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叙事方式和死亡意象看《品质》的主题
从叙事方式和死亡意象看《品质》的主题
江苏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 杨晓燕
阅读文本的一个重要方法是读者以生活常识比照作品中的事实,当二者不一致时,细究作者的动机,便能发现创作玄机。阅读《品质》,读者的生活常识或经验是:现实生活中,做生意的根本目的在于谋取利益,至少能维持生计。格斯拉兄弟在明知商业垄断将令自己失业破产的前提下,倾其所有,把仅有的资财和微弱的生命投入到无望的生产中,这种行为是违反经营本质的,把追求手艺品质置于生存基础之上,违反了人们所熟悉的生活逻辑。显然,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某种超越现实生活的冲动和需求,这种需求强烈到非摆脱一切羁绊不可,甚至连生命都可以放弃;作者要探寻的是处于非理性层面的人的情感欲望,而非崇尚理性、强调责任和义务的职业道德。
从文本看,小说的前半部分,作者明确交代了主角的动机或者说他渴望的东西——做世上最完美的靴子。格斯拉为顾客定做靴子时,有一个习惯动作和独白——手里拿或举着一张皮革,眼睛盯着皮革对顾客说:“多么美的一张皮啊!”——他的视线似乎从来不会落在顾客身上,关心的永远是靴子,达到一种沉溺其中无以自拔的境界。对一个事物的迷恋达到这样的程度,超出了“职业道德”的范畴。
其次,从艺术创作的规范看,小说后半部分不可能表现人物的“职业道德”。艺术创作的规范是追求整体结构的统一性,局部不论有多么丰富复杂的变化,其归宿都是通向整体的和谐单一:否则将使作品内在结构发生断裂,产生皱褶和裂缝。卡西尔认为:“每一件伟大的艺术品都具备一种深刻的结构同一性。我们不可能把这种统一性简单归结为两种不同的状态;做梦和大醉这样的状态完全是零散无序的。我们不能从无定形的东西中整合出一个有结构的整体。”①据此可推断,探索人物内心激流将是小说的整体诉求。
还有,小说作为虚构的文学样式,其主要功能在于揭示人的内心生活或者内在动机。“小说家能找到一条深入人物内心隐曲之处的秘密通道,这是历史学家、传记作家甚至心理分析家都无法找到的。”②探索人类幽深曲折的内心,始终是小说家们的任务。从这个角度看,格斯拉的故事向读者展现的是在英国的艺术之都——伦敦西区——开店的一个不善言辞的德国靴匠的心灵世界,那里萦回的是淋漓充沛的梦想和激情。
值得注意的是,梦想和激情、隐秘的内心世界,都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结构,常态生活中不容易看见,因此也不容易表现。特别是当人物处于一种波澜不惊的生活状态时,内心火山岩浆一般的热情只能静静地深藏着,宁静的手工业时代锁住了一双双神奇靴子所保守的秘密。格斯拉对靴子的激情究竟有多高,在他生意兴隆或者平淡的时候,不一定看得透彻,因为情感处于表层状态;非得给他加点“压”才能逼出他最稳定最深厚的情感流。孙绍振教授在《论小说的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中说:“情感的深层结构有相对的稳定性——唯有环境的变异、能力的变异,引起情感表层的瓦解,以暴露人物的情感深层——目的仍然是把他那隐藏得很深的情感,那个在无意识领域中沉睡着的‘自我,给揪出来示众。”③高尔斯华绥巧妙地利用社会环境这个“实验室”,通过对人物施行“高压”,让格斯拉遭遇大工业生产和商业垄断,被迫面临“鱼”和“熊掌”的艰难选择,要么抛开梦想,要么丢掉店铺(安身立命的根本);前者关联情感,后者涉及生存。
因此,文本中的社会环境成为考验人物的一种背景,而非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1929年瑞典诺贝尔文学评审委员会在颁奖现场谈道:“现实主义小说,通过与当时社会环境背景的对比,揭示出人类灵魂最深处隐秘的体验。”可见,社会环境并非如我们一贯认为的那样成为决定或影响人物命运走向的重要因素;其重要意义在于构筑一个背景,目的在衬托心灵的选择,甚至是心灵的冒险。因此,把小说归于社会悲剧,把格斯拉命运归于资本主义,商品垄断的结果,是不合适的;既没有与作品成功对话,也没有与作者成功对话。
写心灵的沉醉和冒险,小说主要运用了双线叙事方式和死亡意象,这是高尔斯华绥写作《品质》所采用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
一、双线叙事,明暗交织
