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乐学境界的实现
从学会到会学 变苦学为乐学——浅谈语文教学乐学境界的实现
作者/ 张晓琳
什么样的语文课才能算是一堂好的语文课呢?答案可谓是众说纷纭,我认为,语文教学实现乐学境界才是一堂好的语文课。“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语文的乐学境界,语文学习的最高追求也就是语文教学中乐学境界的实现。有人理解乐学之“乐”无非是形式之乐,手段之乐,这很片面。真正的乐学境界应该是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手段与目的的高度统一,是“要我学”之苦向“我要学”之乐不断转化的乐学终身的全过程。
很多学生认为,平时在语文学习上下的功夫很多,但考试时牵涉到的书本知识却不多,考试仍然得不到高分,因而失去了语文学习的乐趣。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反正语文考试很少考到书本知识,看不看书无所谓。每当新学期开学,家长都会为学生购买大量的学习资料,但语文方面的却很少,有的即使买了也只是买一些书后习题答案之类的资料。对此我认为,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最主要的是要积累较为丰厚的语文知识,掌握熟练的语文技能,具备坚实的智力品质,濡染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当学生有一定的语文自学能力时,“我要学”语文的乐趣便会油然而生。因此,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该是语文自学方法的指导,要在小学阶段认真模仿、督促自学的基础上,在初中时进入理解表达、自觉自学的阶段,进入鉴赏创新、自能自学的阶段。只有指导学生语文自学方法,引领学生达到语文乐学境界,才能真正完成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全部指导工作,变“学会”为“会学”,变“授人以鱼”为“导人以鱼”,给学生以终身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发展源泉。
怎样才能达到语文乐学境界呢?我认为,要对学生进行一些重要的方法指导。
一、学习有法,而无定法
指导学生重视语文学习方法,重视语文学习规律、原理、法则,但不能一味的依赖方法,尤其不能依赖那些投机取巧、不下功夫的所谓“方法”和不适合自己学习特点的方法。语文是美好的神奇的。我们要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正如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样,决不是一味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生动的形式自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文本是用以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生活,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载体,所以语文教学应返璞归真,让学生多朗读课文,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体验性、创造性的阅读,阅读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 (工作总结 fanwen.oyaya.net) 从感性到理性,从阅读教材到自我体验,启发学生参与。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所谓读的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在教学《小石潭记》一文时,我首先让学生读课文,要求学生通过课文朗读,提出自己的疑问,有一个学生问道:“‘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中的‘细’写错了,应该是这个‘戏’字。”应该说这个学生的阅读已达到探究性阅读的阶段,他发现了问题,我不失时机地加以启发诱导,要求他们把“游鱼细石”与“游鱼戏石”放在一起阅读比较,再集体讨论,最终形成两种意见,一部分学生认为这里侧重写水清,为突出清的特点,应该用“细”字。另一部分学生则赞同用“戏”,认为这样更显得生动形象,情趣盎然。对于这两种观点,我都予以赞同,特别是对提出疑问的学生给予表扬,实际上他的语文学习通过引导已进入到学习语文的最高境界——乐学境界。
二、取法乎上,得乎其中
指导学生志向高远,目标明确,不能只看分数,待能力达到时便会得心应手,取得满意的成绩。即使限于条件不能登堂入室,也可以领略曲径通幽的妙处而如愿以偿。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非谓滔滔不绝地说,学生默默聆听,而在于引导启迪’。新课标也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的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给学生以自由自主的学习参与意识,把目光始终投向学生个体的发展上,教师只在“引导启迪”,让学生在平等、自主中浑然不觉的感受知识的甘甜,悄然实现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升华,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方法中自主学习并全面提高语文素质,从而达到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乐学境界。
有学者说过:“当教育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批判的审视我们与真理的关系,叩向我们现实存在的境况,并审慎地规划我们行动的方向时,教育便获得了启蒙的意义,并真正有助于具有完整人性的人的人生”。例如,《范进中举》一文始终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样的思想内容在教学时,一定要学习领会,从而又使学生自三受到启迪和教育,摆正读书心态,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受到熏陶,从而使学生达到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乐学境界。
三、灵活变通,自创新法
指导学生懂得万事无不因人、因事、因时而定,语文学习也不存在一成不变,四海皆准的万灵之法。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教学时,我们要注意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让学生在自由自主的学习中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真正的语文阅读和欣赏是见仁见智、极富个性的心理过程,一千个读者往往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新课标的这句话给了语文老师一个全新的定位,那就是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获得真实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如我在教学《杨修之死》一文时,放弃自己过去的知识积淀,让学生自由质疑问题,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进行创造性复述,对文中形象做出自己的分 《浅谈语文教学乐学境界的实现》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1475.html
