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语用:教学内容和实施途径——一次关于语文教育的专题研讨
风景一样,欣赏他所勾勒的这个人物故事。读了以后,请学生谈谈各自对小说中的主角奥楚蔑洛夫的情感评价。(说明:盲人摸象、各有所得——只要你不预设结论,不给学生明确的提示,每个人肯定会有自己的体验与评价)即会出现刚才这种说法: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去蔑视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丑恶形象,用嘲笑的心态去刻画奥楚蔑洛夫这条沙皇高层统治者的走狗:但也有可能出现另外的甚至相反的阅读体验——比如有同学会觉得这个奥楚蔑洛夫警官很可怜。因为老百姓可以讲真话,而这个警官却要当着老百姓的面,压抑自己的正常人性,不断否定自己、撕裂自己的人格。与其说作者是在展示一个小警官丑陋阴暗的一面,还不如说以悲悯的眼光在审视小公务员的悲剧命运!这是一个初读令人喷饭、深思催人沉重的悲剧人物。最后,作家引导我们的目光掠过奥楚蔑洛夫的表象去探究悲剧后面深层次的制度原因——引发对沙皇专制制度的质疑和批判。相比之下,传统嘲笑性阅读教学,无疑是受庸俗社会学思想影响而显得肤浅。
也许学生的语言不会这么丰富,但是他会用这种值得同情的倾向性话语表现出来。这使我们对小说文本的解读洞开了另一扇思想之窗。这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前者引导学生走向思维的死胡同,后者在教学论上具有革命性的意义——那就是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开放世界。母语教育千教万教,是教会人自己能够独立思考、独立表达。这个就叫做思维留白。从思维的留白引导学生走向思维的开放,从而养成自主选择、独立判断的能力。如果长期坚持这种教学,那么两种不同课堂走出来的学生,将是两种迥然不同的人格模型。大家设想一下,会出现哪两种人?
钟方圆:前者是一味接受、丧失自我的人:后者是顶天立地、独立思考的现代公民。
郑朵朵:前者我们不能说他没有思考,他是“被思考”!可能他自己也没有觉察到,他是在教师的诱骗下去“被思考”——匍匐在教师预设的思路上,亦步亦趋跌人美丽的思维陷阱。而后者,可能会成为一个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人。这种人格素养恰恰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备的。
潘涌教授: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上过一堂课——《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个故事讲的是邱少云为了不暴露部队潜伏、纹丝不动、被活活烧死的英雄故事。课上,窦桂梅老师没有限制在预设的教学框架内,她提供了充分的空间让学生们自主提问。于是,课堂上炸开了锅。一个学生问:“老师,邱少云在烈火当中烧了这么长时间,他身上的枪弹怎么不爆炸呢?”又一个学生问:“老师,练习题让我们回答‘邱少云牺牲的时候想了些什么’,但他牺牲之前什么都不能想了,他已经昏死过去了啊!”后面的学生又问:“老师,邱少云不可以动,那么,他的战友为什么好动啊?课文描写道:‘我转过头去一看’,‘我’动不同样暴露了潜伏部队吗?”最后,学生又问了:“老师,总攻的时间到了,漫山遍野的战士怒吼着‘为邱少云烈士报仇!’他们怎么都知道邱少云被烧死了呢?难道相互之间可以传递信息吗?”——如此等等,这样的课堂简直是炸开的锅。当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被释放出来以后,这个文本就变得破绽百出、经不起敲打。那么,这堂课是不是凶为没有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达成既定的学习目标而就彻底失败了?
