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工作体会 >> 正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一名乡镇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


之径。农村的路况十分恶劣,农民的要求极其迫切。解决农村行路难的问题,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加大财政投入,加快村村通的实施进程,并且此政策应该相对稳定,而不是昙花一现,朝令夕改。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讲究实用。③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参与改善交通条件,引导农民将富余的劳动力转移到公益事业建设上来。④加强专项资金的管理,用最少的钱修更多的路,转换资金转移机制,杜绝国家扶持资金的流失和浪费,减少国家投入成本。
  4、一盏明灯。农村用电问题已经得到改善,农网改造工程实施以来不断地进行农村电网建设,但是很不完善和彻底,农村的电价仍然在很多地方居高不下,电力故障排除迟缓不力,农村电管员队伍建设滞后,人员流失严重,服务不到位,农网改造债务沉重,农民们仍有许多怨气和不满。给农村农民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要在电网、电价、电管员、电力服务这四个方面下功夫。
  5、一口净水。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实施多年了,农民吃水难,吃脏水的事实仍然很严重。特别是偏远高寒山区的农民。怎么让农民吃上一口净水?①因地制宜,设计方案,各地情况差异很大,必须根据实际解决问题。②重点扶持,帮助建设。农民科学引水、蓄水、用水意识差,许多山区农民苦干、蛮干、盲干,挖了很多井,仍然吃不到洁净充足的水,在用资金分类重点扶持的情况下,必须要有技术指导,帮助农民建造好能提供满足生活之需的各种饮水设施。③人畜引水要同时规划。④对有条件的群居的农村,饮水工程应和环境保护同时并举,既要有引水网络,还要有排污渠道。⑤对特异地区的水质水况进行跟踪监测,杜绝因水源水质引发的地方性群发性疾病发生。
  6、一个小银行。在农村建立一个借贷自由方便,能及时帮助农民解决日常急用所需的小银行极其紧迫和重要。这个“小银行”可以是真正的银行,也可以是信用社或者基金会,甚至可以是农民或农民组织自发自主产生的操作规范的信贷团体。这些能有效地解决国家权威金融机构从农村退出后,商业金融又不能进入,但农民又有各种贷款之需的现实问题。农民的贷款需求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解决意外急难之需,例如生病、受伤等等。二是生产性投入。三学生学费。农民在自身经济能力极弱的情况下,既不能让生产链条断裂,更不能让生命的链条断裂,尤其是不能让下一代受教育的希望破灭,所以,借贷就成为广大农村极为普遍的常见的行为。但是,由于实用便利的小银行没有或者即使有但实质上其作为也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急需,所以,农村的民间借贷、高利贷、地下钱庄等等现象十分严重。农村的经济秩序已经和正在被严重打乱。建立“小银行”,必须实实在在为农民服务,在维持金融自身运转规律的前提下,一切从农民利益出发,解农民之所急,应农民之所需,并且要坚信农民和培养农民的信贷信誉。
  7、一个小市场。农村地域辽阔,人口相对散居,密集度不高,除了小集镇人口相对集中外,绝大多数农村农民的采购和出售都比较分散。一个适应当地地理环境和人聚习惯及地方风俗的小市场,既有农民日常生活用品销售又能进行农产品交易,由此来连接整个社会的物流大网络,农民也通过它进入消费大世界和市场大动脉。这种市场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已铺天盖地地涌向了农村,现在已经出现了“百价争营”的局面,但是很不规范,交易信誉度不高,假冒伪劣产品泛滥成灾,有些物品甚至直接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对农民家门口的为农民提供了便捷的小市场,重点在于由工商等职能部门进行规范管理,引导经营者以诚信和质量服务农民,其中特别是农资经销,要重点管理。
  8、一个好环境。这里的环境指自然的和社会的。自然环境要优美,尽显田园风光。要教育农村群众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节约资源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要合理开发利用山区现有资源,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社会环境要和谐稳定,让生活在这里的人安居乐业。两方面美好环境的创造,都需要两者的共同努力:政府的引导和农民的自觉。政府的引导将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而农民的自觉也非一日而成,先要对农民进行环境建设的教育。物质的、外在的环境美化了,人的素质就会成为社会环境好坏的决定性因素,所以要致力于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村民自治是改善农村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有效途径。
