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释马尔克斯留下的疑问——对《礼拜二午睡时刻》教学思路的思考
如何解释马尔克斯留下的疑问——对《礼拜二午睡时刻》教学思路的思考
浙江湖州中学弁山校区 姚惠萍
余华在对《礼拜二午睡时刻》的评价中这么说:“为什么神父都会在这个女人面前不安?为什么枯萎的鲜花会令我们战栗?马尔克斯留下的疑问十分清晰,疑问后面的答案也是同样的清晰,让我们觉得自己已经感受到了,同时又觉得自己的感受还远远不够。”
确实,这篇小说最大的特点是它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疑惑,而留给我们最大的阅读感受是:我们往往觉得自己读懂了一些,却又没有完全读懂。阅读过程中太多的疑惑,往往让人觉得走进了一座迷宫,却又找不到走出去的路。走进小说的路在哪里?
阅读过程中的疑惑接踵而至,答案却无处可寻。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寻找教学的突破口,而不是纠缠在琐琐碎碎的细小的疑惑中,如何做到一堂课能在真正的阅读感受中完成完整而深刻的课堂鉴赏而不是机械而零碎的课堂疑问的解答,如何引发学生对作品的思考,“感受”到一些,哪怕是还“远远不够”的东西,进而找到走进小说的路,这是课堂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对“小偷”全面的认识?笔者在教学中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思考。
一、从对“小偷”本人的直接的描写中看他的境况
小说对“小偷”唯一直接的描写在43段。在“小偷”被枪打中后,从主人雷威卡太太从听到的低哑的、有气无力的、极度疲惫的呻吟声中可见他应该是一个体力上已经相当虚弱的人。而从他死后人们看到的他的穿着打扮上可以推测出,他在物质上可能是不富裕的。而从“作案”的结果来看,甚至无法确证这就是一个“小偷”。因为他被打死的时候其实还没有进屋偷到东西。那他又为什么要进屋呢?从作案的时间——凌晨一点,地点——“一所堆满东西的房子”,环境——外面正在下着“淅沥的雨”,所有这些方面来看,我们甚至可以有这样的推测:也许他是为了避雨?也许是在深夜他想找一个可以临时栖息的居所?
当然这些只是推测而已。但推测也存在着某种可能性。
二、从对母亲与神父的“对话”中理解“小偷”的生活
小说52-56段写母亲与神父的对话。母亲说:“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那么,在母亲的心中,儿子究竟好在哪里?母亲说“我告诉过他不要偷人家的东西吃,他很听我的话。过去他当拳击手,有时候叫人打得三天起不来床。”一个听话的孩子,在母亲这里当然就是一个“好孩子”。可是,这里母亲为什么要特意交代儿子“不偷吃人家东西”?你不觉得奇怪吗?为什么会把这当成是一个重要的嘱托?为什么又要提他过去当“拳击手”的事情?“当拳击手”与“听话”又有什么关系?这些疑惑应该是阅读中要引导学生来思考的关键。
小女孩证实了哥哥被打的事实:“他没有办法,把牙全都拔掉了。”
母亲接下来也证实说:“那时候,我每吃一口饭,都好像看到礼拜六晚上他们打我儿子的那个样子。”
为什么母亲要在吃饭的时候想到儿子被打?为什么母亲要提儿子当拳击手的事?为什么母亲特意交代儿子不要偷吃人家的东西?
仔细思考,不难发现,母亲特意交代儿子不要偷吃人家的东西,是因为生存面临着极大的威胁,常常会受到饥饿的胁迫。而在这种情况下,母亲仍不忘交代儿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可见即便在这样困难的处境中,母亲仍然对儿子有起码的道德的要求。
提到儿子“当拳击手”的事情,因为这是她们一家能够吃上饭的依托。即便被打到三天不能起床,仍然不能放弃这份非人的工作。“我每吃一口饭,都好像看到礼拜六晚上他们打我儿子的那个样子”正是因为这是与“吃饭”有关的工作!母亲在吃饭的时候怎么能不想到儿子被人打?而在这个时候,母亲又怎么忍心吃下儿子用自己的身体甚至可能是生命的代价换来的一家三口的食物!