钟方圆:我觉得也不算。关键是怎么看待课堂学习的所谓目标。如果目标定位在学生必须被动接受思想教育,那么自然失败了;反之,则不一定。
郑朵朵:这堂课虽然没有体会邱少云伟大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没有领会课文中“坚如磐石”等等精彩的语言,从思想主题到语言亮点都没有落实,似乎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我要说,这堂课空前成功了——文本被质疑了、被解构了,学生的思想获得了充分解放。在这个解构文本的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被激活了、被唤醒了,他(她)懂得可以用一种怀疑的眼光去看待课文——而这种怀疑意识、问题意识,恰恰是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最宝贵的精神要素!所以,这堂课不是失败了而是成功了——完全成功了。
学生:同意。(热烈掌声)
郑朵朵:这里,其实蕴涵着潘老师经常说的一个理念。教育到底是致力于培养独立思想、自主表达的人,还是通过思想灌输和知识传授来铸就执行指令的教育产品,前者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后者的所谓教学任务——教学任务理当服务于教育价值目标!(再次热烈掌声)
潘涌教授:好!请永远记住:成功的课就是解放学习者的思想力和表达力!所谓积极语用的教育观,朴素地说,就是开放思维空间、释放思维活力,并且在此基础上养成未来公民独立表达、自主评论并迸射个性魅力的那种高度自觉的意识、能力和习惯。在这种教育观下培养出来的人,就是英语语用中的单数第一人称“I”:无论是句首、句中或句尾总是大写着,上面一横象征浩瀚天空,下面一横表征广袤大地,中间一竖——是顶天立地的“人”啊,每一个智慧的个体,总是在阳光下思考着,在大地上行走着,在穿越时间的艰难中不懈地表达着!(全体同学起立,情不自禁地长时间热烈掌声)
课后评论:
此次研讨课主要围绕如何实施“积极语用”这个话题展开。大家从现有语文教科书使用、课堂教学方法两个方面来具体考量。针对当前教科书中心主义(本本主义)的现状,我们呼吁语文教师不能拘泥于一本教科书,应积极主动跟随全球化时代进程,适度开发母语课程资源;尤其要提升教师自己的语用素养。潘涌教授提出的“教师是‘活’的教科书”、“教师要成为学生积极语用的榜样”、“教师今日语用之修炼就是学生明日语用之造化”等新的教学命题,正是针对这一点而言的。针对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化的现状,我们倡导“小班化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我表达、我自信、我快乐、我成功;而潘涌教授提出的“时间留白”、“思维留白”等教学艺术,为我们更好地落实“积极语用教学观”找到了可行的实施途径。
母语是思维与表达的载体。在全球多元文化博弈的时代背景下,母语教育承担着蓄养母语文化创造力的重要使命,远而言之,它必然成为文化强国战略的基础性工程。因此,母语教育的目标必须从言语接受走向言语表达,进而从言语表达走向言语表现和言语创造。当前,如何唤醒学生的表达意识、养成其表达能力和习惯,就是母语教育十分紧迫的突围路径——舍此,别无 《积极语用:教学内容和实施途径——一次关于语文教育的专题研讨(第4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29455.html
也许学生的语言不会这么丰富,但是他会用这种值得同情的倾向性话语表现出来。这使我们对小说文本的解读洞开了另一扇思想之窗。这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前者引导学生走向思维的死胡同,后者在教学论上具有革命性的意义——那就是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开放世界。母语教育千教万教,是教会人自己能够独立思考、独立表达。这个就叫做思维留白。从思维的留白引导学生走向思维的开放,从而养成自主选择、独立判断的能力。如果长期坚持这种教学,那么两种不同课堂走出来的学生,将是两种迥然不同的人格模型。大家设想一下,会出现哪两种人?
