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童承基
你一定听到过“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说法吧?不错,《语文课程标准》就把“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作为评价我们作文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所以,练作文不能光顾着“写”,还得十分关注写后的“改”。
针对这个“改”字,我们一起来讨论两个问题:一是“改什么”,二是“怎么改”。
让我们先来解剖一篇没有经过修饰的学生习作,题目要求是写“一个特点鲜现的人?(五下第七单元)。
我们班的“傻冒”
我们班有个“傻冒”,为人十分傻。
他这“傻冒”可不是浪得虚名,可是真真实实的。
他刚转来的时候,与老师的第一次谈话就面红耳赤的,然后眼泪哗啦从脸上流下来,真是一种“神功”。
我和他认识时,他就喜欢帮我忙。一次,我的书忘在教室了,要他帮忙拿过来,过了几分钟,他来了,手里拿着一本本子,“不是这个,是数学书。”我说。他又上去了,又过了几分钟,他下来了手里拿着英语书,我说:“不是这个!”随即他又跑了上去,又过了几分钟,他又下来了,手里拿着语文书。我实在被他的迟钝打败了,说:“你别帮我了,我自己去拿。”我便把数学书拿下来了。
他的“傻”关键体现在他的搞不懂。让他向东,他就稀里糊涂地向西走;让他去买牛奶,他便买了面包回来。
他还很能放屁,比呆头还能放,一次放了11个屁。他的这种神功无人能及,无人能摸仿,真是厉害,这次让我想到一天发生的事:我在课外活动课专心致志的写作业,一股无色有味的臭人气体向我冲来,我闻到了,警觉地说:“谁放毒气?”看到他在笑,就知道是他,我太佩服他了。
他的“神功”,让我捉摸不透。
文章有人物,有特点,有例子,有的段落和句子也写得不错;但从以下几方面一推敲,就会发现毛病不少,甚至不小:
一是中心思想问题。对这篇文章来说,(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就是人物特点抓准了么?小作者概括的是“傻冒”,也就是词典上说的“呆头呆脑”。但我们读后一琢磨,发现不对啊,主人公不是“傻”,而是粗心、马大哈嘛!定位一不准,方向就不明,开头和结尾显然都得大动。
二是选材问题。因为中心不明,所以文章内容上肯定杂乱了;你看,第三段的谈话流泪只说明“胆小”,第六段放屁无任何意义,这两个材料显然应该“忍痛割爱”了。
三是详略问题。如果说第四段的例子能比较好地表现了主人公“粗心”的特点,那么应该学习这一单元的人物描写方法,写得更具体生动一些;而第五段可以略写,但不能仅仅是概括性的两句话。
瞧,这么一来,文章整体上可得动一番“大手术”了。
接下来,小作者还得细细琢磨语言表达的问题。首先是句子意思表达清楚吗,通顺吗?比如第四段中反反复复说“过了几分钟”“他又来了”“我说”,多么单调啰唆啊,再想想,换个说法语感上也许就会好一些。其次是词语用得恰当吗?比如第四、五段用“迟钝”和“搞不懂”来评价同学的粗心大意,显然没有“马虎”“马大哈”“粗心大意”之类准确。再就是错别字和标点符号,貌似“小节”,实为难点。自己写错的字往往自己是发现不了的,比如第六段里“摸仿”的“摸”应改为“模”,“专心致志的写作业”中的“的”应改为“地”。怎么办?请同学帮忙读一读,看一看,也许是个好办法。
相信,通过这么从整体到语言的逐层推敲修改,作文一定会有一种“旧貌换新颜”的进步。现在,你能不能动动脑、动动笔,试着帮这个小作者改改呢?
接下去我们来简单讨论一下“怎么改”。我想给大家三条建议:
一.要有“作文必改”的意识,把“修改”当成整个作文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必要环节,摒弃“一气呵成”即“大功告成”的误解。一旦“不改不放心”的心理状态定了型,必然能形成“修改能力”带动“写作能力”提升的良性循环。
一、要养成“边轻读边修改”的习惯。有些同学把一目十行的“看一遍”当做是“改过了”,其实又是一种误解。“看”,往往是浏览,欠过细,欠有鲜明语感;只有轻读,则既能逐字逐句,又能专注投入,效果肯定不一样的。
三.要提高运用规范修改符号的本领。有些同学修改时忙着用修正液、改正贴、胶带纸等“工具”,既费时,又难看,弄得卷面满目疮痍。其实,用标准的修改符号(四上第26课课后“资料袋”里有样张),貌似“涂改”,实为真实反映修改的思维过程,是一种宝贵的“档案”呢!
