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对卡夫卡《骑桶者》的理解
也谈对卡夫卡《骑桶者》的理解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 詹丹
表现主义大师卡夫卡的小说向来以晦涩著称,个别作品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后,针对这些作品的思想意蕴和艺术特色,时有讨论文章发表。如朱前珍老师的《缘何骑桶——(骑桶者)虚构艺术解析》(以下省称朱文)。细读该文,发现其论述到的一些具体描写,与我依据小说文本作出的理解有颇多差异,而这又涉及怎样理解该作品的一些核心问题,特撰文讨论。
一、“骑桶”的原因在小说中有清晰说明
朱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卡夫卡把笔下的主人公“我”设计为在严冬的日子里,骑着(而不是提着)空无一物的煤桶飞往煤铺子乞讨煤炭的意义。这三个部分依次为“骑桶’是恐惧心理的表现”、“骑桶’是‘异化’的象征”、“骑桶’为表现多重主旨”。其中,在第三部分论述多重主旨中重复了前两部分的一些观点外,较有新意的见解主要集中于第一部分,遗憾的是,第一部分的观点,基本是对北大博士胡少卿一篇解读文章《人与世界的不可通融性:卡夫卡(骑桶者)》(以下省称胡文)的沿用①。本文要讨论的是,朱文的观点看上去有些新意,但从文本自身来看,尚缺乏必要的依据。
关于小说核心内容“骑桶”的原因,胡文是这样解释的:
他选择飞翔这种方式是因为害怕失败,所以他飞着去,并且随时准备撤走。
而朱文则说:
“骑桶者”之所以“骑桶”,是因为他的恐惧心理。“我”害怕讨煤被拒绝,所以选择了“骑桶”这样特殊的方式,如果被拒绝,就可以快速地离开。
但是从小说本身看,作者既没有写“我”在出发前,就有了一旦被拒绝就迅速撤离的打算,后来也没有写“我”有这方面的举动。相反,作者倒是给出了之所以骑桶飞翔的很实在的理由:其一是需要煤的紧迫性,即“我可不能活活冻死;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在它们之间奔驰,在它们之间向煤铺老板要求帮助”。也就是说,骑桶的第一目的是为了迅速去,而不是为了去了以后迅速离开。因为这一点在小说文本中有清晰交代,许多教师在教学上都会提及,所以朱文也没有回避,不过他在提出这一点后,又判断这样的理由其实是没有深切领会作者的用意,所以又从文本外部去寻找别的似乎是更深刻的心理上的理由了。其二,从文本看,把空桶骑过去而不是提过去,也是为说服煤铺老板提供一个有力的证据。因为主人公深知“煤铺老板对于我的通常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我必须向他清楚地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言下之意,还有什么比一只空桶浮在空气中能更好地证明煤桶中的空空如也呢?(但这里有一个悖论,下文再讨论。)其中,“通常的请求”,在《卡夫卡全集》译本中翻译为“平平常常的请求”⑦,虽然我不懂德文,无法判断哪一个翻译更正确,但从表达效果看,“平平常常”强调意味要更浓些,而为超越“平平常常的请求”,让请求变得更奇特,提供一个能飞翔的空桶作证明似乎是更好的理由。
胡文提出“骑桶”的理由是因为害怕失败,或者如朱文那样进一步说卡夫卡在写给密伦娜的信中提出“我的本质是恐惧”,由此把这种恐惧推断至卡夫卡创作的所有小说,其实仅仅是从概念出发而不是从文本出发解读文本的结果。即便如“害怕”、“恐惧”这类概念的提出有一定的道理,能从整体上解释卡夫卡小说的一些基本特征,但却未必能一一体现到他小说的所有描写,特别是无法合理解释该小说中“骑桶”这一特定行为。概念就此蜕变成了空洞的说教,而且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诱导一种用概念来机械套用文本的不良习惯。
二、“骑桶者”涉及的异化问题是多方面的
问题还在于,如果引用的套话并没有经过解读者自己真切的理解,那么一旦这类套话比较艰深时,连空洞说教的意义也会丧失。比如,因卡夫卡的《变形记》而谈卡夫卡小说具有异化特点的文章是相当多的。朱文在文章第二部分“‘骑桶’是‘异化’的象征”中,也谈到了“骑桶者”的异化问题。 (范文网 fanwen.oyaya.net) 但在这部分文章里,除了同义反复地说“骑桶”的方式就是异化(却没有给出基本的解释),又泛泛而论地说是写出了“我”与世俗世界疏离的感觉,就转而谈别人反复谈过的卡夫卡《变形记》、《饥饿艺术家》等异化问题了。至于“骑桶者”异化的特征在小说中有怎样的具体表现,这种表现又显示了怎样的意义,却并没有得到哪怕是最简单的分析和说明。