钟方圆:前者是一味接受、丧失自我的人:后者是顶天立地、独立思考的现代公民。
郑朵朵:前者我们不能说他没有思考,他是“被思考”!可能他自己也没有觉察到,他是在教师的诱骗下去“被思考”——匍匐在教师预设的思路上,亦步亦趋跌人美丽的思维陷阱。而后者,可能会成为一个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人。这种人格素养恰恰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备的。
潘涌教授: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上过一堂课——《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个故事讲的是邱少云为了不暴露部队潜伏、纹丝不动、被活活烧死的英雄故事。课上,窦桂梅老师没有限制在预设的教学框架内,她提供了充分的空间让学生们自主提问。于是,课堂上炸开了锅。一个学生问:“老师,邱少云在烈火当中烧了这么长时间,他身上的枪弹怎么不爆炸呢?”又一个学生问:“老师,练习题让我们回答‘邱少云牺牲的时候想了些什么’,但他牺牲之前什么都不能想了,他已经昏死过去了啊!”后面的学生又问:“老师,邱少云不可以动,那么,他的战友为什么好动啊?课文描写道:‘我转过头去一看’,‘我’动不同样暴露了潜伏部队吗?”最后,学生又问了:“老师,总攻的时间到了,漫山遍野的战士怒吼着‘为邱少云烈士报仇!’他们怎么都知道邱少云被烧死了呢?难道相互之间可以传递信息吗?”——如此等等,这样的课堂简直是炸开的锅。当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被释放出来以后,这个文本就变得破绽百出、经不起敲打。那么,这堂课是不是凶为没有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达成既定的学习目标而就彻底失败了?
钟方圆:我觉得也不算。关键是怎么看待课堂学习的所谓目标。如果目标定位在学生必须被动接受思想教育,那么自然失败了;反之,则不一定。
郑朵朵:这堂课虽然没有体会邱少云伟大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没有领会课文中“坚如磐石”等等精彩的语言,从思想主题到语言亮点都没有落实,似乎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我要说,这堂课空前成功了——文本被质疑了、被解构了,学生的思想获得了充分解放。在这个解构文本的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被激活了、被唤醒了,他(她)懂得可以用一种怀疑的眼光去看待课文——而这种怀疑意识、问题意识,恰恰是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最宝贵的精神要素!所以,这堂课不是失败了而是成功了——完全成功了。
学生:同意。(热烈掌声)
郑朵朵:这里,其实蕴涵着潘老师经常说的一个理念。教育到底是致力于培养独立思想、自主表达的人,还是通过思想灌输和知识传授来铸就执行指令的教育产品,前者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后者的所谓教学任务——教学任务理当服务于教育价值目标!(再次热烈掌声)
潘涌教授:好!请永远记住:成功的课就是解放学习者的思想力和表达力!所谓积极语用的教育观,朴素地说,就是开放思维空间、释放思维活力,并且在此基础上养成未来公民独立表达、自主评论并迸射个性魅力的那种高度自觉的意识、能力和习惯。在这种教育观下培养出来的人,就是英语语用中的单数第一人称“I”:无论是句首、句中或句尾总是大写着,上面一横象征浩瀚天空,下面一横表征广袤大地,中间一竖——是顶天立地的“人”啊,每一个智慧的个体,总是在阳光下思考着,在大地上行走着,在穿越时间的艰难中不懈地表达着!(全体同学起立,情不自禁地长时间热烈掌声)
课后评论:
此次研讨课主要围绕如何实施“积极语用”这个话题展开。大家从现有语文教科书使用、课堂教学方法两个方面来具体考量。针对当前教科书中心主义(本本主义)的现状,我们呼吁语文教师不能拘泥于一本教科书,应积极主动跟随全球化时代进程,适度开发母语课程资源;尤其要提升教师自己的语用素养。潘涌教授提出的“教师是‘活’的教科书”、“教师要成为学生积极语用的榜样”、“教师今日语用之修炼就是学生明日语用之造化”等新的教学命题,正是针对这一点而言的。针对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化的现状,我们倡导“小班化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我表达、我自信、我快乐、我成功;而潘涌教授提出的“时间留白”、“思维留白”等教学艺术,为我们更好地落实“积极语用教学观”找到了可行的实施途径。
母语是思维与表达的载体。在全球多元文化博弈的时代背景下,母语教育承担着蓄养母语文化创造力的重要使命,远而言之,它必然成为文化强国战略的基础性工程。因此,母语教育的目标必须从言语接受走向言语表达,进而从言语表达走向言语表现和言语创造。当前,如何唤醒学生的表达意识、养成其表达能力和习惯,就是母语教育十分紧迫的突围路径——舍此,别无 《积极语用:教学内容和实施途径——一次关于语文教育的专题研讨(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