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语文论文 >> 正文

基于学情的教学内容确定和方法选择


广、厚重。学生的朗读,应该是基于对作品内容理解后的个性化朗读。当然,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够调动起学生朗读的热情,课堂气氛热烈一些也是值得称道的。
  
  褚树荣:刚才马老师点到的朗读教学“过”的问题,在教学中是普遍存在的。古诗文教学还有一种普遍的现象是搭建文史支架,引用外围资料。袁老师请你说说看,在这方面,这三堂课做得怎样?对古诗文教学中常见的援引资料的教法,你有什么看法?
  
  袁伟望(宁海教育局教研室):三堂课在搭建文史支架、引用外围资料引导学生学习时,基本是适宜与贴切的。在古诗词教学中,外围资料的引与不引,引多与引少,引用是否具有正向的价值,这三堂课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我以为,客观的学情与教学的目标是确认引与不引、引的适宜与不适宜的主要因素。王老师的课在突破教学难点“一蓑烟雨任平生”,引用“多少楼台烟雨中”后,又呈现北宋地图,动态展示东坡一生的遭际,既降低了教学难度,又适合小学生的特点,巧妙地达到了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的教学目标。同样是引用东坡一生遭际的外围资料,张、吕二位老师引用的目的则略有差异,一位突出“余独觉”,一位突破“归去”,学生不同,目的不同,但在他们的描述中,我们看得出来,课堂教学都达到了预先的目标。被贬黄州是苏轼一生词作风格发生重要转折的时期,三位教师在处理资料时,是否可在引用的度与引用的技巧上稍加注意呢?在教学目标确定的前提下,根据学情,把握引用的度、引用的时机,傲到引用巧妙得当,才具有价值。三堂课最为精彩的资料援引,是在王老师突破第二个教学难点“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个环节。
  
  褚树荣:小学、初中和高中同上一篇课文,这样的活动去年我省就开展过一次,当时给我们高中语文教师是有很大震动的。刘老师,从这次北仑小、初、高三堂课中,你觉得高中语文教学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向小学和初中学习点什么?小学和初中的情况又是怎样?
  
  刘强根(大榭开发区教研中心):听课时,我在想:不同的年段对同一个文本应该有不同的侧重。 对比三堂课,结合我平时观察与上课的体验,我认为目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缺少的是一种对学生阅读初体验的关注。譬如高中的古诗词教学普遍表现出对吟诵的关注不够,诗歌应该是声音的艺术,需要我们声情并茂地去体验,这要向小学、初中学习。经过小学、初中的训练,高中学生对于诗词应该有一点基本的语感,可以初步体验其中的思想内涵,而我们教师要做的就应该是在初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引导,把“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鉴赏方法落到实处,这方面似乎做得不够。
  
  相对来说,有些小学和初中的课堂似乎又有“耕他人的田”之嫌。挖掘文本有点过了。如“苏轼最想回到哪里去”的问题就不必为难孩子们。初中的课对小序加以关注,是可以的,至于士人群体“独”的心态大可不必深究,或让学生作课外探究为好。
  
  总体上看,三堂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还是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这种不同是因为学习对象不一样,因此,基本上做到了基于学情的教学。但放眼看去,现在的初中学生听了小学语文课不会觉得浅,高中生听初中的课也不会觉得不够深,我们的语文课堂年段意识还是不明显,内容和方法的把握似乎也可以更准确一些。
  
  【小结】
  
  从课例展示看,教师们对课文的解读和教学的设计,对象意识还是很明显的。三堂课恰好呈现出小学、初中和高中语文教师的不同追求,这样的追求更多地带着本学段所有教师在内容取舍和方法选择上的倾向性。在这个意义上,三堂课表现的是当下三个学段语文教学的共性。要考察某一个教师的生本意识如何,学情把握水平怎样,最好的方式是让他一个人拿着《定风波》到小学、初中和高中分别执教,这又是另外一次实验了。
  
  从课例访谈看,我们对什么是学情,基于学情和文体特征、课文内容、文化教化、直观教学、朗读教学、资料引用、学习对象等诸多方面的关系作了梳理。这种梳理是从《定风波》的三个教例出发的,是从《定风波》这一特定的文本出发的,因此,有点实证的意义

《基于学情的教学内容确定和方法选择》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1098.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语文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