送你唐代诗人李沂的一句名言:“能改刚瑕可为瑜,瓦砾可为珠玉。”别怕自己作文写不好,也不能以自己作文“写得不错”为满足,改“瑕”为“瑜”,变“瓦砾”为“珠玉”的唯一办法,其实是一个既觯又有难度的字——“改”!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29837.html
童承基
你一定听到过“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说法吧?不错,《语文课程标准》就把“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作为评价我们作文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所以,练作文不能光顾着“写”,还得十分关注写后的“改”。
针对这个“改”字,我们一起来讨论两个问题:一是“改什么”,二是“怎么改”。
让我们先来解剖一篇没有经过修饰的学生习作,题目要求是写“一个特点鲜现的人?(五下第七单元)。
我们班的“傻冒”
我们班有个“傻冒”,为人十分傻。
他这“傻冒”可不是浪得虚名,可是真真实实的。
他刚转来的时候,与老师的第一次谈话就面红耳赤的,然后眼泪哗啦从脸上流下来,真是一种“神功”。
我和他认识时,他就喜欢帮我忙。一次,我的书忘在教室了,要他帮忙拿过来,过了几分钟,他来了,手里拿着一本本子,“不是这个,是数学书。”我说。他又上去了,又过了几分钟,他下来了手里拿着英语书,我说:“不是这个!”随即他又跑了上去,又过了几分钟,他又下来了,手里拿着语文书。我实在被他的迟钝打败了,说:“你别帮我了,我自己去拿。”我便把数学书拿下来了。
他的“傻”关键体现在他的搞不懂。让他向东,他就稀里糊涂地向西走;让他去买牛奶,他便买了面包回来。
他还很能放屁,比呆头还能放,一次放了11个屁。他的这种神功无人能及,无人能摸仿,真是厉害,这次让我想到一天发生的事:我在课外活动课专心致志的写作业,一股无色有味的臭人气体向我冲来,我闻到了,警觉地说:“谁放毒气?”看到他在笑,就知道是他,我太佩服他了。
他的“神功”,让我捉摸不透。
文章有人物,有特点,有例子,有的段落和句子也写得不错;但从以下几方面一推敲,就会发现毛病不少,甚至不小:
一是中心思想问题。对这篇文章来说,(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就是人物特点抓准了么?小作者概括的是“傻冒”,也就是词典上说的“呆头呆脑”。但我们读后一琢磨,发现不对啊,主人公不是“傻”,而是粗心、马大哈嘛!定位一不准,方向就不明,开头和结尾显然都得大动。
二是选材问题。因为中心不明,所以文章内容上肯定杂乱了;你看,第三段的谈话流泪只说明“胆小”,第六段放屁无任何意义,这两个材料显然应该“忍痛割爱”了。
三是详略问题。如果说第四段的例子能比较好地表现了主人公“粗心”的特点,那么应该学习这一单元的人物描写方法,写得更具体生动一些;而第五段可以略写,但不能仅仅是概括性的两句话。
瞧,这么一来,文章整体上可得动一番“大手术”了。
接下来,小作者还得细细琢磨语言表达的问题。首先是句子意思表达清楚吗,通顺吗?比如第四段中反反复复说“过了几分钟”“他又来了”“我说”,多么单调啰唆啊,再想想,换个说法语感上也许就会好一些。其次是词语用得恰当吗?比如第四、五段用“迟钝”和“搞不懂”来评价同学的粗心大意,显然没有“马虎”“马大哈”“粗心大意”之类准确。再就是错别字和标点符号,貌似“小节”,实为难点。自己写错的字往往自己是发现不了的,比如第六段里“摸仿”的“摸”应改为“模”,“专心致志的写作业”中的“的”应改为“地”。怎么办?请同学帮忙读一读,看一看,也许是个好办法。
相信,通过这么从整体到语言的逐层推敲修改,作文一定会有一种“旧貌换新颜”的进步。现在,你能不能动动脑、动动笔,试着帮这个小作者改改呢?
接下去我们来简单讨论一下“怎么改”。我想给大家三条建议:
一.要有“作文必改”的意识,把“修改”当成整个作文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必要环节,摒弃“一气呵成”即“大功告成”的误解。一旦“不改不放心”的心理状态定了型,必然能形成“修改能力”带动“写作能力”提升的良性循环。
一、要养成“边轻读边修改”的习惯。有些同学把一目十行的“看一遍”当做是“改过了”,其实又是一种误解。“看”,往往是浏览,欠过细,欠有鲜明语感;只有轻读,则既能逐字逐句,又能专注投入,效果肯定不一样的。
三.要提高运用规范修改符号的本领。有些同学修改时忙着用修正液、改正贴、胶带纸等“工具”,既费时,又难看,弄得卷面满目疮痍。其实,用标准的修改符号(四上第26课课后“资料袋”里有样张),貌似“涂改”,实为真实反映修改的思维过程,是一种宝贵的“档案”呢!
送你唐代诗人李沂的一句名言:“能改刚瑕可为瑜,瓦砾可为珠玉。”别怕自己作文写不好,也不能以自己作文“写得不错”为满足,改“瑕”为“瑜”,变“瓦砾”为“珠玉”的唯一办法,其实是一个既觯又有难度的字——“改”!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