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强烈感染力”试解
用的修辞手法,如反复(“吃了大堰河的奶”、“养育”,与第一节间隔反复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如产生亲切效果的第二人称(你的)、呼告(大堰河啊),以及变“乳儿”为“儿子”的主观化表述,使情感性、感染性进一步强化。
其余有叙事成分的各节莫不如此,只是情形更为复杂罢了。
以上本是多余的话——这本是基本常识,诗歌形式与散文形式的基本区别。不过恰恰是《大堰河——我的保姆》叙事成分过强,不少人把它当做叙事诗,甚至当做叙事散文来讲,比如大讲、主讲,甚至只讲大堰河的形象,如何勤劳,如何凄苦,如何高尚,如何有爱心,忘记了或者不知道其本质是抒情长诗,不讲或者不懂讲其强烈感染力从何而来这一更重要的问题。所以,这又不是多余的话,正是这抒情、叙事两种成分的强烈呈现、混淆交融,需要我们细加辨析,揭示其隐藏的艺术奥秘。
2,使用了人们不常用的一些增强情感效果的修辞手法。如第四节: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
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
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
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
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
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
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之后,
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在修辞学上,这是一个复杂的修辞结构。所运用的常见手法有三种:一是最后一句与第一句的反复(间隔反复);二是中间八句“在你……之后”的排比:三是一连串的第二人称“你”。不常见的手法,至少运用了“呼应”、“分述”、“共用”三种,这是更重要的,由此才把这十句话统整了起来,产生了抒情、感染的强烈的整体效应。具体情况如下:
其一,“呼应”,即接说一句,但后者详于前者,起补充作用,此处即最后一句的“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是接说第一句同样的话语的,但加了八句“在你……之后”,起详细的补充作用,以说明奶妈时时刻刻对“我”的爱抚以及“我”对此印象深刻,细节栩栩如生,永志难忘。
其二,“分述”,即第一句“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说完后,用八句“在你……之后”,分别与最后一句组合,成为“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等八组相同组合,分别叙述在何种情况下“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又可看成:这八句分别与第一句组合,状语“在你……之后”后置,即“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以突出何种情况下抱我,抚摸我,总之,此手法突出了奶妈的辛苦和对“我”的时时刻刻的关爱。
其三,“共用”,这八句“在你……之后”共用一个中心词突出了这一怀抱、这一抚摸的重要,这一无比温暖感、安全感给予幼时“我”的无处不在的深刻印象。
——为简便并为便于中学教学起见,可以把上述三种不常见手法的综合运用临时命名为“统分”手法。这一“统分”手法(以及包含其中的八句“在你……之后”的排比句式)充分展现了“我”的劳作辛苦的奶妈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照,表现了她一有空就抱“我”,抚摸“我”,表现了“我”对奶妈的一片深情。显然,仅用常见的那三种手法去解释,无法达到如上所述的既浑然一体又精微细致的品读。
重要的,不在于能否用上述修辞学作出解释,而在于能实际关注、体会到它的好处。陈日亮先生说,我们可以试着用两种朗读法体会其好处。第一种按“统”,即照原文语句顺序朗读。第二种按“分”,即先朗读第一句:“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然后,八句“在你……之后”分别与最后一句组合接着朗读,即:“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显然,第二种朗读法比之第一种平常的读法,骤然加重了抒情、感染的效果。仿照陈先生这种处理,实际还有第三种读法,即先朗读第一句分别与各“在你……之后”(此状语置后)的组合,即读成: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
一直读到: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
