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扬起塑人的旗帜 一江苏省特级教师群体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高扬起塑人的旗帜 一江苏省特级教师群体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 朱芒芒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语文教育研究和实践出现空前活跃的局面。伴随这种生机勃勃的局面的形成,在江苏这块文化沃土上,涌现出以洪宗礼老师为代表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群体。多年来,他们立足教学实践,着眼学科发展,重在课程建设,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领域内大胆探索,积极实践,不断进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这些成果已成为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实绩,并影响新世纪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和走向。
一
新世纪的前十年,在实施语文新课程的背景下,江苏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潜心研究,积极实践,对语文教育的目的和语文课程的独特育人价值予以新的定位。“语文教师所从事的母语教育事业,它的目的只有一个:塑人。语文学科是一门使人终生受益的学科,是发展人的科学文化素养,塑造人的个性、思想和灵魂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而教师就是天天在塑造人的雕塑家。”(洪宗礼《我的语文教育观》,《教育研究与评论》2010年第9期)“今天我们努力去做的一切,必然要在经历漫长的岁月之后,在那时人们的文明素质上体现出来。在未来社会中,人的良好的文明习惯,人的良好的思维品质,都要靠今天的基础教育去‘打底子’。”(王栋生《我对教师职业的理解》,《教育研究与评论》2011年第1期)“语文新课程是以人为本的课程。它很好地协调了社会、学科与人之间的关系,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人不是社会的工具,课程不能只是满足社会的需要,课程应该满足人自由而充分发展的需求,社会的需要应该通过人的发展来实现。只有每个人都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展,能够掌握和运用知识去创造,社会才能得以进步。”(陆志平《母语特点与母语教育》,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这些对语文教育的目的和语文课程的独特育人价值的高度概括,令人振奋的同时也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它们的产生有着深刻的背景。
从世纪之交至今,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社会出现蔚为壮观的新变化。随着政治、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化,人们的思想不断开放,现代意识不断增强,精神领域的活动日趋丰富,全社会出现了一元文化逐渐向“和而不同”、“多元互补”的转型。社会性的思想现实和精神特质的变化促使人们开阔视野,对语文教育的目的和语文课程的独特育人价值进行全面审视,即如何把学习主体塑造成人格独立、思想开放、精神内涵丰富的人,从而真正实现由旨在造就“技术工具”的传统语文教育到重视“育人立人”的现代语文教育的转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纷纷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希望通过新的课程提高国民素质,以适应和创造新的时代。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实践说明:当教育改变了“精英教育”的价值取向,迈向“大众教育”的时候,学校课程就必须树立起“以育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将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作为出发点,把促进学生全面而有特色的发展作为课程改革的中心。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之处是,把学校课程设置的基础定位在使学生获得健康和全面的发展上,而学生的发展最终要依靠其自我意识的觉醒、发展和成熟。这既是学生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也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于是,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全人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顺利地实现社会化,成为独立适应社会并为社会作出贡献的‘社会人’,就成为各国21世纪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洪宗礼等主编《母语教材研究(总论)》卷1,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版)世界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筑了语文教育改革的国际背景,使江苏的特级教师们更加自觉地践行“国际视野,本土行动”的准则。洪宗礼老师主持的“九五”、“十五”国家级重点课题“母语教材研究”,历时12年,取得了重大成果。这项研究所形成的首要共识是:“要从终身教育、‘全人教育’、持续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多种角度来思考母语教学的功能,并把母语教学建立在现代学习论的基础上,通过母语教学的知识(言语信息)、技能(包括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认知策略(促进学会学习)和情感态度(包括道德、审美等)预期目标的达成,实现培养学生人人具备现代公民生存、发展的全面素养的目的。”(洪宗礼等主编<母语教材研究(总论)》卷1,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版)
二
以上具有“国际视野”的共识,正在不断为江苏特级教师们鲜活的“本土行动”所印证。自2002年以来,江苏新海中学李震老师进行了“生命化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和教学实验,“生命化课堂教学”强调解放学生的内在因素,挖掘学生的内部潜能;强调通过扎扎实实、生动活泼、有血有肉的语言训练,促进中学生语言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和谐发展,培养能够实现超越式“个性发展”的新人。如初中语文在阅读教学中,遵从三个原则,即主动学习的原则、最佳动机的原则和阶段序进的原则,教学中指导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读、讲、议、练、做、写。每一个动词都包含着细致而又周密的语文教学动态设计。如“引读”中通过对语言信息包括知识和文化的感受,可以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丰富学生的心灵,凝聚主体内在的精神力量。在教学中,李震老师还关注着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建构、发扬生命潜能的差异性,强调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创设能够提升学生语言素养的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性,谋求适合差异的语文教学方略,让学生尽可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优势潜能。“生命化课堂教学”转变了工具理性主义的倾向,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以生活世界为根基,以生命的言语品质发展为目标,以语言带动内容,通过学生亲历的语文实践活动,促进言语和精神同构共生,从而达成言语生命在更高层次上的和谐。它的实践价值在于重视对语文教育目的和育人价值的深刻阐释,注重语文教学情境化研究和教学活动的动态生成。
