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议论文立论的严密和层次的深化
实践问题上去,显得缺乏条理。应该先把认识上的危害性讲透,如:盲从导致自我心智的蒙蔽,失去了确立自己观念和立场的能力。在思想上蒙昧,在行动上盲目。从众的危害很多,在思想上失去自主性,在行为上往往危害自身利益,甚至被人利用。实质上,被人利用是后果,被自己的观念愚弄是原因。更严密的说法是:蒙蔽了自己,失去了自己的立场、自己的感知、自己独立的见解,随波逐流。这些论述完成以后,再到下一层次,就是在最坏的时候,甚至被人利用。议论文分析问题,解决了立论全面的问题以后,就要有条不紊地展开,一是分类全面,逐条展开,其次要有层次,层层推进。不然,就会杂乱无章。“FLG”的例子,举了不如不举,为什么?例子不突出。论题是普遍的,而例子是无限的。因而举例贵在突出的、鲜明的、雄辩的、新鲜的、有冲击力的,不要举陈旧的。
其次,盲从使人的思想变得单一、肤浅。“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思想都不同,事物也像哈姆雷特一样在不同人眼中是不同的。正是这种差异性使事物变得美好起来。当人们为盲从心所左右而不敢表达他们独到的思想时,人们的思想就会变得肤浅。这是一个十分可怕的结果。如欧洲中世纪般的黑暗社会将会重现。人们的思想遭到束缚,社会变得压抑,创造力完全消失。
这里,作者提出的论据跟命题是矛盾的。命题有一个正确答案——不是真苹果,而是假苹果。不可能因为一千人来看,就有一千个答案。“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是因为人的思想都是不同的,像英国谚语所说的一样,哈姆雷特在每一人眼中是不同的,这讲的是另外一个道理:人的思想情感决定了人的判断,按照这种说法,真苹果还是假苹果是没有标准的,完全由不同的人的主观精神状态决定。同样一个蜡苹果,你认为是真的,我认为是假的,反而变得美好起来。这样就自己把自己的命题(盲从导致谬误)否定了。这个错误是比较严重的,这叫做观点与材料不一致,自相矛盾。接下来,说“人们的思想就会变得肤浅”,这个论断本身就很肤浅,因为,这不是肤浅和深刻的问题,而是正确和错误的问题。说“欧洲中世纪般的黑暗社会将会重现”,在逻辑上缺乏严密的推理,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是政教合一的专制导致的。由盲从这样的精神状态导致那样的政治、思想、文化上的严重后果,还要有许多层次的积累。这里的逻辑是“一步到位”,就造成了武断的毛病。
既然盲从有如此大的危害,我们应如何杜绝盲从?我认为应从个人和社会两方面入手。
这里提出如何杜绝盲从的问题,从思路上是对的,因为这有利于将论题深化。从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入手,这个分类是全面的。
在个人方面,我们应该锻炼独立思考评判事物的能力,坚持自己的想法,我们如何杜绝盲从呢?不盲从他人的评论,做个有主见的人。
如何杜绝盲从的办法是坚持自己的想法,不盲从他人的评论,这话说了等于没有说。这在逻辑上,叫做同语反复。而且表述得不好,要避免重复“盲从”这两个字。正确的表达应该是,凡事都要用直接经验和间接事实加以衡量、对照,对于一切好像是天经地义的、无可置疑的观念,要提高警惕,要加以反思,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检验。
在社会方面,社会应当鼓励人们有自己的看法。媒体应当从多个角度、不同观点论述一件事物,不要形成单一肤浅的评论。
这里有点大而化之了,而且没有贴近盲从的题旨。社会、媒体鼓励人们有自己的看法,这个话对,但是不具体。为什么要鼓励呢?没有展开。如果严格追求比较细致的写法,可以这样写:坚持自己独立的见解,当然可能有偏颇,但有偏颇不要紧,即使有错误,也要一分为二,对待错误当然要加以澄清,但是对坚持独立思考要加以保护,特别是要保护少数人。这样才能把“鼓励人们有自己的看法”这样的论题深化到一个新层次。