  9、一个好政策。农村税费改革以来,惠农政策不断惠及亿万农民。惠农政策的关键不在于多,而在于能真正惠农。关键不在于政策,而在于落实。县乡两级应是各种惠农政策的忠实执行者,国家应象抓税改那样严肃各种惠农政策的执行。对于拒绝执行者应施以重罚,对于已经减免的涉农收费应该警惕其卷土重来。对于农民这个弱势群体,只有国家和政府的强有力措施才能保障其政策利益。
  1*、一个好组织。农村现有的村委会是所有组织中最有权威的组织,其作用也具有权威性。但是仅有村委会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有更多的各类农民组织产生并发展成熟。要有人为农民办事、引导组织农民办自己的事,让农民有靠山、有依托、有归属感,让一盘散沙、自由散漫的农民有一种组织形式来凝聚、来号召,要让农民有与政府、市场、某些社会团体谈判对话的实力和方式,彻底改变目前农民无组织的自由主义状态。不论是哪类组织其最高宗旨都必须竭诚为农民服务,这些组织活跃起来了,必定会为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为农民自己办更多的好事实事,农村的面貌也会较快地有更大的改观。
  新农村建设在抓好硬件建设的同时,还要抓好软件建设。软件建设的重点是要抓好农村群众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供智力支撑和精神力量;抓好文明村、文明户等各类文明创建活动,破除封建迷信,反对铺张浪费,开展“法律进万家”、“婚育新风进万家”、“农村红白喜事树新风”等活动,丰富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树立健康、文明、节俭、勤劳的社会风气。
  三、建设新农村的措施,必须具体而实际
  (一)宏观调控、政府统筹,县乡指导、农民参与
  新农村建设是科学发展观、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在农村找到的工作切入点和新支点,必须由国家宏观调控,政府用政策来统筹安排,这是大政方针上对农村的高度重视和倾斜,必须自上而下地有序进行。建设新农村就是要将广大农村与城市、工业纳入相同重要的地位考虑其发展,就是让农民与其他社会阶层的人一样享受国民待遇,享受国家所提供的各种社会保障,就是让农民能象城镇人那样分享应有的多类公共设施、公共福利和公共服务;就是文化、教育、卫生方面拥有公平同等的待遇;就是要将农村亟待解决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由国家从政策和财力予以倾斜和重点支持尽快得以解决。例如农村因税费时代向上缴纳税费和公共设施建设遗留下的巨额村级债务,吃水难、用电难、行路难等问题,必须由中央和地方人民政府拿出具体而切实可行的政策,从整体上把握和调控,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地政治环境,打好政策基础。在政府统筹里,用充足的财力支持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农村今天的凋敝和衰退,正是农村财力严重匮乏的结果。新农村建设的每一项工程、每一个环节的实施都要大量的钱财作基础,否则就是空谈。这钱财的来源必须以国家资本为主,地方和农民资本为辅来筹集。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施应由县乡指导,这种具体的指导能让新农村建设有序进行,少走弯路,减少浪费,事半功倍。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民积极主动参与才会使新农村建设更具生机和活力,更有成效。
  (二)整体规划、全面推进,先急后缓、循序渐进
  新农村建设不是盖几栋新房子,建几个新村庄,应该是全方位的“新”,全方位的建设。外在的物质的要建设得新美,内在的精神的更要建设高尚,两个文明的建设必须齐头并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中央提出的十分全面的目标。但在重建的内容很多,人力、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必须有所侧重,有先后、有急缓。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基础设施必须尽快建设,更高层次建设可以稍缓。
  (三)支农惠农、打破霸权,发展农业、致富农民