江苏张家港教研室蔡明老师认识 《高扬起塑人的旗帜 一江苏省特级教师群体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0987.html
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 朱芒芒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语文教育研究和实践出现空前活跃的局面。伴随这种生机勃勃的局面的形成,在江苏这块文化沃土上,涌现出以洪宗礼老师为代表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群体。多年来,他们立足教学实践,着眼学科发展,重在课程建设,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领域内大胆探索,积极实践,不断进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这些成果已成为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实绩,并影响新世纪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和走向。
一
新世纪的前十年,在实施语文新课程的背景下,江苏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潜心研究,积极实践,对语文教育的目的和语文课程的独特育人价值予以新的定位。“语文教师所从事的母语教育事业,它的目的只有一个:塑人。语文学科是一门使人终生受益的学科,是发展人的科学文化素养,塑造人的个性、思想和灵魂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而教师就是天天在塑造人的雕塑家。”(洪宗礼《我的语文教育观》,《教育研究与评论》2010年第9期)“今天我们努力去做的一切,必然要在经历漫长的岁月之后,在那时人们的文明素质上体现出来。在未来社会中,人的良好的文明习惯,人的良好的思维品质,都要靠今天的基础教育去‘打底子’。”(王栋生《我对教师职业的理解》,《教育研究与评论》2011年第1期)“语文新课程是以人为本的课程。它很好地协调了社会、学科与人之间的关系,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人不是社会的工具,课程不能只是满足社会的需要,课程应该满足人自由而充分发展的需求,社会的需要应该通过人的发展来实现。只有每个人都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展,能够掌握和运用知识去创造,社会才能得以进步。”(陆志平《母语特点与母语教育》,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这些对语文教育的目的和语文课程的独特育人价值的高度概括,令人振奋的同时也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它们的产生有着深刻的背景。
从世纪之交至今,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社会出现蔚为壮观的新变化。随着政治、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化,人们的思想不断开放,现代意识不断增强,精神领域的活动日趋丰富,全社会出现了一元文化逐渐向“和而不同”、“多元互补”的转型。社会性的思想现实和精神特质的变化促使人们开阔视野,对语文教育的目的和语文课程的独特育人价值进行全面审视,即如何把学习主体塑造成人格独立、思想开放、精神内涵丰富的人,从而真正实现由旨在造就“技术工具”的传统语文教育到重视“育人立人”的现代语文教育的转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纷纷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希望通过新的课程提高国民素质,以适应和创造新的时代。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实践说明:当教育改变了“精英教育”的价值取向,迈向“大众教育”的时候,学校课程就必须树立起“以育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将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作为出发点,把促进学生全面而有特色的发展作为课程改革的中心。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之处是,把学校课程设置的基础定位在使学生获得健康和全面的发展上,而学生的发展最终要依靠其自我意识的觉醒、发展和成熟。这既是学生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也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于是,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全人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顺利地实现社会化,成为独立适应社会并为社会作出贡献的‘社会人’,就成为各国21世纪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洪宗礼等主编《母语教材研究(总论)》卷1,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版)世界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筑了语文教育改革的国际背景,使江苏的特级教师们更加自觉地践行“国际视野,本土行动”的准则。洪宗礼老师主持的“九五”、“十五”国家级重点课题“母语教材研究”,历时12年,取得了重大成果。这项研究所形成的首要共识是:“要从终身教育、‘全人教育’、持续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多种角度来思考母语教学的功能,并把母语教学建立在现代学习论的基础上,通过母语教学的知识(言语信息)、技能(包括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认知策略(促进学会学习)和情感态度(包括道德、审美等)预期目标的达成,实现培养学生人人具备现代公民生存、发展的全面素养的目的。”(洪宗礼等主编<母语教材研究(总论)》卷1,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版)
二
以上具有“国际视野”的共识,正在不断为江苏特级教师们鲜活的“本土行动”所印证。自2002年以来,江苏新海中学李震老师进行了“生命化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和教学实验,“生命化课堂教学”强调解放学生的内在因素,挖掘学生的内部潜能;强调通过扎扎实实、生动活泼、有血有肉的语言训练,促进中学生语言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和谐发展,培养能够实现超越式“个性发展”的新人。如初中语文在阅读教学中,遵从三个原则,即主动学习的原则、最佳动机的原则和阶段序进的原则,教学中指导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读、讲、议、练、做、写。每一个动词都包含着细致而又周密的语文教学动态设计。如“引读”中通过对语言信息包括知识和文化的感受,可以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丰富学生的心灵,凝聚主体内在的精神力量。在教学中,李震老师还关注着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建构、发扬生命潜能的差异性,强调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创设能够提升学生语言素养的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性,谋求适合差异的语文教学方略,让学生尽可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优势潜能。“生命化课堂教学”转变了工具理性主义的倾向,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以生活世界为根基,以生命的言语品质发展为目标,以语言带动内容,通过学生亲历的语文实践活动,促进言语和精神同构共生,从而达成言语生命在更高层次上的和谐。它的实践价值在于重视对语文教育目的和育人价值的深刻阐释,注重语文教学情境化研究和教学活动的动态生成。
江苏张家港教研室蔡明老师认识 《高扬起塑人的旗帜 一江苏省特级教师群体的教育思想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