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语文论文 >> 正文

积极语用:教学内容和实施途径——一次关于语文教育的专题研讨


:你们有没有统一的教科书?
  
  罗马克:没有。每个学校都可以选择自己的教科书。每个教师也可以选择自己的教科书。除了教科书以外,我们还大量采用课外阅读、教学录像、教学电影、课外活动等教学手段和方式。
  
  潘涌教授:世界各国,除了中国,都没有这种情况:举国上下、城市农村、大江南北、东部西部全部都是用一本教科书(现在虽有多个版本,但其编排体例、入选文本皆大同小异,实为一个版本),而且是一个进度、一种教法、一种评价,这是典型的本本主义——一本教科书统治课堂。
  
  罗马克:我觉得最大的区别就是我们国家小学和初中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
  
  潘涌教授:是为了掌握母语而学习。所以大家要清楚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外之间母语教育的最大区别:就教科书而言,我们是本本主义,把教科书当做圣经一样,同一进度、同一内容、同一考试、同一评价。教师自己的自由空间没有了,或者说非常有限。而他们意大利没有统一的教科书,他们可以自己选,这样每个教学主体发挥的空间比较大,能够使自己的主体精神、创造精神释放出来。
  
  吴本乾:刚才听了几个同学的发言,感触良多。我觉得我们没必要对教科书这么悲观失望。因为经过八次课改,教科书的编写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首先,教科书越来越远离意识形态的钳制,向“绿色生态”方向发展。比如我小时候学的一些“红色经典”课文现在已经删除了,而增加了一些洋溢时代气息的新文本。其次,就是版本多元化。据我所知,现在起码有八个版本,比如人教版、苏教版、粤教版、鲁教版等等。教师选择的余地变得越来越宽,教师的自由度也越来越大了。
  
  潘涌教授:大家注意,他提出了一些乐观的评价。但在中国,教科书不是由教师自己选择的。
  
  吴本乾:一种合理的语文教育取决于多种因素,教科书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是评价系统。任何一种教学,都应该有评价方式。只要评价方式足够科学,也是可以接受的。只不过为了考而考,为了考得更好而教的话,这样可能是一个导向性的错误。此外,任何一本教科书都不可能尽善尽美,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取决于教师。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比如对于同样一个文本,不同的教师进行教学,他们思考的角度、教学的过程和想要达成的目标都不太一样。这对教师的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就我来看,现在的语文教育比以前有了不少的进步。可能我们太着急了,太希望语文教育变好了。不过,有了这些批判反思后,相信语文教育会有更好的发展。
  
  潘涌教授:吴本乾同学用他的经验告诉大家,教科书在改进。而且时间越长体会越深。以前只有一本,就是国定本。现在是一纲多本,国家有一个课标,然后由各个出版社及相关机构通过申报_+立项的形式而编撰教科书。教材开发市场也在放宽、在开放。
  
  从四位同学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得到启发。第一,从总体上说,我们的教科书还拘泥于本本主义。以前是国定,现在是省定。然而,比本本更可怕的是教参。本来每个教师对课文对教科书的使用、进度、取舍、精华的提炼等等有一定的周旋的余地、弹性的空间。但是现在还有教学参考书,还有教研系统的规范化指导、监管,导致教师个体在使用教科书的时候,他的个人发挥、个人创造的空间非常有限。所以,走进语文课堂,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在教学的内容、形式、进度上都几乎是大同小异,快了要等,慢了要赶。而意大利没有统一的教本,就谈不上你等我、我等你。包括香港也是这样,采用资源包,教科书都是选择使用。社区不一样、学校不一样、班级不一样、教师自己不一样,他们的课堂教学就是不一样、不雷同,甚至千差万别、个性灿烂。选择空间很大。
  
  “教参+教科书”导致教师个体创造空间极其有限,尤其是很多老教师,他们不愿意备课,甚至很多教师认为最好一本教科书教终身,教三十年、五十年。他们存在着一种懒汉思想,其实这背后隐藏着一种培养懒汉的旧观念:教师是在执行课程指令,教师知道了课程指令后再也不愿动脑筋想办法走自己的教学之路。这是在指令型课程范式中,语文教师养成的一种教学惰性。由此生发开去,我现在开始怀疑:如果像国外那样采用资源包,教师能不能胜任,有没有与之相称的语用素养。
  
  积极语用教育观主张:语文教师不仅要用活教科书、开发课程资源,而且,教师本身是一本“活”的教科书,语文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语用榜样,教师今日语用之修炼就是学生明日语用之造化。
  
  二、母语课堂教学
  
  潘涌教授:跟教科书密切相关的,是课堂的教学。中国的语文教师课堂上到底是怎么教的,这种教法能不能使学生热爱母语,能不能使他们养成优质的母语语用能力,这是要考虑的。
  
  吴本乾: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用一种量化的方式去衡量。但语文学科不是一个特别适合量化的学科。如果每一节课都去量化,每个细节都量化,不适合人文学科的评价。
  
  倪丽霞:带了三年初中,我自己有一套比较固定的模式,就是分基础性知识与课外知识的拓展。学基础知识时,我不讲生字词,而是在课前五分钟就直接听写。给学生压力,让他们自己去记。教学方法上,吸引学生的兴趣是很重要的。老教师授课偏向于口口相传,而我会采用多媒体、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尽量会让学生觉得有新意,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
  
  潘涌教授:关于语文教学该怎么教,我心中有一个设想。因为我明白语文教学真正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尤其是表达能力。刚才丽霞同学讲的,注重基础知识、强制性记忆,拓展课外阅读、突破课文“以本为本”的小圈子。前者属于输入性,后者属于输出性。
  
  钟方圆:关于课堂教学,因为我是新教师,所以更多地参考教学用书。我们教师手头都有一本《教学参考》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通常有两个教案,我一般会拿来参考。因为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这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以及要落实的知识点。然后再去网上找一些优秀的教案,相互参考、整合一下。
  
  据我了解,一般会有两种语文教师:一种追求知识上的标准、知识上的统一规范:一种注重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及人生、价值观方面的引导。如果问我们喜欢哪一种老师,答案肯定是后者。但是,从应试的功利立场来看,前者更好。因为前者比较注重应试知识的规范。这是两种教学方法最大的区别。
  
  潘涌教授:你觉得现在在语文教学方面,教师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钟方圆

《积极语用:教学内容和实施途径——一次关于语文教育的专题研讨(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29455.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语文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