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语文论文 >> 正文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策略


渐悟出了一些规律。我认为,要大面积地提高效率,不能仅满足于教学方法这一微观层次的革新与研讨,否则会走回头路;而应该着眼于教学策略这一宏观层次的研究,因为策略才是根本性的教育规律,它能引领我们“以不变应万变”。怎样回答“为何教”?从教学法的角度说,可以有无数个答案,而且不易操作;但是,教学策略是有限的,可操作的。我以为,制定教学目标可以采取以下的策略——

    定篇的教学,重在精神文化,追求感悟的“独到”。朱自清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④既然“定篇”是大纲(课程标准)规定的经典篇目,就理所当然地承载着《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所规定的“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情操,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的教学目标与任务。因此,研读“定篇”的核心任务是鉴赏与吸纳经典作品中永恒的思想与艺术价值。有效的做法一般是在教师带领下,先独立研读,然后展开与作者、编者、教者和其他读者的多重对话,其中研究专家的权威观点最值得重视,最后形成自己的感受而最终积淀为学生“精神的底子”。应该强调的是,学生的理解一般是很难达到专家们的高度;但是,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总是习惯性给学生“灌”结论。其实,从我们自己读书的经历来看,即使有“高人”指点,一部(篇)经典作品读后所留下的仅仅是发自自己内心最深处的那一点“火花”——“火花”越独特,就越耀眼,越长久!因此,定篇教学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学生“态度”的转变上。

例如,我校郭惠宇老师参加第三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语文课堂教学大赛时教学的是《一碗阳春面》,荣获高中组一等奖第一名。以鉴赏小说的情节为突破口,在让学生课前预习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着重从母子三人四次去北海亭面馆吃面的时间、碗数、衣着、行动、语言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心理和前后不同的变化,当母子三人终于战胜厄运迎来新的生活以后,郭老师又及时地对母子三人的品质作出归纳,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人文氛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受到了熏陶。用活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母子三人以人格魅力震撼了北海亭面馆的老板夫妇以及其他慕名而来的吃面者,而郭老师则以灵动的教学之美博得了学生的心,激起了学生内心情感的波澜,师生之间的情感得到共鸣。

    例文的教学,重在语文知识,追求理解的“透彻”。 这里所说的“语文知识”,指的就是王荣生先生诠释的“教学大纲事先指定”的“生动显现的关于诗文和诗文读写的知识”,大致对应于上述图表中的“陈述性知识”和“言语信息”。它们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力争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精当科学的练习,帮助学生准确清楚地理解这些知识。一些语文教育大家总是具有超前的战略眼光的。十几年前,张富先生执教的《松鼠》,就是一个范例!他将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为“通过细致观察抓住事物的特点”“用拟人的方法说明事物”“先总写,后分写”。很显然,没有哪一条不涉及说明文的常识。如果结合板书内容,就更能感受到张富老师处理这篇例文时强调知识教学的鲜明特点。⑤这使我联想到,平时我们总是责怪学生,学习了十几年的“比喻”,到了高三还是一知半解,导致做题时经常出错。实际上,我们自己应该反思:我们在高中阶段为什么不把比喻的知识一次性讲清讲透?

    样本的教学,重在学习方法,追求掌握的“熟练”。按照王荣生先生的界定:“样本”与“例文”均属“学件”,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教学的作用不同:后者侧重于知识的学习,前者则着眼于方法的操练。因此,样本教学的最终结果是让学生运用“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即掌握“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样本教学的任务是繁重的,因为相对于传授知识,训练方法属于更高层次的范畴,教师在课堂上发挥的空间更大。在第六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上,我校盛庆丰老师执教的《巴尔扎克葬词》凭借扎实的功底、先进的理念、精心的设计和精彩的互动而一举夺魁。在展示罗丹的雕塑《巴尔扎克》课件后,盛先生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所有给巴尔扎克的称谓词,并请学生挑一个最合适的称谓给巴尔扎克,且说明理由。学生汇报之后,教师再请学生们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或改编、自创一句话作为献给巴尔扎克的赞词。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回答:“巴尔扎克是一座令人们思考活着的真人的人生坐标”,“巴尔扎克是一个比武力统治者更伟大的精神统治者”……这时,教师给出了自己的两句赞词:“你是承受苦难、净化灵魂的大丈夫。”“你走了,人间喜剧依旧没有落幕。”整节课预设科学合理,体现了主导性,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生成鲜活,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十分注重学法的引领,征服了所有的评委。

    用件的教学,重在语文能力,追求运用的“恰当”。 用件的教学,其直接目的是让学生获知文章所讲的事物。它本身不是教学内容,只是通过“用选文教”,在了解文章内容后,最终形成一种相关的能力罢了。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曹勇军先生执教的《个人与集体》,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优秀的标本。他在第一课时让学生先分析段落层次,画出结构提纲,然后要学生用自己的话概述文中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最后补充王小波《个人尊严》,要求学生课后概括文中的基本观点;在第二课时,先从写作年代、写作对象、写作目的和侧重面这四方面来讨论两文的观点,然后达成共识,最后提出思考讨论题:“你认为当今社会个人与集体应该是什么关系?”学生发言后,留下作业《个人与集体新说》。(见北京《语文建设》,2002年第4期)这里,曹老师只是把《个人与集体》当作“引起议题文”来处理,教学重心不在文章本身,而是在让学生明白文章所阐述的道理后,指导他们用自己的话重新论述这一话题。因此,实际上训练的是学生筛选议论文关键信息的能力和用口语、书面语对同一话题再作创造性论述的表达能力。由此可见,用件教学的结果涉及多种知识与技能,我们绝对不能忽视。

那么,确定了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怎样做才能确保其实现呢?早在20世纪20年代,陈启天就提出了“因文而异”的程序教学法,这无疑是开创性的,也是科学的;但是,近一个世纪以来,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策略》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29386.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语文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