在这些疑惑的思考和解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母亲的辛酸,一个母亲的对儿子的爱,以及一个母亲所认为的“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所蕴含着的无限感慨。(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如果说,之前我们对母亲这样评价一个“小偷”儿子不理解,那么此时,应该可以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了。
但是,我们还可以有这样的追问:母亲是怎么知道儿子当拳击手的事情的?妹妹又是怎么知道他把牙全都拔掉了的?如果再做这样的追问,可能我们又会有新的发现和理解。
如果这是儿子、哥哥自己亲口告诉她们的,那么有没有可能,这是假的?如果是假的,那么实际情况又可能会是怎样的?
答案就有可能会是这样的:当拳击手、拔牙是假的,而被打是真的。为什么被打?可能是他偷了别人的东西。而他为什么会对母亲和妹妹进行欺骗?正是因为他对家人的爱和珍惜。那么,这尽管是一个在法律上犯了罪的人,但在家庭里,却是一个母亲的好儿子和妹妹的好哥哥。所以,如果他是一个小偷,这是在生活所逼下、在生存压迫下的无奈的选择。在道德与法律的面前,我们又该如何来评价这样的一个“小偷”?
作家的写作非常节制,感情也十分克制,没有更多的描写、展开和议论。需要的是读者自己的想象和填补,只有当我们进入了对空白处的想象和填补时,我们才能更好地进入小说的情境,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价值,发现更为丰富的信息,从而对小说的内涵有更多的思考和深入理解,进而感受到马尔克斯作品的魅力。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进入这样的想象和填补做好引导和铺垫,这就要在阅读过程中做好恰当的提问。
三、从对母亲与妹妹的认识中深入理解“小偷”的成长
为了深入全面透彻地理解“小偷”形象,笔者在教学中设计的第二个问题是:除了在对小偷本人的直接描写和亲人对他的评价中了解“小偷”,你还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对“小偷”有更多的了解?于是就有了教学中的第三个步骤:认识他的家庭成员,了解其教育、生活的背景。
首先关注的应该是母亲。一个怎样的母亲就 《如何解释马尔克斯留下的疑问——对《礼拜二午睡时刻》教学思路的思考》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1385.html
浙江湖州中学弁山校区 姚惠萍
余华在对《礼拜二午睡时刻》的评价中这么说:“为什么神父都会在这个女人面前不安?为什么枯萎的鲜花会令我们战栗?马尔克斯留下的疑问十分清晰,疑问后面的答案也是同样的清晰,让我们觉得自己已经感受到了,同时又觉得自己的感受还远远不够。”
确实,这篇小说最大的特点是它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疑惑,而留给我们最大的阅读感受是:我们往往觉得自己读懂了一些,却又没有完全读懂。阅读过程中太多的疑惑,往往让人觉得走进了一座迷宫,却又找不到走出去的路。走进小说的路在哪里?
阅读过程中的疑惑接踵而至,答案却无处可寻。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寻找教学的突破口,而不是纠缠在琐琐碎碎的细小的疑惑中,如何做到一堂课能在真正的阅读感受中完成完整而深刻的课堂鉴赏而不是机械而零碎的课堂疑问的解答,如何引发学生对作品的思考,“感受”到一些,哪怕是还“远远不够”的东西,进而找到走进小说的路,这是课堂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对“小偷”全面的认识?笔者在教学中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思考。
一、从对“小偷”本人的直接的描写中看他的境况
小说对“小偷”唯一直接的描写在43段。在“小偷”被枪打中后,从主人雷威卡太太从听到的低哑的、有气无力的、极度疲惫的呻吟声中可见他应该是一个体力上已经相当虚弱的人。而从他死后人们看到的他的穿着打扮上可以推测出,他在物质上可能是不富裕的。而从“作案”的结果来看,甚至无法确证这就是一个“小偷”。因为他被打死的时候其实还没有进屋偷到东西。那他又为什么要进屋呢?从作案的时间——凌晨一点,地点——“一所堆满东西的房子”,环境——外面正在下着“淅沥的雨”,所有这些方面来看,我们甚至可以有这样的推测:也许他是为了避雨?也许是在深夜他想找一个可以临时栖息的居所?