再接着朗读最后一句,并因此时情感强度的累积,宜按古人的读法,在最后一句中加些衬字,以与前面分读时形成的重章叠句所带来的强化情感相衬,如读成: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啊,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啊抚摸我……(此句之变读,同样可以运用到第二种读法的最后一句。)
如此朗读(并无需作修辞学的分析),一样能体味到这种绝妙手法所产生的回环荡漾、绵延不绝、不断强化的深情,也就是自动接受这种深情的强烈感染。
用了这种“统分”手法的还有第三节(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和第六节(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只不过不如第四节典型。
3,前置形容词和附加语的使用。如第三节: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
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
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
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中间四句如进行压缩,就成为“你的坟墓”、“你的瓦菲”、“你的园地”、“你的石椅”,加上了那么多“前置形容词和附加语”,就如诗评家叶橹在《艾青论》中所言:“整个画面呈现出如此凄清的一幅惨淡的景色。”⑥营造如此的情景氛围,无疑与诗人要表达的对大堰河的同情、感恩、敬仰的情感密切相关。我们知道,这一节是作者创作该诗的生发点,即艾青在一天早晨,从监狱的窗口“看到外面下雪,想起了我的保姆,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诗”⑦。过去许多评论,包括中学教学都会把这一节,把这个创作触因作为分析和教学的“话头”。但又正如叶橹所言,过去大多评价着眼于对大堰河的生活命运所体现的“历史内涵”,着眼于传统的“触景生情”的诗歌观念评说;他认为,从它的“发生学”的角度这极具合理性,但更重要的当从其“美学内涵”入手,认为“它的真正艺术魅力却是那种艺术氛围的营造”。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这“前置形容词和附加语”手法的使用,为增强抒情性和感染力营造了浓郁的氛围。——这正是我们要特别提醒这一手法的第一点原因,希望教学这一创作触因“下雪”节时,能把重点放在营造艺术氛围、强化抒情性和感染力的角度上。其实,该诗全篇多处运用了这一“前置形容词和附加语”手法,而实际教学中更少人对此作出解读。比如第六节中的“红漆雕花的”等等用语。再如第十节的“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第十二节的“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呈给你泥黑的温柔的脸颜……”等等,莫不如此营造了某种情调和氛围,强化了抒情性,增强了感染力。
三
教学中有论及,有探讨,但不甚到位的有三点:
1,大量运用抒情和感染效果很强的反复、排比、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呼告等手法,这方面人们比较熟悉,教学中也多有体现;只是不少教师未着重指出:这几种常见修辞手法在该诗中运用得比较丰富、复杂、特别,因而在阅读的直观感觉上,至今给人表现形式的某种独异感、新鲜感,这是此诗一直有强烈感染力的原因之一。
一是多数情况是各种手法(包括人们不常用的手法)交错运用、混合使用、综合运用,使抒情和感染力度明显增强。前文举例时涉及的几节都是这种情况,简单一点的如第一节,涉及反复和第一人称两种;复杂一点的如第六节,涉及反复、排比、第二人称三种(再加上不常用的呼应、分述、共用三种,共六种);如果加上间隔反复手法的运用,那么修辞手法交混运用的情况就更加复杂。
二是间隔反复手法特别突出。其中之一是绝大多数节的头尾都以重复语句互相呼应,如第一节头尾的“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其中之二是出现了大量的一句一句紧相连的密集型的多则八九句少则四五句的间隔反复(或可视为部分语句相同、部分不同的复沓式反复),如“你的……你的……你的……”““在你……在你……在你……”,“我……我……我……”,“她含着笑……她含着笑……”,“大堰河……大堰河……”,“她死时……她死时……”,“同着……同着……”,“呈给你……呈给你……”等等。此类间隔反复句,又几乎同时是排比句,有的头尾提示语比较明显,如第四节的“在你……之后”:有的提示语较隐秘,结尾又无提示语,情形较复杂,如第六节的“我……着……的……”。无论是间隔反复、头尾呼应、复沓反复、复杂排比,都形成一种绵延不绝的情感、情绪、情调,包围着你,感染着你,使你挥之不去,萦绕耳际,印象深刻。
2,对比手法,这在诗中显而易见,一般教学都会注意,不过诗中主要的三处对比,其中有一处往往被忽视,还有一处恐怕是带来该诗最明显情感效果、感染效果的,不少教学却未在此着力。