小说真正的叙事从垄断危机逼近格斯拉兄弟的店铺开始,叙事人一主一副,从两个角度观察和表现格斯拉。主叙事人“我”是顾客身份,在小说中担当重要情节的叙述者角色。其位置局限在一楼明亮的店堂内,即读者看得见的地方,在明处;(论文范文 fanwen.oyaya.net)而副叙事人——“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立足点在格斯拉的工作室——黑洞洞的楼梯口以上的世界,这个位置是读者看不见的,在暗处。小说中,“我”的叙事安排在前,“年轻人”的叙事置于小说尾部。这样双线先后交替的叙事方式,制造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吸引读者身不由己地走入小说主角的生活,关心他的命运,分担他的压力,希冀洞悉他的内心;然后在叙事的突然交替中,由明入暗,跃入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
小说首先以三分之一的篇幅展现“我”看到的情景——主角命运的大滑坡。短短两年内,店铺失去一间,兄长倏忽离世;又过一年,格斯拉生命之灯火熄灭大半,生意清冷萧条。在这样的艰难中,“我”眼中的格斯拉的行为与他支撑店铺的愿望却是背道而驰的:一方面,他意识到顾客不再关注靴子的结实,且靴子越结实生意越清淡,却把靴子做得比以前更结实,这使得生意更清淡;另一方面,他意识到支撑店铺的开销太大,却一如既往选择优质美丽的皮革,加速了自己的破产。
矛盾通过“我”的愧疚心理表现出来,每一次“我”到店铺都惴惴不安,因靴子耐穿没能照顾店铺生意而内疚。文中大量对话反复强调了这一点——“你要晓得,你的靴子实在太结实了!”“你做的靴子好极啦!看,我在国外时差不多一直穿着这双靴子的;连一半也没有穿坏呀,是不是?”矛盾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发展,叙事节奏随着高潮的临近变得越来越快,而故事的张力也越来越强:“我”与格斯拉见面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而他的境遇随之急转直下。最后,一张提前到来的账单把故事推至高潮。
此时,“我”的叙事戛然而止,“年轻人”的叙事登场。“黑洞洞的楼梯口”在文中是一个多义的表述,既是店铺照明的实写,更是幽暗不明的心灵世 《从叙事方式和死亡意象看《品质》的主题》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1058.html
江苏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 杨晓燕
阅读文本的一个重要方法是读者以生活常识比照作品中的事实,当二者不一致时,细究作者的动机,便能发现创作玄机。阅读《品质》,读者的生活常识或经验是:现实生活中,做生意的根本目的在于谋取利益,至少能维持生计。格斯拉兄弟在明知商业垄断将令自己失业破产的前提下,倾其所有,把仅有的资财和微弱的生命投入到无望的生产中,这种行为是违反经营本质的,把追求手艺品质置于生存基础之上,违反了人们所熟悉的生活逻辑。显然,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某种超越现实生活的冲动和需求,这种需求强烈到非摆脱一切羁绊不可,甚至连生命都可以放弃;作者要探寻的是处于非理性层面的人的情感欲望,而非崇尚理性、强调责任和义务的职业道德。
从文本看,小说的前半部分,作者明确交代了主角的动机或者说他渴望的东西——做世上最完美的靴子。格斯拉为顾客定做靴子时,有一个习惯动作和独白——手里拿或举着一张皮革,眼睛盯着皮革对顾客说:“多么美的一张皮啊!”——他的视线似乎从来不会落在顾客身上,关心的永远是靴子,达到一种沉溺其中无以自拔的境界。对一个事物的迷恋达到这样的程度,超出了“职业道德”的范畴。
其次,从艺术创作的规范看,小说后半部分不可能表现人物的“职业道德”。艺术创作的规范是追求整体结构的统一性,局部不论有多么丰富复杂的变化,其归宿都是通向整体的和谐单一:否则将使作品内在结构发生断裂,产生皱褶和裂缝。卡西尔认为:“每一件伟大的艺术品都具备一种深刻的结构同一性。我们不可能把这种统一性简单归结为两种不同的状态;做梦和大醉这样的状态完全是零散无序的。我们不能从无定形的东西中整合出一个有结构的整体。”①据此可推断,探索人物内心激流将是小说的整体诉求。
还有,小说作为虚构的文学样式,其主要功能在于揭示人的内心生活或者内在动机。“小说家能找到一条深入人物内心隐曲之处的秘密通道,这是历史学家、传记作家甚至心理分析家都无法找到的。”②探索人类幽深曲折的内心,始终是小说家们的任务。从这个角度看,格斯拉的故事向读者展现的是在英国的艺术之都——伦敦西区——开店的一个不善言辞的德国靴匠的心灵世界,那里萦回的是淋漓充沛的梦想和激情。