当然这些只是推测而已。但推测也存在着某种可能性。
二、从对母亲与神父的“对话”中理解“小偷”的生活
小说52-56段写母亲与神父的对话。母亲说:“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那么,在母亲的心中,儿子究竟好在哪里?母亲说“我告诉过他不要偷人家的东西吃,他很听我的话。过去他当拳击手,有时候叫人打得三天起不来床。”一个听话的孩子,在母亲这里当然就是一个“好孩子”。可是,这里母亲为什么要特意交代儿子“不偷吃人家东西”?你不觉得奇怪吗?为什么会把这当成是一个重要的嘱托?为什么又要提他过去当“拳击手”的事情?“当拳击手”与“听话”又有什么关系?这些疑惑应该是阅读中要引导学生来思考的关键。
小女孩证实了哥哥被打的事实:“他没有办法,把牙全都拔掉了。”
母亲接下来也证实说:“那时候,我每吃一口饭,都好像看到礼拜六晚上他们打我儿子的那个样子。”
为什么母亲要在吃饭的时候想到儿子被打?为什么母亲要提儿子当拳击手的事?为什么母亲特意交代儿子不要偷吃人家的东西?
仔细思考,不难发现,母亲特意交代儿子不要偷吃人家的东西,是因为生存面临着极大的威胁,常常会受到饥饿的胁迫。而在这种情况下,母亲仍不忘交代儿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可见即便在这样困难的处境中,母亲仍然对儿子有起码的道德的要求。
提到儿子“当拳击手”的事情,因为这是她们一家能够吃上饭的依托。即便被打到三天不能起床,仍然不能放弃这份非人的工作。“我每吃一口饭,都好像看到礼拜六晚上他们打我儿子的那个样子”正是因为这是与“吃饭”有关的工作!母亲在吃饭的时候怎么能不想到儿子被人打?而在这个时候,母亲又怎么忍心吃下儿子用自己的身体甚至可能是生命的代价换来的一家三口的食物!
在这些疑惑的思考和解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母亲的辛酸,一个母亲的对儿子的爱,以及一个母亲所认为的“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所蕴含着的无限感慨。(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如果说,之前我们对母亲这样评价一个“小偷”儿子不理解,那么此时,应该可以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了。
但是,我们还可以有这样的追问:母亲是怎么知道儿子当拳击手的事情的?妹妹又是怎么知道他把牙全都拔掉了的?如果再做这样的追问,可能我们又会有新的发现和理解。
如果这是儿子、哥哥自己亲口告诉她们的,那么有没有可能,这是假的?如果是假的,那么实际情况又可能会是怎样的?
答案就有可能会是这样的:当拳击手、拔牙是假的,而被打是真的。为什么被打?可能是他偷了别人的东西。而他为什么会对母亲和妹妹进行欺骗?正是因为他对家人的爱和珍惜。那么,这尽管是一个在法律上犯了罪的人,但在家庭里,却是一个母亲的好儿子和妹妹的好哥哥。所以,如果他是一个小偷,这是在生活所逼下、在生存压迫下的无奈的选择。在道德与法律的面前,我们又该如何来评价这样的一个“小偷”?
作家的写作非常节制,感情也十分克制,没有更多的描写、展开和议论。需要的是读者自己的想象和填补,只有当我们进入了对空白处的想象和填补时,我们才能更好地进入小说的情境,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价值,发现更为丰富的信息,从而对小说的内涵有更多的思考和深入理解,进而感受到马尔克斯作品的魅力。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进入这样的想象和填补做好引导和铺垫,这就要在阅读过程中做好恰当的提问。
三、从对母亲与妹妹的认识中深入理解“小偷”的成长
为了深入全面透彻地理解“小偷”形象,笔者在教学中设计的第二个问题是:除了在对小偷本人的直接描写和亲人对他的评价中了解“小偷”,你还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对“小偷”有更多的了解?于是就有了教学中的第三个步骤:认识他的家庭成员,了解其教育、生活的背景。
首先关注的应该是母亲。一个怎样的母亲就 《如何解释马尔克斯留下的疑问——对《礼拜二午睡时刻》教学思路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