当我们每个人都避免盲从心理,杜绝盲从后,世界将会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这个是废话。论述没有充分展开。要让世界变得美好,有许多条件,避免盲从,只是其中之一。这里的思维属于单线思维,把问题简单化了。应该回到开头、回到苹果上去,例如:这样才可能避免在假“苹果”面前自我蒙蔽,从而从传说中从树上掉下来的“苹果”中拓开牛顿式的智慧。
第二篇作文《坚持真理》明显比第一篇好很多。
题目是“坚持真理”,这个题目立得好,比较全面,而且比前面一篇严密一点。议论文立论的关键就是精密。
科学家将一个蜡制的苹果展示给他的学生,只有两个学生否认了哲学家所谓的“刚从果园里摘来有香味”一说。其余学生都认为有香味,可是事实证明,他们是错误的。
虽然只有几句,但是,表现出这位作者比较强的概括力。第一,把材料中复杂的情况用简明的语言分为两类,一类是肯定哲学家的说法,一类是否定哲学家的说法,这就全面了。第二,全面并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有重点的,重点是“认为有香味”的,“可是事实证明,他们是错误的”。这是立论的事实基础。
为什么其余同学会犯错误呢?首先,在学生的眼中,哲学家是权威的象征,哲学家所说的在他们的大脑中一定是正确的,因此,学生们一味地去跟随正确答案而从不坚持自己的原则,是一种盲从的心理。然而事实未必如此。正如著名物理学家郎志万所说:“科学家的话,不一定都是对的。”
接下来是因果分析,为什么会犯错?从反面说,迷信“权威”,以为他们的说法“一定是正确的”,从正面说,则是不坚持自己的原则。这就叫做“盲从”。这里虽然没有采取下定义的形式,但是和下定义有同样的功能。比之前面一篇正面提出什么叫做“盲从”,然后下的定义“对某件事缺乏亲身感受,盲目跟从他人做事的做法”,不但更准确,而且语言也简明得多。引用物理学家的话比较恰当,你不是迷信权威吗?我就引用一个权威科学家来反证。前面的那篇作文,连这点自觉都没有。一些高考作文应试指导不是总结出一条规律,叫做“名人开会,名言荟萃”吗?同学们背诵了许多名言,但都是死的,只有用在论述的焦点上,才是活的。
由此观之,坚持真理需要一定的勇气,需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勇气,正如坚持“日心说”的布鲁诺,不惜自己的荣誉,甚至为之献出了生命,却因此换来了千古不息的歌颂与赞扬。
“权威”这个词是讲到点子上了。只是这个地方的逻辑还不够严密,“科学家的话,不一定都是对的”还只是从 《谈议论文立论的严密和层次的深化》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1066.html
其次,盲从使人的思想变得单一、肤浅。“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思想都不同,事物也像哈姆雷特一样在不同人眼中是不同的。正是这种差异性使事物变得美好起来。当人们为盲从心所左右而不敢表达他们独到的思想时,人们的思想就会变得肤浅。这是一个十分可怕的结果。如欧洲中世纪般的黑暗社会将会重现。人们的思想遭到束缚,社会变得压抑,创造力完全消失。
这里,作者提出的论据跟命题是矛盾的。命题有一个正确答案——不是真苹果,而是假苹果。不可能因为一千人来看,就有一千个答案。“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是因为人的思想都是不同的,像英国谚语所说的一样,哈姆雷特在每一人眼中是不同的,这讲的是另外一个道理:人的思想情感决定了人的判断,按照这种说法,真苹果还是假苹果是没有标准的,完全由不同的人的主观精神状态决定。同样一个蜡苹果,你认为是真的,我认为是假的,反而变得美好起来。这样就自己把自己的命题(盲从导致谬误)否定了。这个错误是比较严重的,这叫做观点与材料不一致,自相矛盾。接下来,说“人们的思想就会变得肤浅”,这个论断本身就很肤浅,因为,这不是肤浅和深刻的问题,而是正确和错误的问题。说“欧洲中世纪般的黑暗社会将会重现”,在逻辑上缺乏严密的推理,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是政教合一的专制导致的。由盲从这样的精神状态导致那样的政治、思想、文化上的严重后果,还要有许多层次的积累。这里的逻辑是“一步到位”,就造成了武断的毛病。
