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尊严诉求的角度解读《老王》
许他也会觉得那好像“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也可能会忽然明白“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这是老王的不幸,相对于他的“穷”、“低微”、“不美”,是更为深重的不幸。
四、从杨绛的愧怍表现解读
杨绛曾说:“老王、顺姐、林奶奶等,都是我的贫贱朋友呀。他们和我要好,和我什么都谈。我对他们有充分的认识,写的都是实情。我对他们不是悲悯,只是友好,很平等的友好,一点点不高高在上。”参照杨先生同时期回忆性散文《顺姐的“自由恋爱”》、《林奶奶》,可以看到杨先生对身份低微的劳动者充满了同情,很乐于伸出援手,很少以雇主姿态自居。在保姆顺姐走投无路的时候,将她收留在家,帮助她打官司争取合法权益,甚至倒过来照顾她饮食。打杂女工林奶奶不被亲人爱惜,不受众人待见,杨先生却愿做她“最可靠的人”。读《老王》,我们不难看出杨先生待老王真的很好。客观地说,杨先生在她自身难保的时候,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大瓶鱼肝油;形销骨立的老王突然造访,在毫无思想准备、惊讶迷惑甚至还有点害怕的情况下,还能客气地接过老王的鸡蛋,给了钱,于情于理,有仁有义,应该没有什么可以愧怍的。
可是杨先生感到愧怍。杨先生用几年时间去思量,并“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何谓幸?何谓不幸?幸福是人们的渴求在获得满足或部分获得满足后的愉悦感觉:不幸是人们的渴求在没有获得满足时的不愉悦感觉。在那个年代,从某个特定角度而言,他们都是不幸的人。但钱先生、杨先生在历经苦难仍安然活着,杨先生被关心着,同时也关心着别人,关心老王、顺姐、林奶奶,她的人生在最为屈辱的时空里依然坦然自如地放射出光辉。杨先生翻译的兰德《生与死》中写道:“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她的生命之火一直温暖明亮,这就是杨先生所说的“幸运”。
而老王,一辈子都“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尤其是这一次,老王想着最后一次了,隆重而有尊严地向“不高高在上”的杨绛先生“辞路”,本来以为是很自然、很顺利的事情,可是在死神陪着老王同时作为不速之客出现在杨先生面前的时候,杨绛先生待老王的态度,显露了不可掩盖的距离感。死生大矣!在死亡的闸门庄严且沉重地落下之后,杨先生作为深切体察人世人心的智者,终于“渐渐明白”这个卑微的生命,对尊严和温暖的渴切呼唤……以及失落、绝望。她未杀伯仁,伯仁也不是因她而死,但回想起来,在那关键一刻,她没能伸手托住那个正在飘摇坠落的苦难的灵魂,甚至情不自禁小退了一步,眼睁睁地看着他孤零零、凄惶惶“一步一步地迈向坟墓”。杨先生有志于人道主义,努力地关心尊重每一个人,但这一次却事与愿违地在老王那满负荷的不幸之上多加了一根稻草。
所以,杨绛先生“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
无数读者的思考,使得老王郑重的“辞路”有了更令人动容的意义,他曾经失落的灵魂应该得到了妥帖的安顿 《从尊严诉求的角度解读《老王》》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1395.html
四、从杨绛的愧怍表现解读
杨绛曾说:“老王、顺姐、林奶奶等,都是我的贫贱朋友呀。他们和我要好,和我什么都谈。我对他们有充分的认识,写的都是实情。我对他们不是悲悯,只是友好,很平等的友好,一点点不高高在上。”参照杨先生同时期回忆性散文《顺姐的“自由恋爱”》、《林奶奶》,可以看到杨先生对身份低微的劳动者充满了同情,很乐于伸出援手,很少以雇主姿态自居。在保姆顺姐走投无路的时候,将她收留在家,帮助她打官司争取合法权益,甚至倒过来照顾她饮食。打杂女工林奶奶不被亲人爱惜,不受众人待见,杨先生却愿做她“最可靠的人”。读《老王》,我们不难看出杨先生待老王真的很好。客观地说,杨先生在她自身难保的时候,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大瓶鱼肝油;形销骨立的老王突然造访,在毫无思想准备、惊讶迷惑甚至还有点害怕的情况下,还能客气地接过老王的鸡蛋,给了钱,于情于理,有仁有义,应该没有什么可以愧怍的。
可是杨先生感到愧怍。杨先生用几年时间去思量,并“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何谓幸?何谓不幸?幸福是人们的渴求在获得满足或部分获得满足后的愉悦感觉:不幸是人们的渴求在没有获得满足时的不愉悦感觉。在那个年代,从某个特定角度而言,他们都是不幸的人。但钱先生、杨先生在历经苦难仍安然活着,杨先生被关心着,同时也关心着别人,关心老王、顺姐、林奶奶,她的人生在最为屈辱的时空里依然坦然自如地放射出光辉。杨先生翻译的兰德《生与死》中写道:“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她的生命之火一直温暖明亮,这就是杨先生所说的“幸运”。
而老王,一辈子都“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尤其是这一次,老王想着最后一次了,隆重而有尊严地向“不高高在上”的杨绛先生“辞路”,本来以为是很自然、很顺利的事情,可是在死神陪着老王同时作为不速之客出现在杨先生面前的时候,杨绛先生待老王的态度,显露了不可掩盖的距离感。死生大矣!在死亡的闸门庄严且沉重地落下之后,杨先生作为深切体察人世人心的智者,终于“渐渐明白”这个卑微的生命,对尊严和温暖的渴切呼唤……以及失落、绝望。她未杀伯仁,伯仁也不是因她而死,但回想起来,在那关键一刻,她没能伸手托住那个正在飘摇坠落的苦难的灵魂,甚至情不自禁小退了一步,眼睁睁地看着他孤零零、凄惶惶“一步一步地迈向坟墓”。杨先生有志于人道主义,努力地关心尊重每一个人,但这一次却事与愿违地在老王那满负荷的不幸之上多加了一根稻草。
所以,杨绛先生“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
无数读者的思考,使得老王郑重的“辞路”有了更令人动容的意义,他曾经失落的灵魂应该得到了妥帖的安顿 《从尊严诉求的角度解读《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