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语文论文 >> 正文

“意蕴探究”并非简单的个性化解读——对高考意蕴探究题的一点思考


  “意蕴探究”并非简单的个性化解读——对高考意蕴探究题的一点思考
  
  江苏南京市第九中学 孙霁蔚
  
  意蕴是文学作品里面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是指隐含于语言、意象和故事之中的“言外之意”,诗歌、散文、小说中都是这样。意蕴的隐含性、丰富性、含蓄性、模糊性决定读者每一次接触文本都会产生新的感触,都可能领悟出新的意义。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其实就是一个对文本所隐含着的意蕴的不断“发现”和“选择”的过程。简而言之,意蕴就是作品的多角度主题。
  
  高考考试说明中有一条: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所谓“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指的是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所谓“作品的丰富意蕴”,包括作品的思想意蕴、道德意蕴、伦理意蕴、政治意蕴、历史意蕴、情感意蕴、生命意蕴等。近几年来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最后一题常常设置为探究题。探究性试题自2007年高考新课标卷中初露端倪以来,从考试大纲的表述、能力层级要求、情境设置形式、探究内容到评价标准已形成了较为科学的体系,体现出了新课标“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的价值追求。而其中意蕴探究题出现频率尤其高。如2010年、2011年江苏高考卷文学类阅读《溜索》、《“这是你的战争!”》的最后一题;2011年山东高考卷中《审丑》、《没有天堂》的最后一题等等。意蕴探究越来越被重视。确实,文学作品的动人之处在于其丰富的意蕴,而是否真正读懂作品也在于能否探究出其中丰富的意蕴。这就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要真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读懂作品,挖掘内涵。
  
  一、意蕴探究题的命题角度
  
  先以近年来全国各省市高考卷、模拟卷中的意蕴探究题为例,探讨意蕴题的命题角度。 例1,(2011年江苏卷)宗璞的《“这是你的战争!”》,以景物为切入点提问:
  
  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意蕴,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文中的自然景物“雪”和“腊梅林”贯穿全文,紧跟在主要情节发展之后。昆明很少下雪,自然景物在这里有所暗示和象征,用来表现人物,所以与文章的主旨、内涵有关。景物在这里是切入点,探究景物的用意在于探究意蕴。
  
  例2,(2011年山东卷)严歌苓的《审丑》,从题目着眼提问:
  
  “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审丑”是题目,也是文章的主要情节内容。“审丑”既是绘画原则,也是文中反映出的社会现象。所以探究题目也是探究主旨。
  
  例3,(2011年西安模拟卷)《提琴》([美国]保·琼斯),从一个词入手提问:
  
  小说的第一段说:“它已成为某种象征。”请结合全文,探究“象征”一词的丰富内涵。
  
  《提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舅舅想用他的古董提琴帮我们一家渡过难关,父亲和“我”先后得知是赝品,但心照不宣隐瞒了真相,一家人都怀着善良和美好的心愿,提琴成了一家人的精神财富。“它已成为某种象征”是全文的总起段,提琴的象征义与全文的主旨相关,所以探究“象征”一词的内涵也是探究文章的意蕴。
  
  因此,意蕴探究题命制时,除了直截了当地提出“请探究故事的丰富意蕴”或“请谈谈你对文章主题的多种理解”外,还可以抓住贯穿全文并与主旨相关的某个内容变换提问方式,如探究文章标题、某个词、某句话、某个物象等的丰富内涵。
  
  二、对意蕴探究题命题的思考
  
  文学作品的内涵具有模糊性、隐蔽性,因此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一向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在面对高考语文试题中的意蕴探究题时,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要特别注意分寸,因为高考答案和评分细则中对意蕴探究的角度和内容作了严格的限定。
  
  比如《溜索》,虽然文中有“我”在面对怒江天险时,在岸边“颤抖”、“战战兢兢跨上角框”、从索头上下来“腿已经抖得站不住”、“头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等内容,但不能解读为“在危及生命的时候人性暴露出来的懦弱是真实的、可以理解的”。高考答案是“人会在磨炼中成长”,这是强调作品对现实的指导意义。《提琴》也不能像《真实的谎言》那样被解读为“善意的谎言是必要的”。高考答案是“琴是善良和精神财富的象征”,直指人的优秀品质。
  
  意蕴探究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地高考卷、模拟卷中,说明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深入理解文章、归纳整理表达的语文综合能力越来越被看重。但同时意蕴探究题考查的也是学生的探究能力、审美能力。命制意蕴探究题,选文十分重要,所选文章应该内涵深刻而不隐晦,主题丰富而角度清晰。与其让学生在探究角度的选取上犹豫不决,不如一目了然,把精力用在深入挖掘作品内涵上。
  
  此外,命题者在拟定答案时是否能更多地考虑到学生个体在探究时的不确定性、多样性?如果更看重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否可以让学生就某一点深入去谈,言之成理即可,而不必过多关注多角度阐释?这些都值得我们细心揣摩。

《“意蕴探究”并非简单的个性化解读——对高考意蕴探究题的一点思考》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1306.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语文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