既然盲从有如此大的危害,我们应如何杜绝盲从?我认为应从个人和社会两方面入手。
这里提出如何杜绝盲从的问题,从思路上是对的,因为这有利于将论题深化。从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入手,这个分类是全面的。
在个人方面,我们应该锻炼独立思考评判事物的能力,坚持自己的想法,我们如何杜绝盲从呢?不盲从他人的评论,做个有主见的人。
如何杜绝盲从的办法是坚持自己的想法,不盲从他人的评论,这话说了等于没有说。这在逻辑上,叫做同语反复。而且表述得不好,要避免重复“盲从”这两个字。正确的表达应该是,凡事都要用直接经验和间接事实加以衡量、对照,对于一切好像是天经地义的、无可置疑的观念,要提高警惕,要加以反思,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检验。
在社会方面,社会应当鼓励人们有自己的看法。媒体应当从多个角度、不同观点论述一件事物,不要形成单一肤浅的评论。
这里有点大而化之了,而且没有贴近盲从的题旨。社会、媒体鼓励人们有自己的看法,这个话对,但是不具体。为什么要鼓励呢?没有展开。如果严格追求比较细致的写法,可以这样写:坚持自己独立的见解,当然可能有偏颇,但有偏颇不要紧,即使有错误,也要一分为二,对待错误当然要加以澄清,但是对坚持独立思考要加以保护,特别是要保护少数人。这样才能把“鼓励人们有自己的看法”这样的论题深化到一个新层次。
当我们每个人都避免盲从心理,杜绝盲从后,世界将会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这个是废话。论述没有充分展开。要让世界变得美好,有许多条件,避免盲从,只是其中之一。这里的思维属于单线思维,把问题简单化了。应该回到开头、回到苹果上去,例如:这样才可能避免在假“苹果”面前自我蒙蔽,从而从传说中从树上掉下来的“苹果”中拓开牛顿式的智慧。
第二篇作文《坚持真理》明显比第一篇好很多。
题目是“坚持真理”,这个题目立得好,比较全面,而且比前面一篇严密一点。议论文立论的关键就是精密。
科学家将一个蜡制的苹果展示给他的学生,只有两个学生否认了哲学家所谓的“刚从果园里摘来有香味”一说。其余学生都认为有香味,可是事实证明,他们是错误的。
虽然只有几句,但是,表现出这位作者比较强的概括力。第一,把材料中复杂的情况用简明的语言分为两类,一类是肯定哲学家的说法,一类是否定哲学家的说法,这就全面了。第二,全面并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有重点的,重点是“认为有香味”的,“可是事实证明,他们是错误的”。这是立论的事实基础。
为什么其余同学会犯错误呢?首先,在学生的眼中,哲学家是权威的象征,哲学家所说的在他们的大脑中一定是正确的,因此,学生们一味地去跟随正确答案而从不坚持自己的原则,是一种盲从的心理。然而事实未必如此。正如著名物理学家郎志万所说:“科学家的话,不一定都是对的。”
接下来是因果分析,为什么会犯错?从反面说,迷信“权威”,以为他们的说法“一定是正确的”,从正面说,则是不坚持自己的原则。这就叫做“盲从”。这里虽然没有采取下定义的形式,但是和下定义有同样的功能。比之前面一篇正面提出什么叫做“盲从”,然后下的定义“对某件事缺乏亲身感受,盲目跟从他人做事的做法”,不但更准确,而且语言也简明得多。引用物理学家的话比较恰当,你不是迷信权威吗?我就引用一个权威科学家来反证。前面的那篇作文,连这点自觉都没有。一些高考作文应试指导不是总结出一条规律,叫做“名人开会,名言荟萃”吗?同学们背诵了许多名言,但都是死的,只有用在论述的焦点上,才是活的。
由此观之,坚持真理需要一定的勇气,需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勇气,正如坚持“日心说”的布鲁诺,不惜自己的荣誉,甚至为之献出了生命,却因此换来了千古不息的歌颂与赞扬。
“权威”这个词是讲到点子上了。只是这个地方的逻辑还不够严密,“科学家的话,不一定都是对的”还只是从 《谈议论文立论的严密和层次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