  随着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实施,国家更多的建设资金投向农村,据说2006年有近****亿。这些支农惠农政策和资金能不能有效地转移到农村和农民手中去,必须打破三个霸权:决策霸权、行业霸权和渠道霸权。决策霸权就是决策者“手把文书口称敕”,政策怎么落实,钱怎么用一言堂,不讲民主决策和实事求是。行业霸权就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政策只要出自哪个行业哪个部门,这些行业和部门就先抢占利益制高点。渠道霸权就是资金流转下移的过程中,实行“跑冒滴漏”的手法,让宝贵的新农村建设资金大量流失和改变用途。当所有的新农村建设政策和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向农村时,终极效果应是发展农业、致富农民。我们认为所有的新农村建设措施都是为了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降低农民的生活成本,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但带来的将是农民和农村整个经济状况的好转。因为随着他们生活成本的减少,如农家子弟享受了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农民享受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就会节省很多开支,节省下来的钱,就会转化成一家一户的生产性的资金,投入再生产再发展,农业生产的断链和投入不足的状况就会大大改变,在此基础上再很好地扶持和引导农民大力发展产业,建立活跃的农村农产品市场,则农业发展,农民致富,指日可待!
  
一名乡镇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
  农村,是农民们的生存家园,也是乡镇干部们赖以存在的精神家园。当我们乡镇人一辈又一辈,一年又一年,在广阔的农村贡献青春年华时,农村的繁荣和发展也就成了我们的梦想和期待。我们和农民一样渴望着脚下的这片土地热起来、美起来、靓起来。
  一、农村,我们永远的家园
  曾经有很长的一些时间,在三农问题上,没有更多的人提起和关注新农村建设,人们把眼光和话题均放在了三农之外;曾经有一些响亮的声音,反复倡导只有把农民从农村和土地上彻底地转移出去了,三农矛盾和国家发展的一切难题才迎刃而解;曾经有一种更极端的理论,“要想富裕农民,必失消灭农民”。作为与农民血肉相联、与三农息息相关,长年累月奋斗在农村一线的乡镇干部,我们对这些理论和观点曾深深地困惑、忧虑和不敢苟同。用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来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在我们眼里是过于理想化的论断,相对于国情和现实是过于高远和虚幻。九亿农民脱离了生生不息的土地,他们怎样生存?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的程度达到了能承担九亿农民的生存保障吗?看看今天正在飞速发展的工业,令人目不暇接的市场和花团锦簇的城市给农民提供了些什么?!又能更多地提供什么?!连每月***-***元的低得可怜的工资都无法保证按时兑付,还谈其它?!看看我们的民工们的工棚和吃的粗食,以及讨要工资的艰辛,那些大力提倡用转移农民、消灭农村来改变国家的面貌,振兴国民经济、建立和谐社会的人就应该噤口!
  (一)农村,有农民永远脱离不了的生存要素。
  农民这个庞大的群体能够生存,依赖的是广阔的农村。那里有他们永远脱离和舍弃不了的生存要素。我曾经把这些要素归纳为维持农民生存的六大基地:粮食基地即土地,虽然少,却能维持温饱;房屋基地即农舍,质量虽然参差不齐,但面积却绝对宽敞够用,这远超过城镇居民的平均水平;园田基地即菜园,每日必须的蔬菜供应所在,在那些偏僻不发达的山区农村,没有市场和蔬菜交易,农民不出钱就能吃上各类时令蔬菜;燃料基地即山林,这是农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燃料来源地和少量的经济收入补充基地,很多山地农民靠山林树木创收,种植木耳、香菇等也能维持全年的现金支出;人情基地即村庄,当国家和社会机制没有给农民任何生活、生存保障的情况下,村庄里那种普通而又独特的不同于城市、社区的人情交往圈和交往方式将解决农民一切急难困苦、生老病死的重大问题。正是这六大基地保障了农民世世代代,生生不息。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一名乡镇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2942.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工作体会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