第一处是第六节(我做 《《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强烈感染力”试解》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1090.html
其余有叙事成分的各节莫不如此,只是情形更为复杂罢了。
以上本是多余的话——这本是基本常识,诗歌形式与散文形式的基本区别。不过恰恰是《大堰河——我的保姆》叙事成分过强,不少人把它当做叙事诗,甚至当做叙事散文来讲,比如大讲、主讲,甚至只讲大堰河的形象,如何勤劳,如何凄苦,如何高尚,如何有爱心,忘记了或者不知道其本质是抒情长诗,不讲或者不懂讲其强烈感染力从何而来这一更重要的问题。所以,这又不是多余的话,正是这抒情、叙事两种成分的强烈呈现、混淆交融,需要我们细加辨析,揭示其隐藏的艺术奥秘。
2,使用了人们不常用的一些增强情感效果的修辞手法。如第四节: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
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
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
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
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
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
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之后,
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在修辞学上,这是一个复杂的修辞结构。所运用的常见手法有三种:一是最后一句与第一句的反复(间隔反复);二是中间八句“在你……之后”的排比:三是一连串的第二人称“你”。不常见的手法,至少运用了“呼应”、“分述”、“共用”三种,这是更重要的,由此才把这十句话统整了起来,产生了抒情、感染的强烈的整体效应。具体情况如下:
其一,“呼应”,即接说一句,但后者详于前者,起补充作用,此处即最后一句的“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是接说第一句同样的话语的,但加了八句“在你……之后”,起详细的补充作用,以说明奶妈时时刻刻对“我”的爱抚以及“我”对此印象深刻,细节栩栩如生,永志难忘。
其二,“分述”,即第一句“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说完后,用八句“在你……之后”,分别与最后一句组合,成为“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等八组相同组合,分别叙述在何种情况下“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又可看成:这八句分别与第一句组合,状语“在你……之后”后置,即“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以突出何种情况下抱我,抚摸我,总之,此手法突出了奶妈的辛苦和对“我”的时时刻刻的关爱。
其三,“共用”,这八句“在你……之后”共用一个中心词突出了这一怀抱、这一抚摸的重要,这一无比温暖感、安全感给予幼时“我”的无处不在的深刻印象。
——为简便并为便于中学教学起见,可以把上述三种不常见手法的综合运用临时命名为“统分”手法。这一“统分”手法(以及包含其中的八句“在你……之后”的排比句式)充分展现了“我”的劳作辛苦的奶妈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照,表现了她一有空就抱“我”,抚摸“我”,表现了“我”对奶妈的一片深情。显然,仅用常见的那三种手法去解释,无法达到如上所述的既浑然一体又精微细致的品读。
重要的,不在于能否用上述修辞学作出解释,而在于能实际关注、体会到它的好处。陈日亮先生说,我们可以试着用两种朗读法体会其好处。第一种按“统”,即照原文语句顺序朗读。第二种按“分”,即先朗读第一句:“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然后,八句“在你……之后”分别与最后一句组合接着朗读,即:“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显然,第二种朗读法比之第一种平常的读法,骤然加重了抒情、感染的效果。仿照陈先生这种处理,实际还有第三种读法,即先朗读第一句分别与各“在你……之后”(此状语置后)的组合,即读成: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
一直读到: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
再接着朗读最后一句,并因此时情感强度的累积,宜按古人的读法,在最后一句中加些衬字,以与前面分读时形成的重章叠句所带来的强化情感相衬,如读成: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啊,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啊抚摸我……(此句之变读,同样可以运用到第二种读法的最后一句。)
