈现出明显部门化、区域化特点;工业、商业、物资、交通等行业各自为政,都在上项目、抢市场,相互协调性差,造成了物流资源的很大浪费。
我国物流业的布局特征分析
我国物流业格局的形成
我国物流业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我国在东部地区已经形成了以沿海大城市群为中心的4大区域性物流圈格局:①以北京、天津、沈阳、大连和青岛为中心的环渤海物流圈;②以上海、南京、杭州和宁波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物流圈;③以厦门和福州为中心的环台湾海峡物流圈;④以广州和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物流圈(图版2中图2)。这4大物流圈以滚动式、递进式的扇面辐射,带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发展,这种辐射功能包含着巨大的物流辐射和集散功能,以激活和融通全国范围的物流、人流、信息流。4大物流圈的形成使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呈现出“区域引力场”的现象,周围地区包括中西部地区都处于物流圈的引力场的吸引范围内。同时部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已经成为区域性物流产业发展中心,而且全国范围内以基本交通运输于线为基础形成若干物流通道,使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点——轴——面系统已略呈雏形。
东中西部物流业发展的不平衡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历史上经济发达且改革开放较早,经济发展快,基础设施完善,物流需求比较旺盛,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和机会较多,物流发展水平高,短时间内能实现物流现代化;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水平、区位条件、历史因素、国家经济政策等原因,物流业发展水平低,发展物流业的难度较大,使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出现物流业发展的东、中、西差异,1999年东部地区物流产值高达3140.59亿元,而中部和西部地区仅各为1401.23亿元和476.81亿元,东中西部之间差距很大。这种不平衡性减少了商品流通的相对规模,给东中西部地区物流业的合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在中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在内陆腹地以大城市为中心;以交通运输线为纽带形成物流节点,为以后的物流业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从时间角度看,东中西三大地带的物流业产值从1984年开始一直呈上升趋势,1992年之前三大地带的物流产值增加比较平缓,增加速度较小,从1992年开始三大地带的物流产值增加速度加快,呈直线上升趋势。1984年东部地区物流产值为243.44亿兀,中部地区为160.11亿元,西部地区为60.36亿元,比例结构为52:35:13,1992年东部地区物流产值为765.55亿元,中部地区为167.07亿元,西部地区为371.64亿元,比例结构为48:23:29,其中中部地区落后于西部地区,到1999年,东部地区物流产值为3936.02亿元,中部地区为1774.4亿元,西部地区为682.5亿元,比例结构为61:28:11(图4),差距越来越大。东部地区物流产值增加尤为明显,中部地区增加也较快,都远远高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物流产值增加缓慢,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政策有关,从1978年开始我国的经济开放政策一直倾向在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的经济投资环境较差,经济发展优惠条件少,我国的经济发展政策为东部地区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活力。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27345.html
我国物流业发展起步晚,物流市场管理与行业管理没有理顺,国家经贸委、交通部、铁道部等各承担了一部分物流业管理职能,各部门的权力职能交叉重叠;从各地区看,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物流业发展严重受阻,致使物流业发展呈现出明显部门化、区域化特点;工业、商业、物资、交通等行业各自为政,都在上项目、抢市场,相互协调性差,造成了物流资源的很大浪费。
我国物流业的布局特征分析
我国物流业格局的形成
我国物流业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我国在东部地区已经形成了以沿海大城市群为中心的4大区域性物流圈格局:①以北京、天津、沈阳、大连和青岛为中心的环渤海物流圈;②以上海、南京、杭州和宁波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物流圈;③以厦门和福州为中心的环台湾海峡物流圈;④以广州和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物流圈(图版2中图2)。这4大物流圈以滚动式、递进式的扇面辐射,带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发展,这种辐射功能包含着巨大的物流辐射和集散功能,以激活和融通全国范围的物流、人流、信息流。4大物流圈的形成使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呈现出“区域引力场”的现象,周围地区包括中西部地区都处于物流圈的引力场的吸引范围内。同时部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已经成为区域性物流产业发展中心,而且全国范围内以基本交通运输于线为基础形成若干物流通道,使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点——轴——面系统已略呈雏形。
东中西部物流业发展的不平衡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历史上经济发达且改革开放较早,经济发展快,基础设施完善,物流需求比较旺盛,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和机会较多,物流发展水平高,短时间内能实现物流现代化;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水平、区位条件、历史因素、国家经济政策等原因,物流业发展水平低,发展物流业的难度较大,使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出现物流业发展的东、中、西差异,1999年东部地区物流产值高达3140.59亿元,而中部和西部地区仅各为1401.23亿元和476.81亿元,东中西部之间差距很大。这种不平衡性减少了商品流通的相对规模,给东中西部地区物流业的合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在中西部地区物流业发展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在内陆腹地以大城市为中心;以交通运输线为纽带形成物流节点,为以后的物流业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从时间角度看,东中西三大地带的物流业产值从1984年开始一直呈上升趋势,1992年之前三大地带的物流产值增加比较平缓,增加速度较小,从1992年开始三大地带的物流产值增加速度加快,呈直线上升趋势。1984年东部地区物流产值为243.44亿兀,中部地区为160.11亿元,西部地区为60.36亿元,比例结构为52:35:13,1992年东部地区物流产值为765.55亿元,中部地区为167.07亿元,西部地区为371.64亿元,比例结构为48:23:29,其中中部地区落后于西部地区,到1999年,东部地区物流产值为3936.02亿元,中部地区为1774.4亿元,西部地区为682.5亿元,比例结构为61:28:11(图4),差距越来越大。东部地区物流产值增加尤为明显,中部地区增加也较快,都远远高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物流产值增加缓慢,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政策有关,从1978年开始我国的经济开放政策一直倾向在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的经济投资环境较差,经济发展优惠条件少,我国的经济发展政策为东部地区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活力。
《我国物流业发展与布局的特点及对策探讨(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