异化常常是指对象特性的丧失,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话来说:“私有财产既夺去人的个性,也夺去物的个性。”③这句话,有时也被学者翻译成“私有财产不仅使人的个性异化,而且也使物的个性异化”,并强调了马克思所谓的“私有财产”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前提条件④。从小说《骑桶者》的文本来看,对人与物异化现象的描写还是比较明显的。我们可以从三点来分析。首先,是煤桶的异化,是煤桶这一日常生活的用具,处在了容器与飞行器之间的一个尴尬位置。因为煤桶无煤可装,所以它丧失了煤桶的基本功能,成了一个空中的漂浮物,成了“我”的一头如同骆驼样的坐骑。这里的一个悖论是,当“我”把煤桶当坐骑来骑着飞翔时,它的功能已经异化了,但“我”还指望它能以煤桶的功能来向煤铺老板证明煤的匮乏。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它也不是真正的飞行器,所以能被老板娘轻易挥走。其次,是“我”的异化。这种异化具有双重性。这既是现实中的“我”在寒冷中变异,如看似偶然、看似瞬间现象的呼告声音变得浑浊,眼泪变得没有感情,同时,也是作为一个如同骑士般的飞翔者,在想象世界中曾经无所不能的极大异化。顺便指出的是,小说开头描写天空成了一面银色的盾牌,挡住向天空求助的人,这一“盾牌”的意象,是与飞翔的骑士有呼应关系的。据此,笔者认为《卡夫卡全集》把这篇小说标题翻译为“铁桶骑士”有相当的合理性,关键不是点出了桶的材质,关键是用“骑士”一语而不像教材依据的译本用“者”这样的词,更有对传统文学和民间想象中攻城略地、救苦救难的骑士形象的一种反讽意味。轻盈、能在空中飞翔,曾经是骑士们或者借助飞毯的勇士超越阻碍的重要方式,但在这篇小说中,却成了老板娘能够用围裙轻易挥走骑桶者的原因。再次,也是煤铺老板夫妇的异化 《也谈对卡夫卡《骑桶者》的理解》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1157.html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 詹丹
表现主义大师卡夫卡的小说向来以晦涩著称,个别作品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后,针对这些作品的思想意蕴和艺术特色,时有讨论文章发表。如朱前珍老师的《缘何骑桶——(骑桶者)虚构艺术解析》(以下省称朱文)。细读该文,发现其论述到的一些具体描写,与我依据小说文本作出的理解有颇多差异,而这又涉及怎样理解该作品的一些核心问题,特撰文讨论。
一、“骑桶”的原因在小说中有清晰说明
朱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卡夫卡把笔下的主人公“我”设计为在严冬的日子里,骑着(而不是提着)空无一物的煤桶飞往煤铺子乞讨煤炭的意义。这三个部分依次为“骑桶’是恐惧心理的表现”、“骑桶’是‘异化’的象征”、“骑桶’为表现多重主旨”。其中,在第三部分论述多重主旨中重复了前两部分的一些观点外,较有新意的见解主要集中于第一部分,遗憾的是,第一部分的观点,基本是对北大博士胡少卿一篇解读文章《人与世界的不可通融性:卡夫卡(骑桶者)》(以下省称胡文)的沿用①。本文要讨论的是,朱文的观点看上去有些新意,但从文本自身来看,尚缺乏必要的依据。
关于小说核心内容“骑桶”的原因,胡文是这样解释的:
他选择飞翔这种方式是因为害怕失败,所以他飞着去,并且随时准备撤走。
而朱文则说:
“骑桶者”之所以“骑桶”,是因为他的恐惧心理。“我”害怕讨煤被拒绝,所以选择了“骑桶”这样特殊的方式,如果被拒绝,就可以快速地离开。
