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陈英秀
大化县岩滩镇初级中学广西河池530800
【摘要】本文主要谈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坚持进行美育教育的问题。主要从四个方面具体论述。
【关键词】美育、引导、了解、发现、鉴赏、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创造美。
美育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场所。社会的各种审美意识、审美心理及政治、道德等知识都通过教师体现出来。教师是美的活动的诱导者、组织者。而教师实施美育的主要场所是课堂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表演艺术”。教师轻松自如、得体大方、庄重优雅的教态,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生动清晰、抑扬顿挫、幽默风趣的语言,通俗的例证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在和谐、协调的气氛中陶醉于艺术的享受之中,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所精选的美文就能充分发挥作用。
如前所述,美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巨大作用,源于语文课文的审美特性和课堂教学中所蕴含的美育因素及教师对此的充分发挥。在课文中,无论是说明文、议论文,还是诗歌、散文、小说都体现着深刻的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的丰富内容,蕴含着大量的道德美、形象美、语言美、文化美等因素。故此,学生对课文的学习、理解,就不仅仅是认识活动,而且是欣赏美、理解美、创造美的活动。教师只要充分挖掘每一篇课文的美的因素,以美的范式带动生动活泼、轻松愉悦、和谐新颖的创造性学习环境,同时将感知、表象、想象、情感、理解等因素综合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就能使课堂教学满堂生辉。学生受到美的感染,从而激发强烈的向往与探索美的愿望和热情。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美育教育,笔者认为可以从下边四个方面着手。
1引导学生了解美
所谓的了解美,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选用适当地时间和方式,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美育常识,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美,什么是美育,并理解其意义、性质、作用、范畴,初步掌握审美的方法,如同学习语文要学习基础知识一样,学生只有在了解美育的基础常识后,才能进行审美、创造美的活动。因此可以这样说,使学生了解美,是向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前提。
2引导学生发现美
这个问题包括许多方面的内涵,本文只着重研究善于发现语文教材中的美的因素,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指导。
2.1挖掘教材中的情操美。我们的语文教材都是精心选编的名篇佳作。在反映社会美的课文里,有反映中国人民奋起抗击侵略者的《白杨里赞》,有记载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和自然界作斗争的典型英雄人物《愚公移山》,有表现国际主义精神的《纪念白求恩》。《爱莲说》、《桃花源记》再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出师表》赞颂了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在这些课文中,高尚与卑下、正义与邪恶、真善美与假丑恶,泾谓分明。学习这些课文,能使学生在感情上受到感染,在理智上得到启发,使他们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课文中正面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精神品质能净化学生的灵魂和感情,帮助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2.2分析教材中的形象美。所谓形象美,指的是教材中所描绘出的自然景物美、人物美、事物形状美的篇章段落。它们的共同点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描绘,给人以直观、具体、形象的美感。例如《小巷深处》中就描写了瞎眼母亲的高大形象;《卧看牵牛织女星》等等,除了给我们以科学知识外,何尝不充满艺术美呢?通过这些形象的分析,为学生的审美活动铺设了道路,使学生能感受到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从而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2.3品味作品中的语言美。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作品的语言是非常优美的。它们有的像高山流水,清脆锐耳,如《三峡》;有的如百鸟和鸣,婉转悠扬,如《春》;有的似战鼓催征,高昂激越,如《雁门太守行》;有的若叙家常。尤其是诗歌与散文的语言,更是经过仔细推敲,反复锤炼的精品。当我们反复诵读这些作品时,就会产生一种音乐美,给人节奏和韵律感,使人有一种舒畅的、愉悦的美的享受。毫无疑问,这种语言美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朗读和口头表达能力将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2.4体会教材中的意境美。很多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是很讲究意境的,就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西安》这两首诗来说吧,它们都是唐代脍炙人口的送别佳作。前者意境辽阔深远,描绘了黄鹤楼周围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景象,而穿过此景的是流不尽的长江水;后者意境清新秀丽,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两首诗意境不同,但抒发的都是对朋友的深情厚意,真有异曲同工之妙。站在黄鹤楼上,诗人将自己好友的真挚情感寄托在滚滚东去的大江之中;在朝雨、客舍、柳色等优美的镜头中,作者将自己与好友的离别情绪融入酒杯之中,真是点点滴滴在心头。这入作品的意境之中后,就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将会得到一种艺术美的享受。
3引导学生去鉴赏美
鉴赏美实质就是一种审美活动。一般来说,审美活动是从对事物中美的形象的初步开始的,如悦耳的声音、美丽的色彩、优美的形象等作用于人的感官,并使人从中获得愉快的体验时,就产生了初步的美感。然后再逐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阶段。这时审美活动不再是对美的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积极反映的过程。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按三部进行。第一步,应该让学生通过阅读,去发现作品中美的因素,并通过自己的感知和想象,产生初步的美感。第二步,这种美感积累多了,教师就应指导学生对这些感性知识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判断能力。第三部,可以指导学生从美学角度去评价一部作品,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活动。这时,学生的思想上已经形成了正确的审美观念,既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又能识别生活中的假恶丑,为创造美作好思想上的准备。
4引导学生去创造美
创造美是一种最高层次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对于学生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0367.html