如此朗读(并无需作修辞学的分析),一样能体味到这种绝妙手法所产生的回环荡漾、绵延不绝、不断强化的深情,也就是自动接受这种深情的强烈感染。
用了这种“统分”手法的还有第三节(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和第六节(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只不过不如第四节典型。
3,前置形容词和附加语的使用。如第三节: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
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
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
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中间四句如进行压缩,就成为“你的坟墓”、“你的瓦菲”、“你的园地”、“你的石椅”,加上了那么多“前置形容词和附加语”,就如诗评家叶橹在《艾青论》中所言:“整个画面呈现出如此凄清的一幅惨淡的景色。”⑥营造如此的情景氛围,无疑与诗人要表达的对大堰河的同情、感恩、敬仰的情感密切相关。我们知道,这一节是作者创作该诗的生发点,即艾青在一天早晨,从监狱的窗口“看到外面下雪,想起了我的保姆,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诗”⑦。过去许多评论,包括中学教学都会把这一节,把这个创作触因作为分析和教学的“话头”。但又正如叶橹所言,过去大多评价着眼于对大堰河的生活命运所体现的“历史内涵”,着眼于传统的“触景生情”的诗歌观念评说;他认为,从它的“发生学”的角度这极具合理性,但更重要的当从其“美学内涵”入手,认为“它的真正艺术魅力却是那种艺术氛围的营造”。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这“前置形容词和附加语”手法的使用,为增强抒情性和感染力营造了浓郁的氛围。——这正是我们要特别提醒这一手法的第一点原因,希望教学这一创作触因“下雪”节时,能把重点放在营造艺术氛围、强化抒情性和感染力的角度上。其实,该诗全篇多处运用了这一“前置形容词和附加语”手法,而实际教学中更少人对此作出解读。比如第六节中的“红漆雕花的”等等用语。再如第十节的“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第十二节的“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呈给你泥黑的温柔的脸颜……”等等,莫不如此营造了某种情调和氛围,强化了抒情性,增强了感染力。
三
教学中有论及,有探讨,但不甚到位的有三点:
1,大量运用抒情和感染效果很强的反复、排比、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呼告等手法,这方面人们比较熟悉,教学中也多有体现;只是不少教师未着重指出:这几种常见修辞手法在该诗中运用得比较丰富、复杂、特别,因而在阅读的直观感觉上,至今给人表现形式的某种独异感、新鲜感,这是此诗一直有强烈感染力的原因之一。
一是多数情况是各种手法(包括人们不常用的手法)交错运用、混合使用、综合运用,使抒情和感染力度明显增强。前文举例时涉及的几节都是这种情况,简单一点的如第一节,涉及反复和第一人称两种;复杂一点的如第六节,涉及反复、排比、第二人称三种(再加上不常用的呼应、分述、共用三种,共六种);如果加上间隔反复手法的运用,那么修辞手法交混运用的情况就更加复杂。
二是间隔反复手法特别突出。其中之一是绝大多数节的头尾都以重复语句互相呼应,如第一节头尾的“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其中之二是出现了大量的一句一句紧相连的密集型的多则八九句少则四五句的间隔反复(或可视为部分语句相同、部分不同的复沓式反复),如“你的……你的……你的……”““在你……在你……在你……”,“我……我……我……”,“她含着笑……她含着笑……”,“大堰河……大堰河……”,“她死时……她死时……”,“同着……同着……”,“呈给你……呈给你……”等等。此类间隔反复句,又几乎同时是排比句,有的头尾提示语比较明显,如第四节的“在你……之后”:有的提示语较隐秘,结尾又无提示语,情形较复杂,如第六节的“我……着……的……”。无论是间隔反复、头尾呼应、复沓反复、复杂排比,都形成一种绵延不绝的情感、情绪、情调,包围着你,感染着你,使你挥之不去,萦绕耳际,印象深刻。
2,对比手法,这在诗中显而易见,一般教学都会注意,不过诗中主要的三处对比,其中有一处往往被忽视,还有一处恐怕是带来该诗最明显情感效果、感染效果的,不少教学却未在此着力。
第一处是第六节(我做 《《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强烈感染力”试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