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强烈感染力”试解
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与前面五节,尤其是第二、四节的对保姆的深情对比;此处对比,一般人都能注意到。
第二处是第五节与第七节的对比,一者是哭,一者是笑,前者因乳儿离开自己而哭,后者因能天天看到乳儿而笑。此处对比比较含蓄,往往被忽视,原因是第七节没有直接点明“她含着笑”是因为能见到乳儿。教参把此节中大堰河的笑解读为乐观及穷苦人的要求不高,能挣饭吃就满足了,固然可以作此理解,但作为抒情诗所要集中表现的情感,仅作此解读显然是不够的。如解读为因能天天看到乳儿而笑,与第五节的哭构成对比,不仅与全诗集中表现的情感相统一,而且从第五节至第九节都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的这一结构安排相协调。为什么可以作此解读呢?诗中有一句“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这应是到“我”的父母家当佣工(前面二节已交代,“我”已回到父母家)。艾青的弟弟蒋海涛的文章解释“她含着笑”时,就是拿祥林嫂到鲁四老爷家当帮工“有了笑影”作比的,并说:“穷苦人家要谋生,哪能哭丧着脸去惹东家或旁人的不愉快呢?”可见,这一节讲的是大堰河去别人家当佣工(包括前面的乐观及易于满足说,也表明是当佣工),那么,“洗着我们的衣服”理解为在“我”家当佣工是合理的,因此能见到自己的乳儿而天天含着笑更是合情合理的,与紧接着的第八、九节大讲特讲的“深爱着她的乳儿”更是构成了内在的一致,与第五节因乳儿离去而哭形成对比,就简直是相当完美的艺术构思了。
第三处是第八节和第九节最强烈、最复杂的对比。先是第八节中,大堰河做了一个梦,梦见参加了乳儿的婚礼,乳儿的娇美的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这是她最幸福的时刻;然而这又是痛苦,她只能在梦中想象这种事,而且这是“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不仅因为自己身份不配,而且因为她深爱乳儿,不能使乳儿丢脸,这强烈的对比反差使人动容。接着是第九节中,她死时,五个亲生儿子都在她身旁,而她深爱的乳儿偏偏不在她身旁,她最希望乳儿此时在身旁再叫她一声“妈”,她呼喊着乳儿的名字,但只是轻轻地呼喊,她觉得这只是奢望,她暗暗的最希望的事却痛苦地不能实现,这是又一个强烈对比、强烈反差。而第八节与第九节又构成对比,最幸福的梦与最痛苦的现实,构成了最强烈的、最使人动容、戚然的对比。
——最幸福的事只能在梦中“实现”,而最痛苦的事却偏偏在现实中出现。至此,我们不仅为诗人对弱者的无限同情,对底层人民的朴质无私之爱的歌唱所感动,更为诗人创造的“对比”艺术所营造出的情感氛围所强烈感染。
3,思想升华强化了该诗的感染力。亚里士多德说,诗是最接近哲学的。孙绍振说,最好的诗是有智性、有思想的。也许,《大堰河——我的保姆》不如《雨巷》、《再别康桥》、《沁园春·长沙》那么接近哲学,那么具有或迷人或醉人或启迪人的智性、哲性,但它一样是有思想的。并且这思想性并不仅仅表现在最后几节出现的升华,而是在前面各节的情感抒发中,已渗透着对于那苦难质朴、充满爱心的下层弱者的敬重:诗人最后喊出的“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给予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咒语”、“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以及整个第十二节对于那“紫色的灵魂”的礼赞,只是一道道理性的光芒,更照亮了全诗的情感,更有力地感染了读者。
从修辞的最基本定义——选择最恰当的语言形式来加强表达效果出发,上述思想性也是重要的修辞手段。教学中存在的缺憾,往往是两张皮,思想归思想讲,并不与感染效果发生联系。
该诗的整个教学都应防止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现象。如前所述,好的艺术作品本身就是既丰富又统一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的上述种种特征、种种修辞手段就统一在它强烈的感染力这一基本特点上。我们的分析和教学应集中于此。注释①参见孙绍振《文学创作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②艾青传记不少,本节涉及自传性的材料引自人教版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即教参)和徐刚《艾青传——诗坛圣火》(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年)。 ③除了极少数意见(如《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期中崔雁文)外,几乎一边倒认为它是抒情诗而不是叙事诗,包括艾青自己,包括茅盾等等许多名家的意见,人教版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所收录的全部资料亦持此说。我们的阅读感觉亦如是。简单地讲,就是其抒情性强于叙事性,其叙事主要是为抒情服务的;复杂地讲,需另文讨论。 ④⑤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20页。 ⑥转引自叶橹“瘦西湖畔”个人博客(新浪网),2010年10月14日所载叶橹《艾青论》。后文凡叶橹言,出处同。 ⑦转引自人教版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所载该诗参考资料中艾青《创作回忆》一文 《《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强烈感染力”试解》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1090.html