值得注意的是,梦想和激情、隐秘的内心世界,都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结构,常态生活中不容易看见,因此也不容易表现。特别是当人物处于一种波澜不惊的生活状态时,内心火山岩浆一般的热情只能静静地深藏着,宁静的手工业时代锁住了一双双神奇靴子所保守的秘密。格斯拉对靴子的激情究竟有多高,在他生意兴隆或者平淡的时候,不一定看得透彻,因为情感处于表层状态;非得给他加点“压”才能逼出他最稳定最深厚的情感流。孙绍振教授在《论小说的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中说:“情感的深层结构有相对的稳定性——唯有环境的变异、能力的变异,引起情感表层的瓦解,以暴露人物的情感深层——目的仍然是把他那隐藏得很深的情感,那个在无意识领域中沉睡着的‘自我,给揪出来示众。”③高尔斯华绥巧妙地利用社会环境这个“实验室”,通过对人物施行“高压”,让格斯拉遭遇大工业生产和商业垄断,被迫面临“鱼”和“熊掌”的艰难选择,要么抛开梦想,要么丢掉店铺(安身立命的根本);前者关联情感,后者涉及生存。
因此,文本中的社会环境成为考验人物的一种背景,而非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1929年瑞典诺贝尔文学评审委员会在颁奖现场谈道:“现实主义小说,通过与当时社会环境背景的对比,揭示出人类灵魂最深处隐秘的体验。”可见,社会环境并非如我们一贯认为的那样成为决定或影响人物命运走向的重要因素;其重要意义在于构筑一个背景,目的在衬托心灵的选择,甚至是心灵的冒险。因此,把小说归于社会悲剧,把格斯拉命运归于资本主义,商品垄断的结果,是不合适的;既没有与作品成功对话,也没有与作者成功对话。
写心灵的沉醉和冒险,小说主要运用了双线叙事方式和死亡意象,这是高尔斯华绥写作《品质》所采用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
一、双线叙事,明暗交织
小说真正的叙事从垄断危机逼近格斯拉兄弟的店铺开始,叙事人一主一副,从两个角度观察和表现格斯拉。主叙事人“我”是顾客身份,在小说中担当重要情节的叙述者角色。其位置局限在一楼明亮的店堂内,即读者看得见的地方,在明处;(论文范文 fanwen.oyaya.net)而副叙事人——“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立足点在格斯拉的工作室——黑洞洞的楼梯口以上的世界,这个位置是读者看不见的,在暗处。小说中,“我”的叙事安排在前,“年轻人”的叙事置于小说尾部。这样双线先后交替的叙事方式,制造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吸引读者身不由己地走入小说主角的生活,关心他的命运,分担他的压力,希冀洞悉他的内心;然后在叙事的突然交替中,由明入暗,跃入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
小说首先以三分之一的篇幅展现“我”看到的情景——主角命运的大滑坡。短短两年内,店铺失去一间,兄长倏忽离世;又过一年,格斯拉生命之灯火熄灭大半,生意清冷萧条。在这样的艰难中,“我”眼中的格斯拉的行为与他支撑店铺的愿望却是背道而驰的:一方面,他意识到顾客不再关注靴子的结实,且靴子越结实生意越清淡,却把靴子做得比以前更结实,这使得生意更清淡;另一方面,他意识到支撑店铺的开销太大,却一如既往选择优质美丽的皮革,加速了自己的破产。
矛盾通过“我”的愧疚心理表现出来,每一次“我”到店铺都惴惴不安,因靴子耐穿没能照顾店铺生意而内疚。文中大量对话反复强调了这一点——“你要晓得,你的靴子实在太结实了!”“你做的靴子好极啦!看,我在国外时差不多一直穿着这双靴子的;连一半也没有穿坏呀,是不是?”矛盾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发展,叙事节奏随着高潮的临近变得越来越快,而故事的张力也越来越强:“我”与格斯拉见面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而他的境遇随之急转直下。最后,一张提前到来的账单把故事推至高潮。
此时,“我”的叙事戛然而止,“年轻人”的叙事登场。“黑洞洞的楼梯口”在文中是一个多义的表述,既是店铺照明的实写,更是幽暗不明的心灵世 《从叙事方式和死亡意象看《品质》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