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导读策略漫谈
初中语文导读策略漫谈
作者/ 刘 剑
导读原本是服务于阅读的一种方式,多取其“引导阅读”的含义,一般存在于各种需要阅读的场合,例如报纸的导读多以标题的形式出现,以方便读者阅读,力求使读者对相关内容产生直接兴趣。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导读有充分发挥作用的空间,事实上,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日益重视导读作用的发挥。
一、对导读策略的认识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一般是语文教师第一个接触文本,对文本的理解也因多年教学而由生疏到熟悉。进入教材、进入课堂的文本往往都具有一定的内涵与外延,也就是说,不是粗读就能完全读出文本中的含义,也不是重复阅读就能品出其中真义,因为重复阅读有可能是浅层次的,低水平的量变,不会引起质变。
有人提出这样一个比喻,将文本比作一个藏宝库,那么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寻宝的过程,如果任由学生自行寻宝,则低效且易失去兴趣,且违背了教学的本义。因此,导读就是“指引学生”寻宝的过程。但导读又不是给学生以寻宝路线图,让学生不付出努力就能得到结果,因此这就涉及到导读策略的问题,即怎样的导读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又不越殂代疱。保证学生探究性阅读的时间与空间,这是研究导读策略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二、初中语文导读策略探究
按上述理解,笔者在实践中几经摸索,探究出一些具有一定效果的导读策略,按实施顺序列举如下。
1.教师要精心研制“导读蓝本”
蓝本就是计划,只有制定了导读蓝本,教师在实际阅读教学中才可能有准备、有计划地付诸实施。而制定导读蓝本的过程,也是教师将文本阅读研究推向深入的过程。导读蓝本的制定依据,一般包括阅读内容、阅读目标、学生的阅读实际,及阅读方式的选择与确定等。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是制定原则。
在制定导读蓝本的具体过程中,要时刻记住导读的本义——让学生依据导读蓝本去自行阅读、自行思考。例如,在苏科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鼎湖山听泉》一文中,笔者设计了这样几个导读要点:在阅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脉络,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研究作者是从哪些角度进行写景的;作者通过听泉产生了哪些人生感悟,对历史与人生有了哪些理解等。在这样的问题指引下,学生阅读过程比较顺利,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关于导读,仅从字面上理解容易狭隘,实际上,如果把“读”看作“学”的一种方式的话,那我们应该铭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此,导读蓝本的设计理应包含“导思”这一核心。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类学习的月的是为了让自己更聪明、更智慧,也就是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因此导读中导思的主要策略就是通过精心设计,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读时思、思后再读的好习惯,从而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如《甜甜的泥土》一文,设计的导思问题有:苦涩的泥土为什么会是甜甜的?(论文范文 fanwen.oyaya.net)妈妈虽然在思念着儿子,却为什么不自己把糖送给儿子呢?小亮虽然非常珍惜这包糖,但为什么却又分给同学老师呢?由这篇文章你能感受到怎样的爱?
一份完整的导读蓝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文章标题;作者信息;文章的主要人物;围绕主人公发生的主要事件;文章的主题等。围绕这些要素设计导读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对文章产生提纲挈领的理解,从而准确理解文意,提高阅读效率,增强阅读技能。
2.导读要在“读”上花功夫
好文章是用来品的,读是品的外化方式。文章的意思只有在递进式的诵读中才能体会到作者想描述的意思,甚至是超越作者、超越作者所在的时代。因此,导读策略的核心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在读上下功夫,通过不断地读,达到“使其言皆若出自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自吾之心”的效果。当然,这里所说的“不断地读”显然不是同等水平的重复性阅读,而是通过粗读了解文章,通过精读读懂作者,通过“且读且思”读懂那个时代,通过联想超越作者与时代,如此递进、螺旋式地进行,则可以达到读的一种境界。
从导读的实施方式来看,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有的语文老师喜欢列出详细的导读蓝本,然后重点让学生依据书面的蓝本进行自由阅读;也有的语文老师喜欢在拟定了导读蓝本之后,通过自身的范读、领读先期对学生进行引领,然后让他们速读、精读、自由读,有必要时还让学生背诵,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他们能给予一定的帮助,从而形成一种“扶上马、送一程”的效果。
这两种方式各有效果,也各有适用对象。前一种方式适用于已经熟悉阅读过程、具有较强自主阅读能力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需要实地考察学生的阅读情况,及时给予他们一些指点,如生字生词等;后一种方式适用于阅读的起步和巩固阶段,因此需要教师更多的干预。笔者常常在七年级阶段使用后一种方式,进入八年级之后就更多地使用第一种方式,这样可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能将导读的作用更有效地发挥。
3.要在读后评估、评价上做文章
读的过程是一种享受,读的结果也不能忽视,一方面是因为客观现实的需要,另一方面是防止重视过程、忽视结果的不良倾向。笔者在同行经验介绍的基础上,重点结合自身的实践与思考,采过多种评估、评价方式。
例如,我曾经用“流程图”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为例,在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阅读之后,我让学生根据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两条线,写出文中鲁迅的行动过程。这种流程图式的检验可以让学生对所阅读的内容更为清晰,一般适用于时间和空间过程比较明晰的文章阅读。