陈英秀
大化县岩滩镇初级中学广西河池530800
【摘要】本文主要谈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坚持进行美育教育的问题。主要从四个方面具体论述。
【关键词】美育、引导、了解、发现、鉴赏、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创造美。
美育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场所。社会的各种审美意识、审美心理及政治、道德等知识都通过教师体现出来。教师是美的活动的诱导者、组织者。而教师实施美育的主要场所是课堂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表演艺术”。教师轻松自如、得体大方、庄重优雅的教态,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生动清晰、抑扬顿挫、幽默风趣的语言,通俗的例证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在和谐、协调的气氛中陶醉于艺术的享受之中,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所精选的美文就能充分发挥作用。
如前所述,美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巨大作用,源于语文课文的审美特性和课堂教学中所蕴含的美育因素及教师对此的充分发挥。在课文中,无论是说明文、议论文,还是诗歌、散文、小说都体现着深刻的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的丰富内容,蕴含着大量的道德美、形象美、语言美、文化美等因素。故此,学生对课文的学习、理解,就不仅仅是认识活动,而且是欣赏美、理解美、创造美的活动。教师只要充分挖掘每一篇课文的美的因素,以美的范式带动生动活泼、轻松愉悦、和谐新颖的创造性学习环境,同时将感知、表象、想象、情感、理解等因素综合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就能使课堂教学满堂生辉。学生受到美的感染,从而激发强烈的向往与探索美的愿望和热情。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美育教育,笔者认为可以从下边四个方面着手。
1引导学生了解美
所谓的了解美,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选用适当地时间和方式,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美育常识,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美,什么是美育,并理解其意义、性质、作用、范畴,初步掌握审美的方法,如同学习语文要学习基础知识一样,学生只有在了解美育的基础常识后,才能进行审美、创造美的活动。因此可以这样说,使学生了解美,是向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前提。
2引导学生发现美
这个问题包括许多方面的内涵,本文只着重研究善于发现语文教材中的美的因素,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指导。
2.1挖掘教材中的情操美。我们的语文教材都是精心选编的名篇佳作。在反映社会美的课文里,有反映中国人民奋起抗击侵略者的《白杨里赞》,有记载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和自然界作斗争的典型英雄人物《愚公移山》,有表现国际主义精神的《纪念白求恩》。《爱莲说》、《桃花源记》再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出师表》赞颂了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在这些课文中,高尚与卑下、正义与邪恶、真善美与假丑恶,泾谓分明。学习这些课文,能使学生在感情上受到感染,在理智上得到启发,使他们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课文中正面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精神品质能净化学生的灵魂和感情,帮助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2.2分析教材中的形象美。所谓形象美,指的是教材中所描绘出的自然景物美、人物美、事物形状美的篇章段落。它们的共同点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描绘,给人以直观、具体、形象的美感。例如《小巷深处》中就描写了瞎眼母亲的高大形象;《卧看牵牛织女星》等等,除了给我们以科学知识外,何尝不充满艺术美呢?通过这些形象的分析,为学生的审美活动铺设了道路,使学生能感受到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从而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2.3品味作品中的语言美。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作品的语言是非常优美的。它们有的像高山流水,清脆锐耳,如《三峡》;有的如百鸟和鸣,婉转悠扬,如《春》;有的似战鼓催征,高昂激越,如《雁门太守行》;有的若叙家常。尤其是诗歌与散文的语言,更是经过仔细推敲,反复锤炼的精品。当我们反复诵读这些作品时,就会产生一种音乐美,给人节奏和韵律感,使人有一种舒畅的、愉悦的美的享受。毫无疑问,这种语言美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朗读和口头表达能力将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2.4体会教材中的意境美。很多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是很讲究意境的,就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西安》这两首诗来说吧,它们都是唐代脍炙人口的送别佳作。前者意境辽阔深远,描绘了黄鹤楼周围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景象,而穿过此景的是流不尽的长江水;后者意境清新秀丽,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两首诗意境不同,但抒发的都是对朋友的深情厚意,真有异曲同工之妙。站在黄鹤楼上,诗人将自己好友的真挚情感寄托在滚滚东去的大江之中;在朝雨、客舍、柳色等优美的镜头中,作者将自己与好友的离别情绪融入酒杯之中,真是点点滴滴在心头。这入作品的意境之中后,就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将会得到一种艺术美的享受。
3引导学生去鉴赏美
鉴赏美实质就是一种审美活动。一般来说,审美活动是从对事物中美的形象的初步开始的,如悦耳的声音、美丽的色彩、优美的形象等作用于人的感官,并使人从中获得愉快的体验时,就产生了初步的美感。然后再逐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阶段。这时审美活动不再是对美的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积极反映的过程。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按三部进行。第一步,应该让学生通过阅读,去发现作品中美的因素,并通过自己的感知和想象,产生初步的美感。第二步,这种美感积累多了,教师就应指导学生对这些感性知识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判断能力。第三部,可以指导学生从美学角度去评价一部作品,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活动。这时,学生的思想上已经形成了正确的审美观念,既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又能识别生活中的假恶丑,为创造美作好思想上的准备。
4引导学生去创造美
创造美是一种最高层次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对于学生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