但是从小说本身看,作者既没有写“我”在出发前,就有了一旦被拒绝就迅速撤离的打算,后来也没有写“我”有这方面的举动。相反,作者倒是给出了之所以骑桶飞翔的很实在的理由:其一是需要煤的紧迫性,即“我可不能活活冻死;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在它们之间奔驰,在它们之间向煤铺老板要求帮助”。也就是说,骑桶的第一目的是为了迅速去,而不是为了去了以后迅速离开。因为这一点在小说文本中有清晰交代,许多教师在教学上都会提及,所以朱文也没有回避,不过他在提出这一点后,又判断这样的理由其实是没有深切领会作者的用意,所以又从文本外部去寻找别的似乎是更深刻的心理上的理由了。其二,从文本看,把空桶骑过去而不是提过去,也是为说服煤铺老板提供一个有力的证据。因为主人公深知“煤铺老板对于我的通常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我必须向他清楚地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言下之意,还有什么比一只空桶浮在空气中能更好地证明煤桶中的空空如也呢?(但这里有一个悖论,下文再讨论。)其中,“通常的请求”,在《卡夫卡全集》译本中翻译为“平平常常的请求”⑦,虽然我不懂德文,无法判断哪一个翻译更正确,但从表达效果看,“平平常常”强调意味要更浓些,而为超越“平平常常的请求”,让请求变得更奇特,提供一个能飞翔的空桶作证明似乎是更好的理由。
胡文提出“骑桶”的理由是因为害怕失败,或者如朱文那样进一步说卡夫卡在写给密伦娜的信中提出“我的本质是恐惧”,由此把这种恐惧推断至卡夫卡创作的所有小说,其实仅仅是从概念出发而不是从文本出发解读文本的结果。即便如“害怕”、“恐惧”这类概念的提出有一定的道理,能从整体上解释卡夫卡小说的一些基本特征,但却未必能一一体现到他小说的所有描写,特别是无法合理解释该小说中“骑桶”这一特定行为。概念就此蜕变成了空洞的说教,而且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诱导一种用概念来机械套用文本的不良习惯。
二、“骑桶者”涉及的异化问题是多方面的
问题还在于,如果引用的套话并没有经过解读者自己真切的理解,那么一旦这类套话比较艰深时,连空洞说教的意义也会丧失。比如,因卡夫卡的《变形记》而谈卡夫卡小说具有异化特点的文章是相当多的。朱文在文章第二部分“‘骑桶’是‘异化’的象征”中,也谈到了“骑桶者”的异化问题。 (范文网 fanwen.oyaya.net) 但在这部分文章里,除了同义反复地说“骑桶”的方式就是异化(却没有给出基本的解释),又泛泛而论地说是写出了“我”与世俗世界疏离的感觉,就转而谈别人反复谈过的卡夫卡《变形记》、《饥饿艺术家》等异化问题了。至于“骑桶者”异化的特征在小说中有怎样的具体表现,这种表现又显示了怎样的意义,却并没有得到哪怕是最简单的分析和说明。
异化常常是指对象特性的丧失,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话来说:“私有财产既夺去人的个性,也夺去物的个性。”③这句话,有时也被学者翻译成“私有财产不仅使人的个性异化,而且也使物的个性异化”,并强调了马克思所谓的“私有财产”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前提条件④。从小说《骑桶者》的文本来看,对人与物异化现象的描写还是比较明显的。我们可以从三点来分析。首先,是煤桶的异化,是煤桶这一日常生活的用具,处在了容器与飞行器之间的一个尴尬位置。因为煤桶无煤可装,所以它丧失了煤桶的基本功能,成了一个空中的漂浮物,成了“我”的一头如同骆驼样的坐骑。这里的一个悖论是,当“我”把煤桶当坐骑来骑着飞翔时,它的功能已经异化了,但“我”还指望它能以煤桶的功能来向煤铺老板证明煤的匮乏。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它也不是真正的飞行器,所以能被老板娘轻易挥走。其次,是“我”的异化。这种异化具有双重性。这既是现实中的“我”在寒冷中变异,如看似偶然、看似瞬间现象的呼告声音变得浑浊,眼泪变得没有感情,同时,也是作为一个如同骑士般的飞翔者,在想象世界中曾经无所不能的极大异化。顺便指出的是,小说开头描写天空成了一面银色的盾牌,挡住向天空求助的人,这一“盾牌”的意象,是与飞翔的骑士有呼应关系的。据此,笔者认为《卡夫卡全集》把这篇小说标题翻译为“铁桶骑士”有相当的合理性,关键不是点出了桶的材质,关键是用“骑士”一语而不像教材依据的译本用“者”这样的词,更有对传统文学和民间想象中攻城略地、救苦救难的骑士形象的一种反讽意味。轻盈、能在空中飞翔,曾经是骑士们或者借助飞毯的勇士超越阻碍的重要方式,但在这篇小说中,却成了老板娘能够用围裙轻易挥走骑桶者的原因。再次,也是煤铺老板夫妇的异化 《也谈对卡夫卡《骑桶者》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