有些文章的阅读效果也可以用“思维导图”来检验,例 《初中语文导读策略漫谈》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131476.html
作者/ 刘 剑
导读原本是服务于阅读的一种方式,多取其“引导阅读”的含义,一般存在于各种需要阅读的场合,例如报纸的导读多以标题的形式出现,以方便读者阅读,力求使读者对相关内容产生直接兴趣。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导读有充分发挥作用的空间,事实上,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日益重视导读作用的发挥。
一、对导读策略的认识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一般是语文教师第一个接触文本,对文本的理解也因多年教学而由生疏到熟悉。进入教材、进入课堂的文本往往都具有一定的内涵与外延,也就是说,不是粗读就能完全读出文本中的含义,也不是重复阅读就能品出其中真义,因为重复阅读有可能是浅层次的,低水平的量变,不会引起质变。
有人提出这样一个比喻,将文本比作一个藏宝库,那么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寻宝的过程,如果任由学生自行寻宝,则低效且易失去兴趣,且违背了教学的本义。因此,导读就是“指引学生”寻宝的过程。但导读又不是给学生以寻宝路线图,让学生不付出努力就能得到结果,因此这就涉及到导读策略的问题,即怎样的导读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又不越殂代疱。保证学生探究性阅读的时间与空间,这是研究导读策略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二、初中语文导读策略探究
按上述理解,笔者在实践中几经摸索,探究出一些具有一定效果的导读策略,按实施顺序列举如下。
1.教师要精心研制“导读蓝本”
蓝本就是计划,只有制定了导读蓝本,教师在实际阅读教学中才可能有准备、有计划地付诸实施。而制定导读蓝本的过程,也是教师将文本阅读研究推向深入的过程。导读蓝本的制定依据,一般包括阅读内容、阅读目标、学生的阅读实际,及阅读方式的选择与确定等。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是制定原则。
在制定导读蓝本的具体过程中,要时刻记住导读的本义——让学生依据导读蓝本去自行阅读、自行思考。例如,在苏科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鼎湖山听泉》一文中,笔者设计了这样几个导读要点:在阅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脉络,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研究作者是从哪些角度进行写景的;作者通过听泉产生了哪些人生感悟,对历史与人生有了哪些理解等。在这样的问题指引下,学生阅读过程比较顺利,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关于导读,仅从字面上理解容易狭隘,实际上,如果把“读”看作“学”的一种方式的话,那我们应该铭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此,导读蓝本的设计理应包含“导思”这一核心。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类学习的月的是为了让自己更聪明、更智慧,也就是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因此导读中导思的主要策略就是通过精心设计,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读时思、思后再读的好习惯,从而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如《甜甜的泥土》一文,设计的导思问题有:苦涩的泥土为什么会是甜甜的?(论文范文 fanwen.oyaya.net)妈妈虽然在思念着儿子,却为什么不自己把糖送给儿子呢?小亮虽然非常珍惜这包糖,但为什么却又分给同学老师呢?由这篇文章你能感受到怎样的爱?
一份完整的导读蓝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文章标题;作者信息;文章的主要人物;围绕主人公发生的主要事件;文章的主题等。围绕这些要素设计导读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对文章产生提纲挈领的理解,从而准确理解文意,提高阅读效率,增强阅读技能。
2.导读要在“读”上花功夫
好文章是用来品的,读是品的外化方式。文章的意思只有在递进式的诵读中才能体会到作者想描述的意思,甚至是超越作者、超越作者所在的时代。因此,导读策略的核心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在读上下功夫,通过不断地读,达到“使其言皆若出自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自吾之心”的效果。当然,这里所说的“不断地读”显然不是同等水平的重复性阅读,而是通过粗读了解文章,通过精读读懂作者,通过“且读且思”读懂那个时代,通过联想超越作者与时代,如此递进、螺旋式地进行,则可以达到读的一种境界。
从导读的实施方式来看,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有的语文老师喜欢列出详细的导读蓝本,然后重点让学生依据书面的蓝本进行自由阅读;也有的语文老师喜欢在拟定了导读蓝本之后,通过自身的范读、领读先期对学生进行引领,然后让他们速读、精读、自由读,有必要时还让学生背诵,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他们能给予一定的帮助,从而形成一种“扶上马、送一程”的效果。
这两种方式各有效果,也各有适用对象。前一种方式适用于已经熟悉阅读过程、具有较强自主阅读能力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需要实地考察学生的阅读情况,及时给予他们一些指点,如生字生词等;后一种方式适用于阅读的起步和巩固阶段,因此需要教师更多的干预。笔者常常在七年级阶段使用后一种方式,进入八年级之后就更多地使用第一种方式,这样可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能将导读的作用更有效地发挥。
3.要在读后评估、评价上做文章
读的过程是一种享受,读的结果也不能忽视,一方面是因为客观现实的需要,另一方面是防止重视过程、忽视结果的不良倾向。笔者在同行经验介绍的基础上,重点结合自身的实践与思考,采过多种评估、评价方式。
例如,我曾经用“流程图”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为例,在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阅读之后,我让学生根据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两条线,写出文中鲁迅的行动过程。这种流程图式的检验可以让学生对所阅读的内容更为清晰,一般适用于时间和空间过程比较明晰的文章阅读。
有些文章的阅读效果也可以用“思维导图”来检验,例 《初中语文导读策略漫谈》