作者/ 张晓琳
什么样的语文课才能算是一堂好的语文课呢?答案可谓是众说纷纭,我认为,语文教学实现乐学境界才是一堂好的语文课。“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语文的乐学境界,语文学习的最高追求也就是语文教学中乐学境界的实现。有人理解乐学之“乐”无非是形式之乐,手段之乐,这很片面。真正的乐学境界应该是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手段与目的的高度统一,是“要我学”之苦向“我要学”之乐不断转化的乐学终身的全过程。
很多学生认为,平时在语文学习上下的功夫很多,但考试时牵涉到的书本知识却不多,考试仍然得不到高分,因而失去了语文学习的乐趣。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反正语文考试很少考到书本知识,看不看书无所谓。每当新学期开学,家长都会为学生购买大量的学习资料,但语文方面的却很少,有的即使买了也只是买一些书后习题答案之类的资料。对此我认为,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最主要的是要积累较为丰厚的语文知识,掌握熟练的语文技能,具备坚实的智力品质,濡染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当学生有一定的语文自学能力时,“我要学”语文的乐趣便会油然而生。因此,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该是语文自学方法的指导,要在小学阶段认真模仿、督促自学的基础上,在初中时进入理解表达、自觉自学的阶段,进入鉴赏创新、自能自学的阶段。只有指导学生语文自学方法,引领学生达到语文乐学境界,才能真正完成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全部指导工作,变“学会”为“会学”,变“授人以鱼”为“导人以鱼”,给学生以终身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发展源泉。
怎样才能达到语文乐学境界呢?我认为,要对学生进行一些重要的方法指导。
一、学习有法,而无定法
指导学生重视语文学习方法,重视语文学习规律、原理、法则,但不能一味的依赖方法,尤其不能依赖那些投机取巧、不下功夫的所谓“方法”和不适合自己学习特点的方法。语文是美好的神奇的。我们要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正如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样,决不是一味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生动的形式自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文本是用以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生活,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载体,所以语文教学应返璞归真,让学生多朗读课文,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体验性、创造性的阅读,阅读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 (工作总结 fanwen.oyaya.net) 从感性到理性,从阅读教材到自我体验,启发学生参与。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所谓读的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在教学《小石潭记》一文时,我首先让学生读课文,要求学生通过课文朗读,提出自己的疑问,有一个学生问道:“‘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中的‘细’写错了,应该是这个‘戏’字。”应该说这个学生的阅读已达到探究性阅读的阶段,他发现了问题,我不失时机地加以启发诱导,要求他们把“游鱼细石”与“游鱼戏石”放在一起阅读比较,再集体讨论,最终形成两种意见,一部分学生认为这里侧重写水清,为突出清的特点,应该用“细”字。另一部分学生则赞同用“戏”,认为这样更显得生动形象,情趣盎然。对于这两种观点,我都予以赞同,特别是对提出疑问的学生给予表扬,实际上他的语文学习通过引导已进入到学习语文的最高境界——乐学境界。
二、取法乎上,得乎其中
指导学生志向高远,目标明确,不能只看分数,待能力达到时便会得心应手,取得满意的成绩。即使限于条件不能登堂入室,也可以领略曲径通幽的妙处而如愿以偿。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非谓滔滔不绝地说,学生默默聆听,而在于引导启迪’。新课标也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的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给学生以自由自主的学习参与意识,把目光始终投向学生个体的发展上,教师只在“引导启迪”,让学生在平等、自主中浑然不觉的感受知识的甘甜,悄然实现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升华,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方法中自主学习并全面提高语文素质,从而达到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乐学境界。
有学者说过:“当教育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批判的审视我们与真理的关系,叩向我们现实存在的境况,并审慎地规划我们行动的方向时,教育便获得了启蒙的意义,并真正有助于具有完整人性的人的人生”。例如,《范进中举》一文始终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样的思想内容在教学时,一定要学习领会,从而又使学生自三受到启迪和教育,摆正读书心态,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受到熏陶,从而使学生达到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乐学境界。
三、灵活变通,自创新法
指导学生懂得万事无不因人、因事、因时而定,语文学习也不存在一成不变,四海皆准的万灵之法。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教学时,我们要注意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让学生在自由自主的学习中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真正的语文阅读和欣赏是见仁见智、极富个性的心理过程,一千个读者往往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新课标的这句话给了语文老师一个全新的定位,那就是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获得真实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如我在教学《杨修之死》一文时,放弃自己过去的知识积淀,让学生自由质疑问题,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进行创造性复述,对文中形象做出自己的分 《浅谈语文教学乐学境界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