第二处是第五节与第七节的对比,一者是哭,一者是笑,前者因乳儿离开自己而哭,后者因能天天看到乳儿而笑。此处对比比较含蓄,往往被忽视,原因是第七节没有直接点明“她含着笑”是因为能见到乳儿。教参把此节中大堰河的笑解读为乐观及穷苦人的要求不高,能挣饭吃就满足了,固然可以作此理解,但作为抒情诗所要集中表现的情感,仅作此解读显然是不够的。如解读为因能天天看到乳儿而笑,与第五节的哭构成对比,不仅与全诗集中表现的情感相统一,而且从第五节至第九节都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的这一结构安排相协调。为什么可以作此解读呢?诗中有一句“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这应是到“我”的父母家当佣工(前面二节已交代,“我”已回到父母家)。艾青的弟弟蒋海涛的文章解释“她含着笑”时,就是拿祥林嫂到鲁四老爷家当帮工“有了笑影”作比的,并说:“穷苦人家要谋生,哪能哭丧着脸去惹东家或旁人的不愉快呢?”可见,这一节讲的是大堰河去别人家当佣工(包括前面的乐观及易于满足说,也表明是当佣工),那么,“洗着我们的衣服”理解为在“我”家当佣工是合理的,因此能见到自己的乳儿而天天含着笑更是合情合理的,与紧接着的第八、九节大讲特讲的“深爱着她的乳儿”更是构成了内在的一致,与第五节因乳儿离去而哭形成对比,就简直是相当完美的艺术构思了。
第三处是第八节和第九节最强烈、最复杂的对比。先是第八节中,大堰河做了一个梦,梦见参加了乳儿的婚礼,乳儿的娇美的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这是她最幸福的时刻;然而这又是痛苦,她只能在梦中想象这种事,而且这是“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不仅因为自己身份不配,而且因为她深爱乳儿,不能使乳儿丢脸,这强烈的对比反差使人动容。接着是第九节中,她死时,五个亲生儿子都在她身旁,而她深爱的乳儿偏偏不在她身旁,她最希望乳儿此时在身旁再叫她一声“妈”,她呼喊着乳儿的名字,但只是轻轻地呼喊,她觉得这只是奢望,她暗暗的最希望的事却痛苦地不能实现,这是又一个强烈对比、强烈反差。而第八节与第九节又构成对比,最幸福的梦与最痛苦的现实,构成了最强烈的、最使人动容、戚然的对比。
——最幸福的事只能在梦中“实现”,而最痛苦的事却偏偏在现实中出现。至此,我们不仅为诗人对弱者的无限同情,对底层人民的朴质无私之爱的歌唱所感动,更为诗人创造的“对比”艺术所营造出的情感氛围所强烈感染。
3,思想升华强化了该诗的感染力。亚里士多德说,诗是最接近哲学的。孙绍振说,最好的诗是有智性、有思想的。也许,《大堰河——我的保姆》不如《雨巷》、《再别康桥》、《沁园春·长沙》那么接近哲学,那么具有或迷人或醉人或启迪人的智性、哲性,但它一样是有思想的。并且这思想性并不仅仅表现在最后几节出现的升华,而是在前面各节的情感抒发中,已渗透着对于那苦难质朴、充满爱心的下层弱者的敬重:诗人最后喊出的“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给予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咒语”、“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以及整个第十二节对于那“紫色的灵魂”的礼赞,只是一道道理性的光芒,更照亮了全诗的情感,更有力地感染了读者。
从修辞的最基本定义——选择最恰当的语言形式来加强表达效果出发,上述思想性也是重要的修辞手段。教学中存在的缺憾,往往是两张皮,思想归思想讲,并不与感染效果发生联系。
该诗的整个教学都应防止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现象。如前所述,好的艺术作品本身就是既丰富又统一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的上述种种特征、种种修辞手段就统一在它强烈的感染力这一基本特点上。我们的分析和教学应集中于此。注释①参见孙绍振《文学创作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②艾青传记不少,本节涉及自传性的材料引自人教版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即教参)和徐刚《艾青传——诗坛圣火》(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年)。 ③除了极少数意见(如《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期中崔雁文)外,几乎一边倒认为它是抒情诗而不是叙事诗,包括艾青自己,包括茅盾等等许多名家的意见,人教版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所收录的全部资料亦持此说。我们的阅读感觉亦如是。简单地讲,就是其抒情性强于叙事性,其叙事主要是为抒情服务的;复杂地讲,需另文讨论。 ④⑤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20页。 ⑥转引自叶橹“瘦西湖畔”个人博客(新浪网),2010年10月14日所载叶橹《艾青论》。后文凡叶橹言,出处同。 ⑦转引自人教版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所载该诗参考资料中艾青《创作回忆》一文 《《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强烈感染力”试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